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留学英国:跳“应试教育”的车,走“英式教育”的路
为什么说应试教育下读中国高中是“乘车”,而留学英国是“走路”呢?
走路比乘车辛苦,为什么仍有那么多高中生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国外?
因为乘着中国高中的车,司机却不是自己。而走起路来,走快走慢,往哪走,却都由自己。
不知道这样的比喻是否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搭车数年,无力感越来越强烈,就有人想要“跳车”,“跳车”的潮流就是当今的这股“留学热”。只是,车当然可以跳,但是马上要走路的时候,学生和家长们是否准备好了呢?从“应试教育”转换到“英式教育”,在走路的一开始,学生应该知道即将面对的教育是怎样的,也为即将面对的“英式教育”做好准备。别“跳了车”,却弄伤了腿。
出国临行之前,对于“英式教育”到底是怎样的疑问,我们来听听“走过来”的学生们怎么说:
一.“我是班里唯一的外语学生”
卢姚(音译)是2012年入学英国伯恩茅斯当地最大公立学院的预科学生,她学习的专业是较少中国学生选择的“社会科学”方向,而她也是整个班级里唯一的非英语母语学生。目前,她已经以雅思(微博)7分的高分,优秀的预科成绩(Distinction)被世界知名的爱丁堡大学无条件录取,即将在大学里学习语言学本科课程。“我是全班唯一的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法律老师有两个,都非常的负责任而且耐心,会在上课的时候稍微照顾一下我的感受,比如语速不会很快或者下课的时候表达一下对我的关心。法律不容易,准备论文的时候很辛苦,为此我修改重做还拖欠了不少,但所幸最终都顺利的完成了。同时我在法律课上与两个外国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并在一起相互学习和玩乐。”的确,作为班里唯一的外语学生, 以第二语言听课、考试、写论文、交朋友,都要付出比其他本土学生多一倍的辛苦,多一倍的努力,与此同时,也因为自己在一个全英文的环境,被本土学生围绕,也注定了学生会有多一倍的收获。
另一位读社会科学专业预科课程,希望能在心理学专业方向深造的学生Michelle(学生英文名)也说:“学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专业)吧,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你将要来到一个几乎全班就你一个国际生的班级、听着一堆纯正的British pronunciation(英式发音)、写一堆学术性高的论文呢。出国就是来吃苦的。”出国时来吃苦的!笔者很惊讶,从小养尊处优的中国孩子能有如此成熟的体会:陌生的环境,生疏的语言,留学不比海外度假,而是一种独自生存与挣扎的体验。Michelle现在已经拿到了英国排名前十的名校埃克塞特的录取通知书。学生成长起来,在“英式教育”的路上,已经一步步越走越稳了。
二、“我的专业我做主”
提到专业选择,刚刚从中国高中毕业的中国学生是如何理解呢?大学预科课程是为了上大学做准备的,而预科阶段的专业学习到底可以“多专业”呢?学习传媒专业的柳骋往(音译)同学在即将结束的预科生活时谈到:“英国优秀的公立学院课程设置大体很合理,涵盖了Media整个大专业的各大发展方向,比如视频的拍摄与后期制作、动画、平面设计、制作网页、图片摄影、电影分析和广播节目制作等。我个人很喜欢视频的拍摄与后期制作 (Video),这让我觉得自己搭上电影的边儿了。”笔者作为传媒行业的从业者,对于孩子能如此专业地介绍自己的专业学习感到高兴。柳骋往和外国同学们在预科阶段就拍摄了自己的视频作品,他们的“电影梦”看来已经小有雏形了。专业自己做主,专业学习的精度与广度也可以由学生自我掌控。英国教育是这样:不吝教育设施的投入,硬件摆在那里,但不会强迫学生向同样的方向发展,而是看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将硬件发挥出哪些“软实力”。笔者了解到,英国英式教育下的传媒专业的学生,大多以小组(team work)的形式提交作业,学生一起拍纪实短片、拍MV,拍原创电影,做电台主播,编辑杂志,发行小报,策划媒体活动,参加竞赛等等,这些曾经高中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初来英国都可以得到。但是,“走路”的学生们,在这个鼓励大胆交流,发出声音,并发挥自我创造力的国家,该怎么为自己的专业做主,该如何利用资源,学生自己说了算。
三、“不填鸭,知识要自己往下咽”
笔者遇到过很多不适应英国教育的中国留学生,归根结底还是自我学习意识仍然没有转换过来。习惯了“填鸭式”教学的孩子们,总是处于一种“等待”知识的状态,但是“英式教育”讲究“引入”,知识浩瀚,选择哪些下咽,选择吞入多少,节奏自己掌握。
很多刚到英国的高中生对此非常有感触,Michelle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说:“其实一开始的论文成绩是很让人头疼的,因为我们没有商科班那样的好待遇,没有老师监督、没有人负责帮忙改论文、列提纲的。什么都需要自己来。通常都是几篇论文同一个deadline(截止日期),这论文的deadline就是我的died day(“死期”)啊……一开始那论文不断不断的re-submission required(被要求重写)真是快把人弄疯了。”然而不只一个学生,也不只一次地从出乎意料到不断适应,最终他们选择理性对待这种教育上的巨大反差:“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只是作为一种“引入”,在课余时间一定要舍得花功夫继续深入学习并按时完成作业,迟交的作业再优秀也只算及格。好成绩是靠高质量的作业达到的。除了上面所说,不要害羞,多与老师交流,请教,也是很好的提高成绩的途径。” 柳骋往面对即将过去的预科生活颇有感触,“从已知的一小块出发,探索未知的一大块。趣味往往伴随着更大的挑战,请作好心理准备。”Michelle在初初碰壁之后,尝试着融入,并改变学习方法: “之后开始学着列plan(计划),首先把论文日期规定好,一定在规定日期内写完论文,其次根据模块写每个part(部分)的plan,plan和notes(备注)对我很有帮助!而且清晰的目标规划就可以逐一、有条理地完成事情,不至于到最后把自己压力弄大。” “合理周密的计划和清醒的头脑是我认为在英国本土学生占绝大多数的竞争环境中学习成败的关键。”
这些学生,面对“英式教育”带来的“惊叹号”,从中获得了“真知识”。因为自我探索得到的知识是“储备知识”,而不是为了“应试”一闪而过的“工具型知识”。然而,无疑的,探索“真知识”的过程是辛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然而且不说结果如何,探索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技巧的获得。学生分享给过记者一些在公立学院中老师们经常强调的“关键词”,比如time management (管理时间), team work (团队合作), note-taking skills (记笔记技巧), communication skills (沟通技巧), presentation skills (演讲技巧), being a leader (领导力培养), creative thinking (创造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考), independent thinking (独立性思考)等等。这些技巧,或者说技能,不仅是学习上必要的,也是生活和工作中可以长久受益的。真正的“英式教育”对中国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一种磨砺。而这也是笔者最想提醒广大学生在出国前,或者在考虑出国的时候记在心上的一些东西。
最后,笔者回忆起当自己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一位外国老师在最初面试过程中问我的问题:“你有哪些硬实力(hard skills),你又有哪些软实力(soft skills)?”现在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了。马上踏上赴英道路的学生,和仍在考虑出国留学的学生,你的答案是什么,你又如何选择去完善你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