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车不等于有速度”,这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近来浮现的通病。在互联网上,由于两节期间北京拥堵创历史新高,更有人戏称首都为“首堵”。本来,中国汽车销量超美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至少说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上升了,然而这种幸福感与交通拥堵带来困扰相比,却大打折扣。
香港人常说,不堵车是交通最大的人性化,而香港的交通也确实便捷高效,很多西方国家都在竞相学习。那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一个城市的交通呢?
“我觉得评价一个城市交通的进步,除了基础设施外,主要是交通管理的思路和理念,人才是根本,可惜这正是我们缺的!”北京交通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特聘教授于雷表示,清洁能源型汽车是今后发展的方向,而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等也是公共交通完善的重点。
资料显示,北京的机动车80%以上集中在六环以内的城区,北京城市中心区户均拥有小汽车的数量是巴黎同等可比地区的1.8倍,纽约同等可比地区的2.3倍。
但是,另一组数据则显示,汽车保有量并不与快捷划等号。在日前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和谐城市和宜居生活”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介绍,他的课题组研究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15座主要城市时发现,这些城市的居民平均单行上班时间需要39分钟,而欧洲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居民平均耗时仅27分钟。也就是说,这些城市居民每天上班单行比欧洲人多消耗288亿分钟、4.8亿小时。他还算了一笔经济账,“上海每小时创造财富2亿元,据此推算,15个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