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话题,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攀升,“海龟”变成“海带”的现象屡见不鲜,海归们的求职路变得异常艰难。有专家表示,过高的期望局限了海归的选择,海归唯有在竞争中不断适应市场,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从国际金融硕士到普通会计
今年26岁的唐小芸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作为美国纽约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的硕士,唐小芸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海归身份和国际金融硕士背景,回国后至少能求得一份月薪过万的工作,不料,却在求职中处处碰壁。“最后找烦了,不知道投出去多少简历,就是没有回音”,最终唐小芸还是依靠家里的关系找到了一份在医院做会计的工作。“可是在北京,月薪税前6000块,压力好大啊”,唐小芸很无奈。
唐小芸告诉记者,自己身边面临这样窘境的海归不在少数。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就业形势就很不乐观,本土的学生就业都很困难,留学生毕业之后想留下根本没机会,只好选择回国。但是回国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海归早已不是从前的“高精尖”,待遇也一落千丈。
海归的现实就业难 不敢奢望好工作
为了弄清海归地位下降的原因,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留学总人数为39.96万人,各类出国留学归国人员总数为27.29万人,有七成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形成了“史上最大回国潮”。与此同时,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创历史之最。在留学越来越普遍和国内教学质量越来越高的今天,海归在本土就业的竞争力并不突出。
“我周围的海归多数都选择回国发展了,他们有一半还没找到工作。找到工作的我给归了几类,进国企做与专业无关岗位的,工资在3000到5000元;进银行系统,做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工资在7000元左右;进私企做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工资在4000元以下。” 唐小芸说,“你想想那么多人在找工作,据说用人单位今年还缩招,找工作怎么能不难,还怎么敢奢望好工作?”
人力资源总监:海归就业难原因复杂
针对唐小芸所说的情况,北京市一家传媒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王女士告诉记者,在就业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海归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压力:
第一, 海归去精英化明显,如今的海归已经不能像早些年的留学生拥有那么多光环和含金量。而且,海归的实际工作经验也非常少,长期在国外,脱离国内的就业环境,仅仅凭借外语和洋文凭,海归在求职中没有明显的优势。
第二,海归的心理预期太大。留学通常要花掉一个普通家庭大半甚至全部的积蓄,这使得海归和家长对于就业的期望变得不切实际,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花费和几千块的回报难成正比。
第三,很多海归留学时很盲目,就业时也很盲目。他们出国前和归国后都没有清晰的学习和就业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良好的规划,因此在求职中一再碰壁。
第四,海归的稳定性非常差。如果一份工作满足不了心理和物质需求,海归就会跳槽,但是往往在跳槽之后他(她)还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这样他(她)又会计划下一次的跳槽,从而走进一种恶性循环。
第五,社会对海归的能力要求过高。因为社会舆论对海归的期待很高,总是希望他们能为企业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但因为在国外所学知识“不符合国情”,他们可能比本土毕业生需要更多的适应时间。
就业另辟蹊径 海归被动变主动
尽管海归就业形势惨淡,但仍有一些在就业大潮中博得好工作的海归。王一锟是唐小芸留英的同学,今年上半年,他已经成功在西安运营起一家培训机构。对于就业,他比唐小芸有更明确的方向,“我在英国学的是金融,回国后做过十几份工作。” 王一锟说,“我希望通过不同的工作了解国内的市场,很快我就开始创业了。”
在今年5月19号播出的一档国内非常火爆的求职节目中,完全没有职场经验却一举获得总裁助理岗位的海归季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记者辗转联系到季元,季元表示,其实找工作蛮困难的,求职者一定要主动出击。私企会更看重海归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外企海归太多了,竞争很大,优势不明显。季元觉得自己很幸运,“税前八千,算是不错的吧,特别是我之前没有工作经验。”
谈到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另辟蹊径就业,受访的海归们一致认为,海归在就业时不能被动等待机会,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尽早进入自己的求职领域学习锻炼,同时保持对机遇敏锐的嗅觉,分析国内市场和社会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徐力教授认为,海归相比本土毕业生具有外语、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等方面的优势,许多政府部门需要这些特质来开展国际招商引资、对外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因而海归要学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另外,也有专家认为,“海归”创业是发展我国民营经济,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因此,鼓励海归发挥自身所长和所学,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创业,从而造福社会。
总之,面对就业,人人平等,海归既有自己的优点,也有短板,唯有在竞争中不断适应市场,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