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报道:在《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中央提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现状
高校人数倒挂 老师比后勤少
中国高校常被以行政级别来划分,有“副部级大学”、“正厅级大学”、“处级大学”。与此相关,高校里也随处可见处、委、办、科等部门,其主管人员也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一般本科以上高校都是厅局级,专科高校是副厅局级。
据一副部级高校工作人员介绍,中国高校行政人员数量非常庞大。
一所规模上万学生的高校,副处长以上的干部一般有200人左右,加上科长、主任、科员、党政和后勤人员,总数在千人以上,教师反而成为少数。有些高校教师与行政后勤人员的比例离谱到1:2以上。
而一位高校教师则称,在现行体制下,教师不仅在数量上占少数,在学校里的地位、声望也不占主导地位。特别是那些没有一官半职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课题申请、著作出版、评优评奖等方面不占优势。
有些副教授、老讲师的收入、福利待遇还不如比他年轻许多的处长。所以,在大学里出现了不少教师争着当官的现象。
“去行政化”不等于企业化
“取消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行政级别,并不意味着将这些机构企业化。”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竹立家教授表示,此举不会改变公立机构的事业单位性质,也不会改变教师、科研人员、医生的事业编制和保障。
竹立家说,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行政级别,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他们的行政级别,会造成这些事业单位的官本位、权本位思想,行政级别成了从业者的追求,人浮于事,大大降低了这些机构的工作效率。
取消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行政级别,这些单位会打破一把手、一言堂的管理方式,转而采取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比如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以及法人制度。各个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也将更加突出,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行政化”制约科技创新能力
“科研单位采用行政模式管理,严重制约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北京市社科院管理所所长张耘表示,科研单位以及学校、医院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有违知识产品的生产规律,与科学进步精神背道而驰。
以北京为例,科研单位的“门槛”一般是博士起步。但进入科研单位后,薪酬待遇水平仅相当于行政部门的科员,上升通道被行政体制卡住。研究员相当于行政单位的处级,从普通科研人员晋升到研究员就是一道卡。因此,普通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和创新动力就会受到制约。
张耘认为,科研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同、社会责任不同,不应该放在同一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中,“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对《决定》中提出的科研院所去行政化,举双手赞成”。
声音
取消行政级别后,可让政府和高校之间保持距离,增强高校办学自主权,尊重了高校的学术地位。
大学去行政化的方向是让科研业务人员走职称制度,而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通过改革,把人力资源配置的重心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实现“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
自己并不在乎这个官帽,但问题是如果没有了行政级别,去某些行政部门办事时,很可能比以前困难。
在美国,一所知名高校校长的社会地位几乎比州长还高,而在我国“官本位”的思想和风气还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所以,配合高校取消行政级别的改革,不仅仅只是学校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复习方法 |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 高考饮食攻略 | 高考励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