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到底看重学生的什么?
看到哈佛大学拒录我国状元这个消息,我首先想到这是不是个高分低能的学生,是不是个考试型和竞赛型学生,因为他三次获得大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各科大考经常名列前茅。他的高考分数高达703分,还有20分的竞赛加分。结果我错了。报道说该生在人大附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是第一实验班的班长、人大附中学生会主席、模拟联合国大会主席。
但是后面的报道证明我们的思维与理念永远在追赶欧美人。当我们要求孩子们不能只读书,要多参加公益活动和文体活动,多些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时,人家美国人是如何要求的呢?对美国名校来说,他们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内心世界里最真诚、最有兴趣的部分。它们会看学生是否真心投入某件有意义的事,而不是有目的性的参加,对非自然、看得出人工操作痕迹者,通常都不会录取。
我不能断言北京状元李泰伯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是不是真心投入,但确实有不少学生及家长对于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活动有太强的功利目的,不少学校为了学生升学、留学、就职的方便,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一些有头衔的岗位轮流座庄,不管你适合不适合,不论你愿意不愿意。有的甚至干脆帮助学生造假“做简历”。我们在招聘时,常见班长多,学生会主席多,先进学生多。人工操作痕迹尽染学生履历。
我更不愿意断言这位状元是综合素质的矮子,倒是怀疑是不是美国名校戴着有色眼镜,看走了眼。人大附中享誉盛名,是北京状元摇篮,并不是边沿地区的普通中学爆出的冷门、蹦出的黑马。如果符合我的猜想,那李泰伯就冤做了一次中国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当然,作为素质优秀的学生,去美国名校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真金总是要闪光的。无论在哪里。
与前些年优秀学生尽数出国相比,北京状元被美国名校所拒,对国人应该起到一种清醒剂的作用。我们与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肯定不在分数,而是分数之外的东西。如果提高一个档次来说,也不在经历或者证书,而在其中蕴含的精神与理念,在支撑学生内心世界的普世价值观。当然,如果美国名校对学生的取舍代表了美国官方的意识形态,那就另当别论了。
状元遭美国名校冷遇,看起来是对一名学生的否决,其实是对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否定。这些名校过去也曾来中国掐尖,也许他们从中体会到了中国状元的真正品质,于是有了这次拒录。这对中国来说也不是坏事——或能给即将出现的雨后春笋般的“状元热”降降温,或能引发人们对中国教育的功利追求与畸形发展的反思和矫正。
【更多美国留学信息请点击出国留学网相关链接】
美国教育体制的优势
1、仅0.4%的本科毕业生进入了常青藤院校。这一数字更坚定了我长期持有的想法:人们过多关注这八所院校了。
2、增长最快的学生人数是在娱乐休闲,和健身研究专业。十年间,获得这个专业学位总人数为31,667,增长了92%。
3、一般专业中,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下降最快。10年间,教育学位的学生人数下降了5个百分点。
4、2009年,347,985学生毕业于商学院,而仅有15,496毕业生是数学专业。这一点挺悲哀的。
5、23%的全职本科生,24岁左右,每周工作20小时甚至更多。
6、亚洲学生(占12%)每周至少可能工作20小时。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