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人本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办学思路,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研究生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现代办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高级人才。
学院以防震减灾专业群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等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土木类、测绘类、地质学类、地质类、测绘类、仪器仪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以及金融学类、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等17个一级学科的专业群。并逐渐培育形成了地震前兆监测、岩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等研究方向和服务领域。2011年,学院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学院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加快建设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目前,学院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力军,也是学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坚力量。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项目,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尤其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城市震害预测、应急科普等领域,以及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与科学考察中,学院教师均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为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室内体育馆、高标准塑胶运动场、现代化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设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110万册,拥有电子期刊等各类数据库28个,建有现代化图书信息系统;校园网路系统覆盖全校,能够充分保障教育教学和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学院拥有国内高校最先进、最齐全的地震监测类仪器,建有地震科学、工程地震、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等多个实验中心,其中测震仪器、重力与地形变观测、地震地下流体、灾害损失评估、应急救援等多个实验室在国内高校居于领先水平,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应用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的需要。
作为我国防震减灾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学院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毕业生,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
学院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要求,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精神,培育树立“仁爱、严谨、俭朴、担当”的优良校风,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把学院建设成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13全国各高考招生院校学校介绍汇总,点击进入查看
高考招生 | 自主招生 | 招生计划 | 高考招生简章 | 高考保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