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考研算是告一段落了,经历了几个月心理考验之后,我获得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初试399分(现代方向排名第二),复试431(现代方向排名第一)的成绩。备研过程之迷茫、困惑我算是有所体会,下面将一些经验与后来者共享。
一、心态篇
心静下来,万事皆空。这实在不像一个唯物主义人士的话,但在你想安心做事的时候,静心的作用却很大。在备研的日子里,我奇遇了各种干扰因素,比如逃课看书时被点名、自习安排被莫名其妙的会议打乱、街边的神乐、图书馆与教室里的聒噪、玻璃建筑内酷暑难熬、暑假被赶鸭子似的挤在陌生的与蟑螂相伴的宿舍、让你胃痉挛的食堂等等。但这些都有限度,没消停过的则是“自扰”。
首先,我一直抱着这样一种心态:跨专业考生和科班相比完全没有基础功,胜算不大,即使有希望也要倍加努力。事实证明这很没必要。倒不说如今的大学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只是各科都有体系,研考是种教材与见识结合的选拔,只要在准备过程中注意形成科目体系,涉猎广泛一些,起跑线并没有差他们太远。某人说得好,既然你是因为兴趣来跨考,那么这就是你的资本了。
其次,我看第一二遍书时总有此念头:这个内容我记住了吗,记住了吗?这也很没必要。只会让本来很完整的记忆版块变乱,不自信,兴趣淡化。唯其是文学,不能强迫记忆。再次,我的政治复习起步较晚,理应9月开始梳理知识点,我还在专业上死磕。所以后来人家背了两遍了我还在看知识点做题。既然计划背诵是放在10月的,我尽管看我的专业好了。别人一本题目已经做完我还没开始,那也无所谓,按计划来。这一点是好的,我行我素对平定心境有所帮助。尤其在后期,外界的消极因素纵然可恶,但只要心定,都是浮云。
二、方法篇
(一)我是这样学习文学理论的
第一遍,正文每个字(包括前言)都细细看,尤其是那些证明原理的例子;不要画太多线,重在理解。我的书看完第一遍几乎还是新的。第二遍先看目录,心里有个全书结构(比如书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又分哪几个小块),哪怕模糊的也行,然后看正文,对照目录标记重点(标准是真题)。第三遍把真题写在其所属的章节的标题旁边,而不是答案旁边,因为这样才能对哪个章节出题较多一目了然。而且前两遍细看已经让我对书本更熟悉,对真题答案更有把握。写完真题后就会发现哪个部分是历年出题大头,哪个小块是必须背诵的。此时我的书初现沧桑。第四遍,记忆。我是拿着书背的,而不是把答案抄在本上,一遍背一边扫一眼例子,以便在答题时写几个。经过自己理解了的内容很好记忆。第五遍,拿着真题看,分析出卷人习惯,我看师大的老师十分喜欢出第二部分作品构成论,即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和文学体裁两章。以及第三部分文学创作论,且集中在创作风格与流派一章。还有第四部分文学接受论,重点是文学鉴赏与批评。然后我的书变厚了,是物理意义上的,因为翻得太多了。第五遍和第六遍都是在背诵,略。
(二)关于文学史的学习
我在学习文学史时明知故进了一些误区,比如笔记做得过细、背诵强迫症、资料看得太少。第一遍,同上。这一遍肯定耗时长,但不要紧,每天保持质与量重在持续均匀(这个在计划里要有详细安排)。第二遍,重复以上动作。只是加上一本比较权威的文学专题研究或者其他出版社的文学史,这一遍更细,且开始尽量形成自己的思路,比如谈谈鲁迅的《野草》,我要从思想内容和形式两大部分分析。各大教材上会说一些主要的,如隐晦地表达作者的忧虑和理想,抨击社会丑恶黑暗,但仍然心有所往,“小粉红花的梦”。整部作品都是作者的生存哲学,“要么冻死,要么烧完”,“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与圆满的月亮”。分析其散文中的意象等等。但在专题研究等参考书上,会有一些更深入的见解,可以拿来。形式上,可以分析其散文的语言特色,艳丽的色彩、荒诞奇幻的语句、隐喻和象征(《颓败线的颤动》、《过客》为例)。所以第二遍是整个复习的躯体,非常重要。第三遍,开始做笔记。我犯的错就是不分轻重,理应只把框架写下,这个框架就是整个文学史的骨架,其中经脉是我自己的体系——
1.按时代发展:1917---1927五四文学革命时期;1927---1937新文学运动的政治分化(京派海派与独立者);1937---1949抗战时期(国统区与解放区文学);1949---1956新中国文学;1956---1966文学与政治的纠缠(百花文学和政治批判);1976---1985新时期文学(受西方影响的流派);1985---1990中西文学的融合;1992至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文学。骨架里的血肉就是各时期文学史事件、人物、作品。个人认为这个比较醒目,但有片面和断节之嫌。
2.按文学体裁纵向发展:(大咖用红色标出)
(1)诗歌:近代诗体大解放(胡适)→初期白话诗(二刘、朱自清、二周)→郭沫若(《女神》)→湖畔诗人与小诗运动(冰心、宗白华)→格律诗运动(闻一多、徐志摩)→象征派初现(李金发)→艾青与“七月诗人”→冯至(会抒情且有仙气儿)→穆旦与象征派新诗→政治与诗歌(贺敬之、郭小川)→归来诗→朦胧诗(北岛、顾城、舒婷三人行)→第三代诗与女性诗(翟永明、伊蕾)→底层诗歌。每个阶段都有大咖和大作品,一般要么考发展要么考重要诗人诗歌和集团。据我看,考集团的时候比较多,所以诗歌流派是重点,可以多做笔记。
(2)小说:鲁迅小说→问题小说(冰心、许地山、庐隐)→乡土小说(废名)→自我抒情小说(郁达夫)→左翼小说(发展历程)(柔石、茅盾、萧红、丁玲、艾芜)(大咖群集)→京派与海派(沈从文、萧乾)(大咖)→独立者(巴金、老舍、大河小说)→国统区小说(钱钟书、路翎、张爱玲)和解放区小说(赵树理)→和平建设期小说(农村、历史、独立三大题材)→新时期小说(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军旅、历史)→新小说--形式主义(现代派、先锋、新写实、女性)→寻根行--新现实主义(陈忠实、张炜、贾平凹、韩少功)与女性小说(陈染、林白、王安忆、铁凝)→底层小说与生态小说。
(3)散文:五四时期(鲁迅、周作人、冰心、朱自清、林语堂、丰子恺)(大咖云集)→抗战时期(梁实秋、沈从文)→和平建设时期(杨朔、刘白羽、邓拓)→新时期(抒情、叙事、议论、史传题材)→新世纪文化散文(余秋雨)。
(4)戏剧:现代戏剧兴起(一系列改革)→丰收(曹禺、田汉、洪深、夏衍)(大咖群集)→抗战戏剧(历史剧、讽刺剧)→政治戏剧(样板戏)→新时期探索剧(高行健、李龙云,话剧双峰)→现代生活写实剧。
(5)报告文学与歌剧:略。
3.按文学思潮发展:五四文学革命(胡、陈)→政治分化与多元互补(左翼联盟、“第三种人”、几次著名文艺论争)→抗战时期国区和解区→双百与60年代初调整(各种红色经典)→江X《纪要》与江X“三突出”→启蒙主义与现代主义(受西方思潮影响与民族回归)→大众文学(商业文学与精英文学的碰撞)→新世纪文学(底层叙事新潮)。
考研大纲 | 考研经验 | 考研真题 | 考研答案 | 考研院校 | 考研录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