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即将开考,各位考生也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意为大家汇总了大量关于高考历史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出国留学网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作用:初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后期造成了割据,削弱了奴隶制);战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2.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赋税制度,也是户籍管理制度)。
3.宋元:北宋—知州与通判相牵制;辽—蕃汉分治(辽实行“蕃汉分治”,南面官任汉契人,统治汉人渤海人;北面官是契丹人,统治契丹少民人;北面大于南面官);金—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
4.明清: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最高僧官是法王);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改土归流的意义:加强中央统治→→改变落后纷争→→促进民族交流→→国家巩固发展);清—十八行省五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一个盟旗(蒙古)。
(二)新课标版
1.夏商的地方行政制度:侯、伯等的设立。
2.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候的制度。它形成于夏商时期,西周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候国,拱卫王室;诸候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分封制的特点:第一,分封制是西周长期的 “国策”和普遍推行于全国范围的政治制度;第二,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王朝统治的战略措施;第三,授土授民和受封诸侯履行广泛义务,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第四,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分封制的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建立: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2)建立地方官僚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长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影响:①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4.从汉至元的地方行政制度:(1)汉朝: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规律小结
1.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矛盾。
2.中央是否能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地方,成为中央集权国家是否巩固的关键点。
3.很多地方行政制度都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如分封制、刺史制度和“改土归流”。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具体内容及作用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如何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具体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高考的冷点,也是难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4全国文综三套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02.(2006年重庆文综12)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03.(2005年江苏历史4)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A.猛安谋克制B.“蕃汉分治”C察举制度D.行省制度
04.(2006四川文综12)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B.行中书省C.宣政院D.理藩院
05.(2006四川文综13)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①承宣布政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③奴儿干都司④都指挥使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06.(2007广东历史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的下列哪一项事实?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07.(2008宁夏文综2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定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08.(2008重庆文综18)下列职官或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财政的是
A.西汉刺史B.唐朝户部
C.北宋三司使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
09.(2008广东文科基础21)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
10.(2009年北京文综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1.(2009年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
12.(2009年浙江文综14)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A熟悉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产生方式。
02.C从通判与知州的设置时间得出结论。
03.B“蕃汉分治”(南北两面官制)为辽代制度。
04.B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元代地方管理机构。
05.B奴儿干都司为明朝管辖女真族地区的地方机构,非三司。
06.C从郡县名称可以印证。
07.A从诛大姓皇甫氏的作用思考。
08.D布政使司管地方的民政和财政。
09.C从“靖难之役”的历史背景思考。
10.C从题中文字可知是西周初年开始实行的分封制。
11.A图③春秋时,图④秦汉时,图②唐朝时,图①元朝时。
12.B从军事、行政、司法、财政权分立及地方官名称作判断。
五.新题预测
01.清朝时期黑龙江将军的主要辖区在唐、元、明时期的行政管辖机构分别是C
A.瀚海都督府、辽阳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B.黑水都督府、岭北行省、奴儿干都司
C.黑水都督府、辽阳行省、奴儿干都司D.忽汗州都督府、岭北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
02.AtisasofWorldHistory一书中写道:“Theoldfeudal(封建的)systemofgovernmentwasabolishedandasystemofprefects(官员)wasintroducedbyQinShiHuangdi(秦始皇).”这里的“feudalsystem"指的是A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
03.“他将整个帝国分为36个地方行政单位,将地方行政管理权和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避免在他之前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战乱,保证了帝国的统一(尽管这种局面因其暴虐统治而很快被打破)。……这种体制被中国历代所沿用”。材料中所说的“体制”是指C
A.分封制B.皇帝制
C.郡县制D.内外朝制
04.贾谊《治安策》中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B
A.削夺王国的封地B.颁行推恩令
C.夺去王侯的爵位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05.《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A.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D.周代分封制崩溃
高考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复习方法 |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 高考饮食攻略 | 高考励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