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
A、把实践观点引入了认识论B、把唯物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C、把人本的观点运用于反映论D、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
2、毛泽东指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这一观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下列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观点有()
A、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C、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自尝一尝”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3、牛顿是著名的科学家,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但是,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万有引力的建立是无数科学工作者长期辛勤实践的结果。因为,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从1576年到1897年,二十一年如一日,进行了天文学上最重要的观测工作,收集了大量准确的资料。后来的开普勒获得了他的全部观测材料,继承了他的工作。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在自己的实践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有句名言是“假若我能比别人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上述事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间接经验也是来自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
C、只有事事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才能认识事物
D、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整的知识
4、“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
A、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B、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C、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D、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5、继我国载人深潜5 000米级海试首试成功并突破4 000米水深后,北京时间2011年7月26日上午6时07分,“蛟龙”号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 000米水深大关,并在6时17分时达到最大下潜深度5 057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的纪录,也是“蛟龙”号7 000米征途上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从哲学角度分析,“蛟龙”号下潜不断地刷新新的纪录说明()
A、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化
D、只有实践主体和客体相结合,才能认识海洋
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有()
A、从无限发展的世界来讲人们最终能达到对世界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因而认识能力有至上性
B、在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总是相对的,具有非至上性
C、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不能把握事物的真正本质,因而具有非至上性
D、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从非至上性向至上性发展的过程
7、有几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盲人摸象的故事表明()
A、人的认识结果是由主体的观念意志决定的
B、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的作用
C、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
D、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
8、“只要迈进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进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一观点说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真理具有相对性
C、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有()
A、熟知未必是真知B、熟知未必不能是真知
C、真知可以源于熟知D、真知必定首先是熟知
10、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说明()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B、所有的认识的真理性都是相对的
C、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D、归纳法的不完满性
1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
A、直接改变意识形态B、直接改变生产方式
C、直接改变生活方式D、直接改变政治结构
12、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
B、只能从经验,而不能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
C、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D、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的理论
13、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C、客观规律作用是无条件的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14、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地位。但是189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以上这段材料说明了()
A、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具体表现
B、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D、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15、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是()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坚持辩证法
16、“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这段话的观点说明()
A、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B、有用的就是真理
C、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D、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
17、“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教条主义B、理论脱离实际
C、形而上学D、本本主义
18、中世纪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被教皇视为“异端邪说”,下令禁止,坚持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被终身监禁,布鲁诺被活活烧死。1979年罗马教皇郑重宣布为科学家伽利略平反,承认300年前对伽利略的审判是不公正的。这个事例包含的哲理是()
A、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C、真理会变成谬误,谬误会变成真理
D、真理往往是少数人先发现,然后为大多数人所承认
19、恩培多克勒认为,在所有的生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观相接触而进入感观时,感觉就产生了。德谟克利特受恩培多克勒“流射说”的影响,提出了“影像说”。他认为,当影像从外面进入时,感觉和思想就产生,相反,若无影像对感官的撞击,就没有什么能够产生。对他们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B、把认识的主体看做是生物性的自然存在
C、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
D、把人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
20、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对他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
B、他没有看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
C、他没有看到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D、具有不可知论的倾向
21、天体物理学家对2006年9月发生的日偏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2、【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认识的观点,实践对认识是相当重要的,各种认识的来源是不能够离开实践的。因此,正确答案为ABC。
3、【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实践中的作用”。
间接经验是间接知识,也就是前人的知识。要在实践中得出科学的结论,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前人的经验。如牛顿不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自己不努力地实践,也就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因此,正确答案为BD。
4、【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BCD。
5、【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有些事物现在认识不到,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一定会认识到。因此,正确答案为BC。
6、【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选项C是不可知论观点。因此,正确答案是ABD。
7、【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以及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认识,这就是认识活动中主体认识差异性的重要表现。因此,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地把握认识的本质,正确理解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主体和客体因实践活动的两极而对立,又在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可分割地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由于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或建构不能脱离自己在过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已有的价值取向、思维结构和思维定势,因此认识必须向实践开放,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思维结构,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果,从而实现主体对客体客观地反映。
其次,人的认识既有客体的作用,更有主体的作用。主体在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从而会造成对同一客体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盲人摸象的故事表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的认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主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的不同所致。但是无论不同主体认识的差异有多大,它们都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既是对主体之外的客体的反映,也是对主体自身状况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及其结果受主体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单方面决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8、【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真理问题的正确理解”。
题干是列宁同志的一段话,它揭示出真理具有条件性、相对性、具体性,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9、【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认识问题的理解”。
“熟知”即对事物的熟悉、了解,但并不意味着对其本质的正确把握。“真知”即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A、B、C项都是可能的。D项不恰当。真知不一定首先是熟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0、【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的理解与把握”。
选项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真理性的表述。归纳方法的不完满性,同样是强调感性认识的局限,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ACD选项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11、【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科学技术可以直接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科学技术并不能直接改变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12、【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对列宁这段话应该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来认识。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社会主义理论也要由实践来检验,不能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我们搞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正确答案为AD。
13、【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正确理解”。
题干以历史上的“日心说”这一事例,来揭示客观规律和真理的特点,即ABD三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论,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客观规律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所以C不对。
14、【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同一客观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基本属性。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有两种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区别,都不能被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人类的认识能力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整个物质世界的,这种无限接近客观世界的必然趋势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因此,绝对真理的实质是揭示真理性认识无限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趋向。
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指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部分、一个层面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实际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人们的认识有待扩展。第二,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特定对象的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人类已取得的真理性认识的深度总是有限的,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相对真理的实质在于揭示了人类认识界限的可变性。
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依赖,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组成部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每一个真理性认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来说,都是相对真理;同时,它又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绝对真理。人们的认识要达到和它所反映的外部客观世界相一致,都有一个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15、【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选项ACD均符合题干要求,选项B是质量互变原理的应用。
16、【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真理观”。
实用主义者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他的错误在于把真理的作用与真理为之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和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题目中的观点正是这种主张的表现。
17、【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按图索骥”的成语是教条主义的著名命题。它没有看到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主张照学书本,生搬硬套。ABCD均符合题意。2003年的第33题,以“按图索骥”为材料,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材料分析题。
18、【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在那个时代还仅仅是一个假说,但它是个真理,无数的先烈用生命证实和捍卫了这个真理。事实证明,真理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是少数人先发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真理终究是要被人们认识的。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19、【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对认识的看法”。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直观的映射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做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做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体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西方古代的流射说、影像说、蜡块说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说和感觉说等等都属于这种理论。这种直观映射论的根本缺陷,就是它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做是主体被动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这就把人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0、【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感官局限性与人的认识的能动性”。
一般说来,客体对象的信息丰富而复杂,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吸收来自对象的全部信息,而只能吸收对于形成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和观念所必需和必要的信息。主体的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首先表现为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神经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人的感觉器官实际上是个信息过滤器。但是,人的感觉器官的这种选择性或生理阈限并不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人们能够在实践中利用各种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突破人的生理器官的局限有选择性地获取事物更多的信息,而且能够把感性直观获取的信息经过加工改造,上升为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赫尔姆霍茨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并且认为这造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但他没有看到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认识无限发展,因此,他的观点具有不可知论的倾向。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21、【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结合新的科学发现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科学史和题干提供的科学事实都证明了“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如“现代空间技术”,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很大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而且是无止境的。但是尚未认识的自然现象是大量存在的,自然界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更不能预测一切,B项片面夸大了人类的认识能力,是不正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考研大纲 | 考研经验 | 考研真题 | 考研答案 | 考研院校 | 考研录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