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刚考上大学的晓旭在校内报名参加了武术、音乐、通讯社等10个协会。妈妈认为挺多协会对儿子的专业没啥促进,而晓旭认为大学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因这件事,王女士减少了给儿子的生活费,用“经济制裁”的方式管束晓旭。记者由此对一些大学社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大学社团,无论是在国内的大学还是在国外的大学,都是丰富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平台。中外大学的学生社团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记者五天的时间里采访了吉林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在校生,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的“海归”,听他们说说。
中国——吉林大学
社团主要针对新生 大二后兴趣减退
“大一的时候必须要参加学生社团,那样你才知道以后为什么不参加了”
“我在大一的时候,一位学姐和我说:"大一的时候必须要参加学生社团,那样你才知道以后为什么不参加了"。”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大二的学生王秀玲说,这句富有辩证色彩的话让她记忆深刻。
记者调查发现,到了大二后,学生们参加社团的积极性明显减弱。“社团又把注意力放到大一学生身上,没时间关注我们了,再说,大家没时间参加了。”文学院大二学生王健说。据了解,七八成的社团是专门针对大一新生设置的。
王秀玲虽然到了大二,但还在参与社团活动,她是外国人联谊会的副会长,同时也是阳光志愿者协会的会员。“到了大二之后还参加社团的同学,基本上都是社团的管理组织者了。”她说。
为什么到了大二之后,同学们就不再参加活动了?王健表示,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新鲜劲都过去了,大家也基本上找到了自己在学校的定位,社团的活动已经无法再满足大家的需求。更重要的原因是,大二开始,各个学院的专业课开始“加码”,“大学生还是以学业为主,社团活动就算了。”他说。
而大二的王同学说:“社团活动开展得比较水,朋友也都是泛泛之交,时间长了,实在是没什么意思,也就不去了。”
而到了大三之后,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就更少了,“留在社团当中都是会长和社长级别的同学了,其他的人都忙着考研去了。”荒岛诗社的负责人许继伟说。
王斯是吉林大学文学院大四的学生,也是极少见的到了大四还在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轩舞阁街舞社团是我一手建立起来的,我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所以就一直带着。”她说。带社团会不会浪费很多精力、耽误学习?“当然会,现在其他同学不是准备考研就是琢磨找工作,只有我还在玩社团,但是我很重视这个社团,也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而在这里,我交到了很多朋友。”她说。
这种参与度随年级增长而减退的情况,只在兴趣类的社团中稍有不同。李缘是吉林大学法学院2010级的学生,从初中开始练习散打,大一加入武术协会,现在任吉林大学武术协会会长。该协会今年新纳入320名会员,“我是需要一次交纳40元会费,终生会员制,没有退会这种说法。”他说。按照往年惯例,这320名新会员,到了大二会留下70人左右,“我们每天19时到21时都有训练,每次大概100人左右。”李缘说。武术协会是吉林大学300余个社团中稳定性极高的一个社团,“现在还有很多硕士生、博士生每天晚上和我们训练,大部分是本科生的时候加入武术协会的。”他说。
据调查发现,社团中能吸引学生在大学生涯一直参与的都是兴趣类社团,如武术协会、吉他社、街舞团、戏剧社,会员忠诚度都非常高,一些会员离开校园、工作之后,也会回校参与活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最受欢迎的老牌社团都是合唱团
“不管你喜欢什么,都会至少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
张硕,长春人,15岁就到纽约求学,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四的学生,她主修的是经济学,辅修政治。
在高中时代,张硕就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高二时,她通过学校社团到坦桑尼亚做义工,那里女孩子艰苦的生活条件深深震动了她,回校后,她发起捐助活动,只需要一百美元,就可以为一整所学校的女孩子买一年的生理期用品。这个募捐活动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而在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面试官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她的成绩不错,再加上非常多的社团活动,所以就顺利地申请下来了。
昨日10时30分,记者拨通了张硕的电话,美国那边已经接近午夜,她还没睡,“正在忙着期中考试的事情。”她说。
大一的时候,她参加了一个名为中国学生联合会的社团,“虽然叫中国学生,但其实都是在美国出生的亚裔,大家在一起了解中国的文化。”到了大二,她参加了一个以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为目的的学生社团,“我主要是帮助亚裔的留学生,属于公益类的社团。”大三之后,张硕的重心就转移到学生会的工作上来,在那个时候参加了学生电视台的社团,直到现在。
谈到哥伦比亚学生社团的数量,张硕说大概有500多个,“社团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家没有的,所以,不管你喜欢什么,都会至少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张硕说。据她介绍,哥伦比亚大学是1754年建校的,从建校开始就出现了各类的学生社团,想要成立学生社团也很简单,只要提交申请就可以,但是要获得学校的认可,要经过一到两个学期的考核,合格的才可以获得正式的社团资格,才可以向学校申请活动经费和场地。
学校具有百年历史的社团很多,而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老牌社团都是一些合唱团,“就是那种唱和声的社团,最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她说。
这么多社团,最大的会有多少人?“在我们学校,30人的社团都算是大的社团了,但社团活动不是只有会员能参加,只要你喜欢,谁都可以参加社团的活动。”张硕说。
学生参加社团会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减退吗?“这个倒是没有,像我到了大四了,马上就要工作了,但还是继续参加学校社团的工作。”
而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学费,“交学费的时候,就有一个款项是学生活动经费,之后,社团想要活动就要向学校申请。”张硕说。张硕是年级学生会的主席,而在哥伦比亚,学生会就是学生社团,“我们每年年初都会有学校下发的活动经费。”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英语辩论学会1880年成立
“学会每年都会组织辩论会,辩论题目由学生投票产生,校方领导也会参加辩论会”
叶子薇,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大二的学生,主修心理学,辅修哲学。到那里一年多,她参加了三个社团。国际学生社团,成员们在节假日或周末一起出去玩;中国教授组织的社团,了解西方文化,“任何问题都可以提问,参加的都是中国学生。”她说;还有心理社团,学心理的同学一起做作业,学习交流,心理学的教授还会找社团同学做试验。
社团的活动经费多种多样,“我们交学费时,每人会交上去100加币的学生社团活动经费,当我们组织活动的时候,就向学校申请,但我们自发组织出去玩的项目就要自掏腰包,AA制了。”她说。
如果学校的经费不够,社团成员就去募捐,“学校里大概有1/3的社团是需要交会费的,这是社团自己的运行机制,学校是不会干涉的。”她说。
社团活动一般是一周一次,大的学术性质的社团有一百人到二百人的规模,小型的十几个的社团也不少。在渥太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生社团是英语辩论学会,是1880年成立的,目前已经成立132年了。“其实这个社团学校成立之初就有了,只是学校正式承认的时候是1880年。”叶子薇说,“学会每年都会组织辩论会,辩论题目由学生投票产生,参加人数相当多,校方领导也会参加辩论会。很多人都以加入这个社团为荣,毕竟这是学校的传统。”这个社团平时会发给会员一些辩论题目,还会定期对会员做辅导,所以会员们的兴趣越来越高。
学校还有一些特别的社团,其中女权运动社团最活跃,“团员们会定期到街上发起活动,走上街头,支持和维护女性利益。”她说。
日本——东北大学
他们的民间社团是对留学生开放的
“学生社团专业性强,比如说学习插花的社团,很多男生都在里面学习,而且他们的造诣都很高”
黄亮是清华大学毕业生,2009年至2010年曾在日本的东北大学留学一年,主要参加的是留学生社团的活动。
“日本的民间社团很喜欢和大学生社团接触,尤其是对于留学生,他们的民间社团是对留学生开放的,大家可以去参加他们的活动,不过说实在的,我自己去过之后,觉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有很多还是带有"表演"的性质吧。”他说。
对于高校的学生社团,黄亮说自己知道的信息有限,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学生社团专业性很强。比如说学习插花的社团,很多男生都在里面学习,而且他们的造诣都很高,因为这些社团很多都是从小学、初中就开始的,一直延续到大学。”他说。
日本的学生社团对于传统文化也都有良好的传承,茶道社、柔道社,有的大学还有相扑社等。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社团成员轮流“坐庄”组织活动
“社团负责人不是"说的算"的人,而是为社团、为大家服务的,负责沟通和协调工作”
徐楠2002年到2006年在澳大利亚的格里菲斯大学读了四年本科。
“那时候每个人都会参加几个社团,不参加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参与完社团活动,如果不参加了,你会觉得缺少了什么东西。”他说。
徐楠大一时加入了一个公益类社团,帮助孤寡老人,还参加了一个足球社团。到了大二,又加入一个学生会下属的社团,帮助中国留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这几个社团的活动,直到大学毕业才终止。“澳洲的大学生课业负担没那么紧张,很多时候下午就没什么课程了,即使到了高年级,大家还是有很多时间参加社团活动,也因此,会员忠诚度也很高,很少出现中途不再参加的现象。”他说。
大家热衷于社团活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地用人单位很看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社团活动经历,“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很看重这个,所以,一些公益类的社团参与度就更高。”他说。
社团多长时间举行一次活动?“每周至少举行一次活动,而且我们的活动是大家轮流组织的,不是光由社团负责人说了算,这样大家的参与度就更高了,社团内部负责人的产生也要通过投票选举,负责人不是"说的算"的人,而是为社团、为大家服务的人,负责沟通和协调工作。”徐楠介绍。
那么一个社团中有多少人呢?“一般都是20人左右。三四十人的社团活动的时候就要再分组了。活动频率一般一周一次,考试季可能两周一次。”他说。
学校有部门负责管理社团吗?“社团是纯粹的学生的自发组织,只要不违反法律,还没看到学校管过哪个社团。”他说。
社团可以进行营利性活动,来补充社团的经费。“我参加的那个照顾孤寡老人的社团,经常去悉尼购进一些便宜的小东西,卖掉之后,赚到的利润给这些老人买礼物,账目是透明的,每个人都可以查看询问。如果是我们自己吃饭,那就是AA制;社团举行活动,比如迎新晚会,我们会到当地的华人组织那里募捐。”他说。
中外大学社团对比
学生对社团忠诚度对比
中国·吉林大学
大二后,学生们参加社团的积极性明显减弱,因为大学的新鲜感消失了,学生找到了在学校的定位,社团活动无法满足需求,另外专业课增加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学生参加社团不会随年级增高而减退,比如,大四学生张硕马上要工作了,还继续参加社团工作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课业负担少,高年级学生也有大量时间参加社团活动;用人单位看重大学生社团经历,社团成员可轮流组织活动,因此社团参与度高
社团运行经费保障对比
中国·吉林大学
学校团委有社团活动的专项经费,并从今年开始,各社团不再收取会费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学生交的学费中包括了学生活动经费,每年年初由学校发放给社团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学费中包含每人100加币的社团活动经费;社团活动可向学校申请费用,自发组织的项目自掏腰包;如果经费不够,社团成员就募捐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社团活动可向学校申请费用;社团可进行营利性活动补充经费,账目透明;社团举行迎新晚会等活动时,会到当地华人组织那里募捐
记者观察
国外大学社团有五个特点
有的社团曾经请来奥巴马
在记者5天对大学社团的采访中,记者观察到中外大学社团在操作运行模式上有很多差别,总结出国外大学社团的五个特点,希望国内大学借鉴。
一、不以人数论英雄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一个很重要的差异就是在社团的人数控制上,在国内百团纳新时,很多社团都是不遗余力地吸收新团员,把人数多作为自己的“金字招牌”,这样做的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贪多嚼不烂”,组织一次活动得耗费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这也是很多社团搞活动频率低的一个根本原因。活动少,团员的热情度就会降低,再没有财力相匹配,社团就会难以为继。而国外的大学,人数在二三十人左右,搞起活动来相对容易,并可以针对团员们的兴趣搞一些活动,贵精而不在多。
二、定位精准,分类细致 国外大学在社团组织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在定位上。相对来讲,国内大学有很多社团的定位比较模糊。比如棋牌社,这里面包含的类别太多,棋类加牌类有数十种,搞一类活动,其他团员就很难参与。而在国外的大学,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在音乐方面的社团就分得非常细,爵士乐、乡村音乐、蓝调等等,日本的社团也是这样,做插花就专门集合喜欢这门艺术的爱好者,这样的好处是能把专业兴趣与爱好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样,也增强团员的忠诚度,使社团操作起来更得心应手。
三、财务管理更透明 国外的大学,对注册的社团有严格的管理程序,而在监督上,培养团员对社团财务进行监督,也就是团员随时可以查社团活动的经费,而社团也必须公开所有的账目。而国内的社团,在管理制度上相对严格,而事后的监督相对松散。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社团在收了会费以后,社团一次活动也没搞,而这样的社团实际上就名存实亡了。
四、有个性化和想象力 国内的社团性质,相对来讲还比较常规,与国外的社团相比还欠缺想象力,比如国外的大学,有小丑、杂耍等表演性质的社团。
五、请知名人物来参与社团活动 在国内高校,要想请到政界名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的社团都是请本校老师或师哥师姐来作讲座。但是在国外高校,一些学生社团就有可能会邀请政界名流。哥伦比亚大学的张硕和记者介绍,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世界领导人论坛”社团,曾请到过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和当时的议员、现任总统奥巴马。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提高社团影响力,请权威和知名人士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也是社团发展壮大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