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信用与货币供给
(一)货币
货币有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之分。
狭义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的总和,可以直接用作支付手段。
广义货币还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因为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在履行一定的手续后可以变为活期存款。
(二)信用
信用是借款和贷款相结合的价值运动,当借贷的货币在贷者和借者之间转移时,所有权和使用权 相分离,贷者让渡的是货币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由于这种分离要求有借有还,因此,信用活动是 以偿还为条件的。在信用交易中,借者必须付出一定的利息,作为取得货币使用权的代价。可见,还本、付息是信用的两个基本特征。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信用形式也不断完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有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民间信用、国际信用,以及消费信用、租赁信用等形式。
(三)货币供给
1.银行存款的准备金
商业银行可以把绝大部分存款用于贷款等盈利活动,只需要保留一部分存款作为应付提款需要 的准备金。这种经常保留的支付取款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每个国家对存款准备金都有法 律上的规定,法律规定的银行存款必须持有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准备金,准备金与存款的比例称为法 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但很多银行还保留一部分库存现金,称为超 额准备金。
2.银行贷款转化为客户的活期存款
企业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后,通常并不立即取出现金,而把这笔贷款作为活期存款存人同自 己有往来的商业银行,以便在需要付款时可以随时开出支票。这样,银行贷款的增加,实际上就意味 着活期存款的增加,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扩大。
3.银行存款的乘数作用
根据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创造的功能放大。
4.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是代表政府管理银行体系的最高金融机构,它对货币供给具有最终决定作用。商业银 行体系创造存款的能力,取决于法定准备金率和可能得到的原始存款,而中央银行对这两个决定因素 都能加以控制,因为它同时具有法定准备金率的制定权和货币的发行权,成为货币供给的最高控制者 和最终供给者。
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货币扩张机制,形式上充当着社会货币的直接供给者,而中央银行由于拥有货 币发行权,实际上成为社会货币的最终供给者。
二、利率
(一)利率体系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借贷资金额之比。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有 多种形式,各种利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利率体系。构成利率体系的利率有以下几 种:(1)基准利率;(2)市场利率;(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4)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5)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二)利率水平的影响因素
1.货币供求
资金供求状况是影响利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某一时期利率的高低。
2.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贬值,从而影响货币购买力。
3.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通常是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利率,它的变动会对利率体系产生决定性影响。
4.国家经济政策
由于利率的变动对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各国政府把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5.国际市场利率水平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利率的变动会受国际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流动 规模愈来愈大的情况下,国际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会愈来愈大。
(三)利率与其他经济因素的联系
1.利率与储蓄
人们的收人,一部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储蓄,而收人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会受到利率的影 响。因为利率是储蓄者以借贷资金形式提供储蓄所获得的收益,利率高,收益就高,收人用于即期消 费的机会成本就高。因此,提高利率有限制消费、鼓励储蓄的作用,而降低利率则会限制储蓄、鼓励 消费。
2.利率与投资
利率对投资者来说代表着资金的成本,利率愈高,资金的成本愈高,投资的收益就愈少。因而提 高利率,就会抑制投资,降低利率,则会刺激投资。
3.利率与通货膨账
当利率过低时,投资需求将超过储蓄供给,引起投资品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则 可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提高利率可以控制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期,则降低利率刺 激总需求,以促进经济复苏。
4.利率与金融机构
如果利率发生变动,金融机构就会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在贷款和购买政府债券之间进行转换。
5.利率与对外经济
在开放经济中,利率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对外经济活动。
三、我国的金融机构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1.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参与金融业监督管理 的国家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而设立。作为派出机构,它们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的授权,从事辖区内的金融监督管理,承办有关业务。
2.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根据政府决策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政策性银行不 以盈利为目的,并根据具体分工的不同,服务于特定的领域。
我国现有三家政策性银行:(1)国家开发银行;(2)中国进出口银行;(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3.国有商业银行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
为了将国有商业银行建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要在 明显改善内部机制和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 商业银行,加快处理不良资产,以适当方式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除向国内企业和个人开放股权外,注意引进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
4.其他商业银行
1998年以来,我国相继出现了以城市名命名的商业银行。它们是由各城市原来的城市合作银行更名而成,原城市合作银行则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人 股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银行。主要功能是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融通资金,重点为城市中小企业的发 展提供金融服务。
5.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
(1)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由农民人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 要为社区服务。主要业务和活动是经营个人储蓄,以及农民、个体户的存款、贷款和结算等。
(2)城市信用合作社。作为城市集体金融组织,城市信用合作社是为城市集体企业、个体工商户 以及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金融企业,是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经济实体。
6.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是银行,却是金融机构,故称“不是银行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 包括:(1)信托投资公司;(2)证券公司;(3)财务公司;(4)金融租赁公司;(5)邮政储蓄机构。
7.保险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为主体,多种保险 形式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体系。组织形式主要有国有独资公司和股份有限 公司。经营范围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经营区域有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
8.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人,我国开始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外资金融机构在我 国的代表处,一般只可设在北京和经济特区,也可申请在指定城市设立派出机构。另一类是外资金融 机构在我国设立的营业性分支机构,目前主要设立在经济特区等经国务院确定的城市。
真题回顾
(单选题)从商业银行组织形式看,我国商业银行属于( )
A.单元银行制 B.总分行制
C.集团银行制 D.连锁银行制
B【解析】总分行制度是指在总行之外,可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各地设立若干分支机构。我 国的商业银行就属于这种制度。
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金融市场是融通资金的市场,将处于闲置状态的资金由缺乏投资机会的资金拥有者转给具有投 资机会的资金需求者,能够在不增加社会资金总量的情况下,改进现存资金配置,提高整个经济效率, 增加社会经济福利。同时,在金融市场上形成各种有价证券的竞争性价格,构成社会经济运行的最为 直接的指示器。
从各国来看,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1.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以期限一年以下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交易的市场。 短期资金市场有以下三个特点:交易期短,最短的交易期限只有半天,最长的不超过一年;交易的目的 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资金源于暂时的闲置资金,一般用于弥补流动资金的不足;金融工具的 流动性高,随时可以在市场上兑现而接近于货币。
第一,短期拆借市场。短期拆借市场主要有同业拆借和短期拆借两项活动。同业拆借指银行业 (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交易活动。短期拆借又叫“通知放款”,是商业银行短期 贷款的一种形式。特点是利率多变,贷款期限不固定,放款人随时放款,贷款人随时偿还。交易所经 纪人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向银行借款。
第二,商业票据市场。商业票据是在商品交易的基础上签发的一种债权、债务凭证,主要有本票 和汇票两种。本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约定期限偿付欠款的债务凭证。汇票是债权人发给债务 人的支付命令书,命令付款人在约定的时间、地点,以一定的金额支付给指定的收款人。汇票可分为 两种: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商业票据市场主要是指商业票据的流通、转让市场,包括票据承兑市场 和票据贴现市场。
第三,国库券市场。国库券市场是国库券的发行、推销、贴现市场。国库券贴现就是对未到期的 国库券打一定折扣买卖。商业银行可办理贴现业务,中央银行可对商业银行贴现买进的国库券办理 再贴现业务。国库券是短期资金市场的重要交易对象,可以随时在市场买卖或银行贴现。
第四,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20世纪60年代纽约一些银行为了吸 收大额定期存款而开始发行的一种存款凭证。这种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单与普通的银行存款单的不 同点在于:面额大,存单金额固定,不记名,可转让。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发行之后,持有人可随时在 市场上出售,价格按票面金额加上自发行日至出卖日的利息为基础确定。购买者到期由银行取得全 部本息。
2.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以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直接交易对象,提供长期资金的市场。 长期资金市场的直接交易对象是股票、债券、基金和长期信贷等。长期资金市场的参加者包括各种专 业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公共团体、个人、证券商和经纪人等。长期资 金市场包括证券市场和长期存放款市场。证券市场又分为证券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证券流通市场 (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是金融证券的发行市场。在一级市场上,资金需求者将债券或股票以批发价格出售给 证券的最初购买者,即证券承销商,证券承销商再将金融证券推销给最终购买者。二级市场是金融证 券的交易市场,巳经发行的证券以市场价格在投资者之间进行交易。
一级市场的基本特点是证券发行者(公司或政府)与最初购买者(证券承销商)之间的交易行为, 或者说仅被一次性地出售。在二级市场上,证券交易则以公开方式进行,交易次数可以是无限的。因 此,二级市场提供金融证券在购买者之间不断流动的场所,并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形成金融证券的市场 价格。二级市场上形成的证券价格对一级市场上证券的批发价格有着决定性作用。
证券交易所是二级市场的组织形式之一,是证券买卖集中交易的场所。交易所是由经纪人、证券 商组成的会员制组织,须经政府批准才能设立,并有一套具有法律效力的组织章程和管理细则。交易 所必须在指定地点公开营业,一切交易必须在场内公开作价成交,并向投资者公布每天交易的证券种 类、证券行市、数量、金额等信息。证券交易所吸收会员有严格的条件限制,须经审查和批准。
柜台交易是有价证券二级市场的另一种组织形式,是通过证券商(公司)设立的专门柜台进行证 券买卖,又称店头市场。柜台交易是以多家证券公司为中介进行的,投资者可以直接通过柜台进行买 卖,也可以委托经纪人代理买卖。到这里进行交易的证券,主要是不具备上市条件或不愿意上市交易的证券。
无形市场是通过电话、电脑方式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实际上是证券交易的一个电脑网络系统。 参加交易的人通常只牵涉买卖双方,双方并不见面,而是通过电话或电脑协议定价,成交价格不公开。 由于没有经营的有形场地,称为无形市场。
3.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指经营外币和以外币计价的票据等有价证券买卖的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 部分。
按外汇市场的外部形态进行分类,外汇市场可以分为无形外汇市场和有形外汇市场。无形外汇 市场也称为抽象的外汇市场,是指没有固定、具体场所的外汇市场。无形外汇市场的主要特点是:第 一,没有确定的开盘与收盘时间;第二,外汇买卖双方无需进行面对面的交易,外汇供给者和需求者凭 借电传、电报和电话等通信设备进行与外汇机构的联系;第三,各主体之间有较好的信任关系,否则, 这种交易难以完成。无形外汇市场已成为今日外汇市场的主导形式。
有形外汇市场也称为具体的外汇市场,是指有具体的固定场所的外汇市场。有形外汇市场的主 要特点是:第一,固定场所一般指外汇交易所,通常位于世界各国金融中心;第二,从事外汇业务经营 的双方都在每个交易日的规定时间内进行外汇交易。
五、金融监管
(―)金融风险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是人们在从事金融活动中面临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强,波及 面广,危害性大,一旦出现重大问题,就会危及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稳定。
金融企业是信用组织,以货币为主体商品,以信用为运营基础,实行负债经营,90%左右的资金来 自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是对广大社会公众的负债。同时,金融机构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着极为密 切的联系,金融业的风险成为制约金融业经营活力并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从金融企业保持自身正常经营上讲,还是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上讲,都要求金融企业在 经营中有效分散风险,加强自我保护。
1.金融风险分类
按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最基本的风险:
第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可能不按期归还贷款人的本息,使贷款人遭受的损失。
第二,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经济市场化、货币化、国际化的过程中,由于利率变动而造成在筹 集资金或运用资金时可能遭受到的损失。
第三,汇率风险。汇率是两种货币的比价,受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是经 常变动的。在进行外汇交易时,因汇率变动而蒙受的损失形成汇率风险。
第四,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政策、自然灾害或政治因素(战争、内乱)可能造成的金 融危机。
2.我国金融风险
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既有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 也有多年监管不力造成的,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差,不良 贷款比例高;中小存款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历史遗留问题多,有的已经资不抵债;非法集资活 动相当严重,有些地方和部门擅自设立非法金融机构,一些单位和个人非法从事金融业务;金融市场 运行不规范,部分上市公司质量不高,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金融机构存在弄虚作假、违规经营和账外 活动,内外勾结、金融诈骗等犯罪活动时有发生;违规借人外债或对外债进行担保,导致外债支付 风险。
(二)金融监管任务、组织和措施
1.金融监管任务
金融监管是国家授权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督和管理。金融监管的目 的是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有序竞争,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投资人和被保 险人的合法权益。金融监管的内容是:审批新设金融机构,审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经常实施现场监 管和非现场监管,及时处理监管中发现的问题。
2.金融监管组织
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已经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 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政部 门的协调机制,金融监管水平逐步提高。
3.金融监管措施
要健全监管法规,将一切金融活动纳人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要严格监管制度,逐步健全监管机 构依法监督、金融企业自律、金融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监控体系,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 置机制,以及市场退出制度。要改进金融监管方式,强化金融监管手段,推广先进的监控和检查技术 手段,重点加强对金融企业法人的监管,防范和打击金融犯罪。要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并接受社会 监督。此外,要处理好监管和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鼓励金融企业探索金融经营的有效方式。
六、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 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货币政策要健全货币传导机制,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 作用。
(一)货币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也是货币政策的目 标。但是,为了及时了解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一些可以操作的量化指标,它们是实现货币政策 目标的中间环节,称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在不同的国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有不同内容。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再通过政策中间目标来实现货币政策最终 目标。货币政策工具有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补偿性政策工具。
1. 一般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通过货币供给量和信贷规模,对整个经济运行施加普遍影响的工具。它包括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按中央银行的规定,必须向中央银行 交存的存款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
(2)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贴现或开具合格票据办理贴现时所采用的 利率。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 量和利率的业务活动。
2.选择性政策工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从调整信贷人手,对某些特定的部门或领域实行 控制的工具。
(1)消费倍用控制。消费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限制。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 的在于防止过度投机。
(3)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以 抑制房地产“泡沫”。
(4)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 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5)优惠利率。优惠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如出口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 等)所采取的鼓励措施。
3、补偿性政策工具
补偿性政策工具是在利用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时,所采取的一些辅助性措施,主要 有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补偿性政策工具较为灵活,但中央银行必须在金融体系中有较强的地位、 较高的威望并拥有足够的控制手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1) 二者相联系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都是通过对社会资金的分配实现的。货币政策固然属于货币调控, 财政政策本质上也是货币调控,因为无论是财政收人的集中,还是财政支出的运用,都是借助于货币 的运动,都是货币的集中和转移。社会资金的统一性和流动性,决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总体目标的 一致性,实质上都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关系。
(2) 二者相区别
①政策主体不同;②调控对象不同;③货币流向不同;④调控机理与时效不同。
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分工
(1)货币政策重在调控总量,财政政策重在调控结构;
(2)货币政策侧重物价稳定,财政政策侧重经济增长;
(3)货币政策着重提高经济效率,财政政策着重利益公平分配。
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组合
(1)双松模式。
(2)双紧模式。
(3)紧财政松货币的政策组合。
(4)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组合。
七、通货膨脒及其治理
(一)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账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不是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所有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不是商品之间相对价格上涨, 而是各种商品绝对价格上涨;不是商品价格一时上涨,而是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按照价格水平上涨的 幅度,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温和通货膨胀,又称爬行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以一种较低的稳定的趋势上涨;
(2)严重通货膨胀,又称急剧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以一种较高的持续的趋势上涨;
(3)恶性通货膨胀,又称奔腾通货膨胀,价格水平失去控制,以递增的速度猛烈上涨。
2.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如果货币发行量低于实际需要量,使总需 求小于总供给,过多的商品追求过少的货币,就会导致货币升值,物价水平下降。长此以往,由于企业 投人价高,产出价低,收不回成本,生产不断萎缩,甚至破产倒闭,失业日益严重,国民经济陷人衰退和萧条。
(二)通货膨胀的起因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 上涨。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抑或来自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都会导致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账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 供给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 推动通货膨胀。
3.结构型通货膨账
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出现价格水平的持续 上涨,这种通货膨胀叫做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之于经济 结构。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
1.紧缩政策
(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我国习惯称之为“抽紧银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紧 缩货币。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指,当出现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减少政府支出,增 加政府收人,从而抑制总支出。
(3)紧缩性的收人政策。紧缩性的收人政策是指,政府为了降低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采取强制 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工资和价格政策,目的在于控制通货膨胀又不致引起失业上升。
2.物价政策
在通货膨胀形成过程中,垄断企业往往推波助澜。因此,通过制定反托拉斯法限制垄断高价,是 不少发达国家价格政策的基本内容。为了控制垄断髙价,保护消费者利益,可以通过各公用事业委员 会对公用事业进行管理,也可以采取冻结物价和反涨价合同,对价格进行直接管理。对其他由市场供 求决定的商品价格,也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禁止胡乱涨价和哄抬物价。
公务员报考指南 | 公务员报考条件 | 公务员报名入口 | 行测专题 | 申论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