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日记 英国的残障设施介绍
已从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媒体传播学毕业的硕士生杨同学在英国读书时,一开始总发现当地的公共设施很“奇怪”,很多地方都多一个标志,那就是残疾人标志。为此,他写下本文,让我们一起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
在英国读书,一开始我总发现当地的公共设施很“奇怪”,很多地方都多一个标志,那就是残疾人标志。
残疾人公共厕所、轮椅可通行公交车、残疾人专用停车车位、无障碍地铁……
除此之外,学校录取学生时必须了解学生的病残情况,不少电视节目都配有字幕,银行寄来的账单可索取盲文版,甚至去电影院看电影,还有为盲人提供的视听版电影等等。
有一次我去泰晤士河南岸伊丽莎白女王厅听音乐会,音乐厅外有少于十级的台阶。
就在这么少的阶梯边上,我看见工作人员把一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和他的轮椅一起搬上墙边的自动轮椅承载器,这样残疾人就可以避免阶梯,和正常人一样不用费力地进入音乐厅欣赏音乐。
这种小例子实在太多,已经成为了在英国生活的常态,无法忽略。
太多的细节让这种“奇怪”感变成了思考。作为健全人,也许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社会是健全人的社会。
现在,我为我自己当初的这种“奇怪”感到惭愧。因为回过头去想,这种想法多少有点自私和狭隘,更是一种对实体存在的忽略。
权利保障
意识到这点以后,我开始思考,如果一种做法要在社会上得到彻底实施贯彻,在其背后必然有硬性的支助。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1995年,英国的第一部里程碑式的立法《残障歧视法案》,首次要求服务提供者为残障人士做出必要的调整,来保障他们受服务的平等权利。
2010年,英国又通过了《残障歧视法案》的升级版——《平等法案》,并将残障人士的权利平等与性别、宗教、种族等权利平等放到统一框架内。
根据英国工作和养老金部(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的数据显示,2012年,在工龄内工作的残疾人达到了46.3%,也就是说,近一半的残疾人都在从事各种不同水平的工作,而非残疾人工作比例也只有76.4%。
而且在就业的残疾人中,有不少属于“高水平就业”,即担任经理等高级职位,或从事技术性、专业性工作。
弱势群体
除了残疾人之外,还有许多社会弱势群体的声音,在英国社会里多多少少都能被听到。比如同性恋、老龄员工等等。
除了明显可以感受到的公司里,商店里,银行里,飞机上等很多场所的服务人员都是以前在我们眼里老早就可以退休的老面孔以外,媒体上经常出现老年人的呼吁。
同性恋者时不时在英国各大城市举行游行,他们同居也是得到法律的保护等等。
当然,每个社会都不是完美的。法律是人定的,也是有空子可以钻的。我也读到报道说,英国的残疾人救济金被人冒领,残疾人受害者数量增加,老年人申诉养老金问题等等。
我一直以为,一个社会的发展高度,不仅看这个社会产生出了多少百万富翁或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更看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其中的参与程度,他们的声音是否能被听见,他们的需求能否真正引起关注……
这些实在的小现实的叠加,能够筑起真实坚固的社会高度。
而高度的构建,是长期来形成的社会模式和观念的改变,社会成员对个体和整体的合理认知。社会模式和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硬性的体制易变,软性的思想难改。
想必英国的弱势群体在当今社会能取得今天的平等权利,也一定经过很多年的追求和付出。所以只要有努力付出,并且坚持付出,总会让人欣慰的。
等我再次看见这些坐在轮椅里的小人标志时,我不再会冷漠地困惑了。相反,我会给这些需要帮助的群体真诚的眼神和帮助。也许我们站在一起高度不一样,但是精神上我们一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