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讯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我再也不想出国了!”今年20岁的小墨(化名)和父母当初怎么也料想不到,5年前的一次游学经历会对小墨的人生轨迹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并让这个家庭用5年的时间在“出不出国”“高不高考(微博)”“留不留学(微博)”的问题上不断纠结、反复,甚至为此干扰了一个孩子原本正常的求学之路。
“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近年来,让孩子开阔眼界、学习语言的游学活动不断升温。然而对于家住重庆市的小墨来说,曾经的一次游学经历却没有那么美好。
2008年初三毕业时,小墨所在的学校组织了一次自愿参加的“游学夏令营”,20多位同龄人远赴英国,用20天的时间学习语言、寄宿当地家庭、参观剑桥等世界知名学府,家境不错的他也成为其中之一。
对当时刚刚15岁的小墨来说,出国后除了气候、饮食、环境等方面的不适应外,还有两件事让他对异国他乡留下了负面印象。
一是国外寄宿家庭“严厉的家规”。“在英国,我们前10天住寄宿家庭,后10天住大学宿舍,”小墨回忆说,“刚到的第一晚,我还很紧张,语言也不是很流畅,晚餐时男主人给我倒了一杯饮料,当我还在想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就已经用很严厉的语气教育我说,别人倒饮料给你时必须回答‘Thank you’,我那时候本来就比较内向、怕生,不善言辞和交际,被这么教训更害怕了,只想赶紧离开。”
此后的时间里,这个有桌球室、大花园、游泳池的寄宿家庭给小墨留下的“关键词”始终是厕所里“限制用水”的各种提示,淋浴间“一次淋浴不得超过3分钟”的规定。有一次,两位同住的同学“回家”的时间比离开时告诉“家长”的时间晚了些,还被拒绝开门和吃饭。
二是学习氛围中的各种障碍。在小墨看来,即使是在仍正常上课的剑桥,“人也太少了”,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探讨,而且各国同学之间相处也难以融洽。
“每次讨论课上,和我们一起上课的其他外国同学都会和我们有小争吵,我感觉他们对中国同学总是不屑一顾。”小墨说,“现在虽然觉得不在意了,但当时的确很难过。”
这些经历小墨并没有在回国后及时与父母交流,而父母也没有仔细询问他的感受,了解他对国外学习、生活的真实看法。
小墨的父母反而在随后的高中升学时为他选择了一个高一主攻英语、高二出国学习、高三直接参加美国高考的“国际班”,这一略显“盲目”的选择很快遭到了小墨的“强烈反弹”。
小墨的妈妈告诉记者,当儿子知道“国际班”要出国学习一年,并直接以出国留学为目的后,就开始坚决反对,表示“绝不出国、绝不留学”!无论父母怎么劝解都没有用。无奈之下,他们只得让孩子转入普通班级重读高一。
在这段“劝说-拒绝-劝说”最终“留级”的过程中,孩子的状态起伏不定,不但英语没有起色,反而耽误了国内高考的课程。
“我真的没有想到,孩子对出国的反感到了这种程度,从那一次游学到现在,即使亲友去国外旅游他都拒绝!当时失败的一次游学经历给他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我们发现的也太迟了!”小墨的妈妈懊悔地说。
而现在,逐渐长大了的小墨告诉记者,冷静地说,国外也有好的一方面,游学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外国人也并非像他当初认为的那样“冷漠”,而是文化差异使然,总的来说,游学不适合没有准备的人。
“我很想告诉现在要去参加游学的同学,特别是他们的父母,每个孩子的性格、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不一样。对于比较怕生、内向的孩子来说,最好不要太小年纪出去。即使要去,也要提前做好受‘挫’的心理准备,或者在国内就有意识地锻炼独立。”小墨说。
小墨的妈妈还建议,家长、老师、学校应在孩子出国前针对普遍可能遇到的问题“打预防针”,在游学中多交流、多沟通、多帮助,在内容安排上尽量“出彩”,以免孩子觉得“国外一点都没意思”而使游学效果大打折扣。
“特别是不要太早出去,不要以游学来速成留学,不要出去了就万事大吉而不注重回国后的沟通、反馈!”小墨的妈妈补充道。(记者:马姝瑞 杨丁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