前几天,因为有消息称“天然气价格将从4月起大幅上涨”,多地出现排队抢购天然气的现象。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这种传言纯属无稽之谈,各地职能部门也声明暂不调价,但还是有居民坚持要提前买气。
对于类似的传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是错的。像天然气价格之类,关系民生,不太可能悄无声息地涨价。如果自己没办法判断真假,还是应该求助于权威信息来源。本市有不少居民先向“上海燃气热线”咨询,就比较稳妥。权威部门更有必要及时、准确地回应公众关切。媒体则要传达正确信息,不渲染恐慌气氛。
然而,为何这么多居民轻信谣言?为何在权威部门辟谣之后,还是有居民“抢气”呢?
这次谣言出现的背景是,近三个月来,一些地方确已通过天然气涨价方案,加上天然气定价过低的观点一直存在,也增添了谣言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虽然地方调整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必须事先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但显然,很多居民没有把“涨价”和“程序”“听证会”等联系起来。假使做个社会调查,看看有多少人知道水电煤气调价前必须要开听证会,结果会如何?如果调价前的程序做得足、做得实,公众充分知晓、参与这些程序,那么,“不开听证会、就不能涨价”的常识,便足以令公众抵御空穴来风的涨价谣言——“4月涨价”?现在马上开听证会也来不及。
在“抢气”者的心中,涨不涨价只能被动接受,能主动做的是尽量减少损失。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生存之道。若公众对民生价格调整的过程缺乏知晓和参与,信息不对称之下,自然对任何风吹草动都十分敏感,也就容易受到谣言的干扰。调价前的程序,政府是认真走过还是当作“走过场”,听证会是充分体现各方利益还是“一团和气”,都会影响到法治环境、社会生态,以及公众的决策方式。听证会开成“涨价会”的不少见,更有甚者,在某地的一次听证会上竟通过方案,天然气调价实行上下游联动机制,不再召开听证会——听证会自己把自己给“废除”了。被虚置的程序,结果是被逐渐无视。
天然气等价格事关民生,不是不能调整,而是要调得公开、合理,充分考虑公众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都少不了公众的知情和参与。其实,“抢气”也是为了精打细算过日子,只不过力气使偏了。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权威、准确的信息,还有受到严格遵循、落到实处的程序,来保障能代表自己的声音,确实被听到。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