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还是“不扶”何以让人如此困惑
“最美大妈”薛明秀、“最美女孩”余书华、“最美妈妈”吴菊萍、“撑伞仙女”……无数平民英雄的义举让我们明白,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仍是社会主流,基本的价值观和善恶判断标准一直存在,我们的社会仍然充满着阳光和正气——
看到有老人不幸跌倒了,在以往,很多人可能都会不经过大脑思维,出自本能地伸手去扶一把,将老人安置照料好,高考作文素材:“扶”还是“不扶”何以让人如此困惑。如今,在南京彭宇案余波未平、天津许云鹤案尘埃未定之际,福州、武汉等地近日接连发生的老人摔倒而无人帮扶事件,让人们的内心很是“困惑”。
2011年3月5日,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谈方教授发起成立了"搀扶老人风险基金"。分析导致人们内心“困惑”的原因不难发现,如果从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来说,几乎没有人会对伸手帮助摔倒老人持否定意见,真正让人们“困惑”的,是怕因为自己的伸手援助,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某网站最近所做的一项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参与投票的1883人中,44%的网友表示今后不会搀扶老人,38%的网友选择了“不好说”,18%的网友表示“肯定会扶”。一位网友说:“以前觉得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
这位网友的话虽然朴实但却真诚,道出了民众不愿意帮助“摔倒者”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内心不愿意帮,相反是很愿意的,之所以不敢伸手,确实是怕“惹祸上身”。
民众为何会因为怕“惹祸上身”而置“扶危济困”传统于不顾呢?这又不得不从1年多前南京“彭宇案”的审判结果和今年6月天津“许云鹤案”一审判决结果分析起。
在这两起影响深远的案件审判中,广受人们诟病的,是法院在审判这两起案件中采用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理方式,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法院运用“疑罪从有”的断案思维,让被告承担了一定的民事责任。这样的司法行为,看似“不偏不倚”,实则“贻害无穷”。这种“贻害”正如新华社评论所指出的那样:“诚然,司法活动不应被舆论左右,道德审判也不能取代法律裁决,但司法活动如果偏离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轨道,显然与国家设立司法制度的初衷相悖。‘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司法工作的基本原则,不容有丝毫扭曲。在证据不足、事实不清的情况下,以所谓的‘常理’为基础推断出的判决,也许在个案中有利于年迈体衰的‘弱者’一方,但从社会普遍意义上审视,必然伤及社会公平正义,使其他年迈体衰的‘弱者’在身临险境时因缺乏及时救助而险上加险。”
在现实中,做了好事反而被诬告,这样的事情有没有?确实有,但在每天发生的数以万计的扶危济困事件中,这样的个案终究只是小概率事件或者是特例。从概率学上说,甚至于可以小到忽略不计,作文素材我们应该深思的是,为何一个小概率事件或者说是极端个案会演变成社会公众事件,并出现了道德越位审判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媒介的角色和作用也应该深入反思。以最近发生在天津的“许云鹤案”为例,此案件最初引发社会关注,源于一个网帖:《天津车主搀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老太反被讹10万》,从这个标题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不言自明:就是做好事反被讹。此后,各类媒体大量跟进,“‘彭宇案’重现”、“好心司机救人反被诬”等夺人“眼球”的标题便频频见诸一些媒体。事实上,在当时,这仅是一个司法个案,车主撞不撞人,是一个依据证据来确认责任的法律问题。可在媒体上几乎一面倒的是,原告王秀芝老太太被当做一个白眼狼式的人被抨击,这种情况在一审宣判后,体现得更为明显。但事实是,随着案件进入二审程序,最终决定二审结果的依然应该是证据。因此,媒体上这种脱离事实依据而出现的未审先判的道德式审判,影响极其恶劣,它既可能干扰司法、影响案件审理结果,更容易强化“好心没好报”的负面预期,让人在扶与不扶时内心更为“困惑”,以至于有人发出了“许云鹤案”让道德倒退三十年的极端感慨。
对于上述案件引发的社会不良后果,我们确实应该深刻汲取教训,但也不必对此过于悲观。我们应看到,与每天发生的数以万计的好人好事相比,上述案件仅是极端个案。我们更应看到,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具有扶危济困传统美德的民族,几千年来,“推己及人”、“与善仁”、守望相助、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国民精神的基石所在。这些传统美德不会因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而过时,更不会因为偶尔出现的“救人官司”而褪色。当然,我们也不必讳言,在扶助别人反而被诬告的风险面前,在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冲击下,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帮还是不帮?有的
人可能会感到“困惑”,有的人可能会保持“冷漠”,甚至于有的人可能会临阵“退却”,但这并不能代表社会的“主流”。
近一段时间以来,从“最美大妈”薛明秀伸手接不慎从四楼窗户坠下的84岁高龄的老人,到“最美女孩”余书华口对口为溺水老人做人工呼吸,到“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地用双手接住10楼坠落的2岁女童,再到“撑伞仙女”暴雨中为行乞的残疾大爷撑伞而淋湿自己半边身子,无数平民英雄的义举让我们明白,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仍是社会主流,基本的价值观和善恶判断标准一直存在,我们的社会仍然充满着阳光和正气,无私帮助别人的人终究会得到公众的称颂和敬重。在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传统美德虽然遭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却是越发坚韧和顽强,它正像一棵常青树一样存活于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真正化解人们为“扶”还是“不扶”而产生的内心“困惑”,既需要司法机关在处理类似案件中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也需要人们包括媒体在面对类似事例时保持足够的理性和宽容,尽量避免让极端个案演化成全民恐惧,进而共同让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正常成长。
全国2012高考满分作文汇总,点击进入
高考作文题目 | 高考作文押题 | 高考作文预测 | 高考作文素材 | 高考英语作文 |
高考记叙文 | 高考议论文 | 高考满分作文 | 高考零分作文 | 高考作文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