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由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欢迎转载。更多信息欢迎访问https://www.liuxue86.com
叔本华从小就有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他的父母都一再劝他“要学会与他人相处”“要学会使人感到舒服的本领”,但他始终没有学会。他的理论上的好奇乃是他闲情化或陌生化的器官,他对外界保持距离的表情反过来使他更接近他自身。保持距离乃是他认识外界、认识自身的一个途径。他在这本《论生命悲剧哲学》中不只一次提到人们之间要保持距离,甚至认为人与社会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倘若你这么做了,就不会与他人有过于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却又显得似乎生活在他们中间”。“社会恰如一团熊熊烈火,聪明人因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得以取暖;傻瓜则不是因靠得太近被灼伤,就是抱怨火的灼烫而逃逸,以至于孤零零地忍受严寒的煎熬”。叔本华有这样的观点是源自少年做学者的愿望,他清楚做学问是需要远离尘世,六根清净以达思想升华。对于他这种崇尚独处的态度,我的理解是:首先距离产生美,与人相处,的确应保证自己和他人各自的私人空间,过于亲密不利于友谊的长久维系;同样,一个人在社会中行走,也应做到能容得进,能抽得出。倘若整日疲于应酬,没有时间静心思考,就容易在喧嚣中迷失自我。但是如果以保持距离为由而拒绝与他人和社会接触,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尤其在当今这个全球化凸显的时代,开放与交流已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谁要是封闭自己,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落后。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去找寻桃花源般的闲淡,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做法于今天是会被人耻笑的。那么,怎样才能把握这个度,让自己既不与社会相脱离又能保证独处的空间?我想叔本华至少指出了一点,那就是保持思想的独立与差异,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云亦云,始终有自己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亚洲的哲学和佛教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有个故事说他曾购得一尊佛像,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它,将其视为镇家之宝。有一次女管家用抹布揩拭佛像的灰尘,叔本华大发雷霆,差一点没将女管家打发回家。可见叔本华对佛教的推崇。他研究过印度哲学,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同时叔本华也深受柏拉图、康德、费希特等人思想的影响
小编精心推荐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