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今天,那个晚上风雨交加,天气寒冷,比今天更甚得多。学校党委周书记独自一人,打着一把雨伞,来到了教室,参与了第一届素质班的集体活动。随后,又来到工商学院会议室与学生进行了座谈。在这次座谈会上,面对学生的“什么是湖北经济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问时,周书记讲到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怎么来的,三校组建合并化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等问题时,首次提出了“忍辱负重、坚韧不拔、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神。这一精神通过校报的宣传和师生五年的践行,已逐渐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同并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财富。
我是这一精神的见证者、实践者、传播者、传承者和受惠者。为了纪念这一精神的提出我写下了《为了不被忘却的记忆》一文,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点启迪,像我一样从中受益。
为了不被忘却的记忆
灯不拨不明,理不辩不清。“忍辱负重,坚韧不拔;首战用我,用我必胜”这十六个字所代表的我校精神,究竟该如何领会,就此,素质班同学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即你认为学校的精神是什么?如何解读学校的精神?
02年三校合并组建新校,03年新校选址并破土动工,04年第一期工程完成,五大院系迁入新址,05年第二期工程竣工,随后实现了一地办学,真正达到了融合。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校教职工无私奉献,在2000余亩荒芜土地上艰苦创业,抓住机遇,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用辛勤的汗水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生态园林式的新校园。按原省委副书记邓道坤的话说:“湖北经济学院发展是湖北高校建设史上的深圳速度。”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软件工程”也一刻没有放松。教学设备齐全,办学水平逐年提高,本科专业由6个扩展到36个,学科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日趋完善,正逐步向着“入主流、办特色、高起点”的发展目标奋进。在短暂的三年时间内被省委政策研究室喻为“经济现象”,没有一种精神是难以想象的。那么,这种精神是什么呢?
有感于学生综合素质比较欠缺的现状,究竟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一直在寻求一种途径。经过多年的思考余探究,我于04年底制定了一套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于05年初在学生中介绍,并按自愿原则组成了一个40人的新班级。因为是第一次,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走得非常艰难。除了少数同学退出以外,还有不少同学产生了怀疑,也产生了动摇,我也陷入了困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我们的邀请,周书记欣然前往素质班与我们座谈,这一天,是2005年11月14日。在这次座谈会上,周书记谈到了学校的变迁和发展,并回答了学生的提问。在谈到发展时,他指出,从百废待兴到初具规模,需要一大批勇于牺牲、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人,把学校党委布置的工作落到实处,不能仅仅停留在会上、纸上、嘴上,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就是在阐述这个观念的时候,他提出“忍辱负重,坚韧不拔;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神,这也是素质班起步阶段困难时期最需要的精神支撑。这一讲话内容被校报刊登以后,引起了师生广泛的认可。实践证明了这一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这种精神的强大动力,鼓舞着经院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业绩,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素质班师生坚定地走到了今天。
今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形式对此精神进行解读,这不仅为了纪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的理解此精神的丰富内涵,以此为学校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进步树立不可动摇的信念。一个时代需要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民族需要一个民族的精神,如“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 还有”“鲁迅精神”、“白求恩精神”、“雷锋精神”等等,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正是这些精神才不断拓展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不断增强着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干一番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崇高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19世纪,德国皇帝威廉三世曾经谈及大学教育对德国变得强盛的重要意义,指出:“这个国家必须用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的,办国亡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一个国家在精神上挨饿,那么迟早在物质上也是要挨饿的。当前,社会被强大的金钱、物欲、功利所支配,这是十分危险的。这种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中国最富裕的时代,没有父辈曾经的困难和物质匮乏的深刻记忆和体验,有的是一种更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超前享乐。他们不成熟的认识,这与我们所提供的历史条件、认知条件以及教育条件的不成熟是一致的,不能把所有的罪状归罪于学生。如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所言:“我敢说我是极爱经院的,想到要离开这里,我很不舍得。可是要问我到底不舍的是什么?我很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熟悉的食堂、宿舍楼和图书馆,可是,我找不到对这个学校的一种精神上的依存感。学校有着优雅整洁的环境,但是,它缺少一个灵魂。”无论我们的学生对我们的教育提出怎样的批评,都是不为过的。他们在应试教育下丧失了创新的能力,到了大学又无限自由,像脱缰的野马,临近毕业又像迷途的羔羊,他们哭,他们怨,可是,是谁摧残了他们健康的肌体,是谁扼杀了他们选择的智慧?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找不到精神的家园?……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教育工作者的认真反思。
作为经院的一员,我是幸福的;作为素质班的一员,我更是幸福的。因为学校精神的提出,是在这里产生和燎原的。我们把这种精神当作我们一生宝贵的财富,当然,学习理解这一精神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领会其实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这一精神注入新的元素,不断丰富其内涵,并将这一精神在素质班中不断发扬光大。所以,今天开展这一精神的讨论,我们所关注的,就不是有没有意义了,而是会产生多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作为经院的开拓者,作为素质班的创建人,今天,重温这一精神,我们倍感振奋。05年至今,在此精神的鼓舞下,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师生同舟共济,形成了一股向上的力量。
五年来,我们已送走了两届素质班的学生。他们在祖国各地建功立业,展示着各自生存的锋芒和美艳。他们不时传来佳音,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母校精神的滋养。他们走到哪里就将这种精神传播到哪里,改变着自己,也影响着他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创造的业绩证明了“一种精神,只有经过实践生成了价值,并得到有效传递之后才有意义。”今天,重温这一精神,我们倍感温暖,05年11月14日的夜晚风雨交加、寒气袭人,周书记与我们素质班同学进行了亲切交谈,在以后无数个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回想起来总感到暖意融融。言语的感谢显得过于苍白,唯有更加勤奋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现在的事情,才是最好的答谢。
小编精心推荐
读书活动总结 | 捐书活动总结 | 心理活动总结 | 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