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本文为你提供读后感范本两篇。)
篇一:
今天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总共七册,共计96万字。书的内容是从朱元璋的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整本书都是以小说的笔法,通俗、易懂且很富有幽默感。真是非常钦佩作者当年明月,能用那么简单的语言(这个说实话很难)来描绘一个朝代的那么复杂历史。回想起在上学期间学校教授的历史课本,只能用肤浅、平庸和随波逐流来修饰,而且对于某些历史事实缺乏考证和独立的见解,鄙视!
其实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就很少去用心读一本书,特别是长篇小说或者是历史题材的,不是自己不感兴趣,而是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在大学里埋头苦读(老师水平真的一般,只能埋头苦读)的是自己的专业书,为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工作后读的是行业书籍,为的是干好自己的工作。另外,也怪自己是搞“挨踢”的,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
然而,现在工作稳定了点,但是经常出差。出差路上有时候确实很无聊,特别是乘飞机出差的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很痛苦。思来想去还是找本书看吧,看什么书呢?专业书和行业书我是不看了,看了想吐!后来在网上看到《明朝那些事儿》比较火,想想朱元璋是自己的老乡,明朝的历史自己确实知之甚少。于是下决心买一本好好看看,就这样,在导游当年明月的指引下,我踏上了明朝旅游的征途。
呵呵,当年明月这个导游雇的还是很划算的,在他的陪同下我度过了一个快乐、悲伤、激动、愤怒、遗憾和感慨的旅途,真是受益匪浅啊!我也想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谈谈的我的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创业艰难,守业更艰苦。朱元璋经过近二十年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创立了大明王朝,而他的子孙们用了近200年的时间来坚守这份家业,期间王朝几近覆没,兴衰波荡起伏。
这本书,让我懂得要获得多大的成功,就得付出多大的代价。从朱元璋的经历可以看出:童年时期生活困苦;少年时期亲眼看着父母饿死,然后为了生存沿街乞讨、四处漂泊,到皇觉寺当和尚被人欺凌,“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他只能独坐在柴房中,看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只与自己相处了十余年的父母”;成年后被迫参加起义军,南征北战、枪林弹雨,从一具具尸体上爬向自己的目标。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官场如战场且胜似战场,是一个国家最高智商的猛人之间的斗争场所。呵呵,看看杨廷和、徐阶、于谦、张居正的经历就明白了。
这本书,让我懂得事物是有使用期限或者叫生命周期或者叫气数的,明朝就相当于一个公司,到后期无论崇祯帝怎样努力也最终走向了倒闭,只能说气数已尽!但是,我要向崇祯帝致敬,他是个好皇帝、一个明君,一个坚持不懈和肯负责任的人。然而,什么事物是没有期限的呢?我认为是思想,例如,王守仁的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最好,让我用杨慎的《临江仙》来表达我最后的心情:"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篇二:
《明朝那些事儿》看完了。看得狼吞虎咽,看得生吞活剥。
当知道那个于谦不仅是因为写了一首《石灰吟》而流传于世,事实上,在明朝,在他那个年代,他是力挽狂澜,左右时局的人;当明白《三国演义》中主题曲的作者杨慎原来是三朝元老杨廷和的儿子,不仅如此,他还当过状元,本来是无比光明的前途,但在与嘉靖争执“大礼仪事件”中终生被流放……也许你会明白,我为什么会这样迫不及待如饥似渴地看完这整整九本书。
是的,是因为历史知识太缺乏,从课本是学的是点,不曾连成面。现在终于有人带我从头到尾穿越,怎能不亦步亦趋跟随。
学某个朝代的某个人,学得是他的著作一二三四五,他的影响一二三四五点,还有就是意义,总之,知道的仿佛是从历史长河中取到的一瓢水而已。女儿课本上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在实际中竟然不会触类旁通。
《明朝那些事儿》还帮我顺便巩固了一下原来的历史知识。知道四大名著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却没有细细探寻过,原来后三部都是明朝的作品,而且明朝当时也有四大名著《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也有一部禁书是《西游记》。还有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著名的医生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原来王守仁之所以是圣人,是完完全全有资本的,当你知道了他的为人处世,所作所为,当你知道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还会平倭寇,他不畏权贵,不怕陷害,所有棘手的事到他这里都能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厄运都要绕着他走,你也许会想到,守仁这个名字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叫的。
关于明朝,我所知道的是建国朱元璋,亡国崇祯朱由检。受以往历史影响,想当然地以为:崇祯,亡国之君嘛,定是类似于夏桀,商纣,周幽王,或是残忍暴虐误国,或是荒淫无耻误国。没想到事实恰恰相反,他勤政,低调,冷静,为了国家殚精竭虑却无法挽回明灭的命运,一般的皇帝是薨了后,才由大臣之类的借皇帝之名写罪己诏,而崇祯的五封罪己诏,都是在世时所写。他太想领导他的国家走向正轨,他太不想明朝在他手中灭亡,可是事情的发展由不得他,,前世的积怨在他这一世爆发,东墙拆了补西墙,东墙塌了,西墙也没补住,塌了。于是大明亡了。
从朱元璋建国时期的纵横捭阖,意气风发,一言九鼎,至高无上,到朱由检时期的忙忙碌碌,捉襟见肘,疲于应付,涕泪横流;从万历年间一次进贡皇服十五万套到崇祯走路很慢,因为衣服是打了补丁的,走的太快,会露出来——“节俭是节俭,面子还是要的”。直让人看的唏嘘不止,掩卷长叹。
古人和今人差不多,皇帝和平民也差不多,要不然也不会有嘉靖流放了杨慎,时不时问问身边大臣杨大人近况如何,得知他过的不好心里就好过多了;古人和今人差不多,辽王母亲老拿门卫的孙子和辽王比,看人家孙子居正,年龄和你差不多,条件不如你,看人家的学习再看看你,于是演出了一幕仇杀……似乎舞台上台词没变,只是后台换布景了。
历史是个大舞台,这个舞台上一点都不缺少演员,明代的舞台上,从来不缺乏大腕,真真的豪华阵容,只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读后感栏目精心推荐: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