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不学礼,无以立。 《左传》: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什么是礼仪?
礼仪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从应用的角度说,礼仪是在与人交往特别是初次交往过程中,体现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和自我行为约束的具体过程和方式:仪容、微笑、鞠躬、握手、拜访、接待、宴请、融洽的沟通、座次的安排……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道德修养和社会价值观。
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台湾作家柏杨20年前在《丑陋的中国人》中写道:“人类是一种会笑的动物,但中国的女护士、女车掌和女店员是例外。当你进店之时,活像一头猫撞进了老鼠窝,小眼睛全充满了敌意地望着你,如你索物,则先打量你的衣服,然后告曰:‘贵得很。’”现在看来,这种状况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
2004年的北京世界财富论坛上,国内一些企业界人士在论坛上的举止让人感到“沮丧万分”:许多人不停地吸烟,有些人在会议过程中旁若无人地接、打手机。这些“抢眼”的细节,被诸多报纸、电视等媒体“荣幸”记录了。
2004年上半年,某阿拉伯国家发生了一件令更多中国商人下决心学习礼仪的事件。在当地经商的几十位中国商人因为聚众赌博被警方“请”进了监狱。这在国内可能是件小事,交点罚款就可以“摆平”。但这次却通过外交途径多次交涉,在拖了很长时间后,才罚以重金获释。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赌博是犯了严重的教规,被认为是犯了重法。事情结束之后,国家相关部门再次呼吁在国外的中国公民,一定要了解、尊重当地的礼仪习俗。
2005年8月11日《参考消息》以“台湾人担心大陆游客不拘小节”为标题,转载“台北中央社”的报道:“香港迪士尼乐园9月中旬热闹开园,第二天登上媒体的不只是欢欣的画面,还有大陆游客插队、蹲踞路边,小孩随处便溺等负面消息”,“连这次来台的‘大陆赴台旅游考察团’官员,也再三在饭店禁烟区抽烟的情况……”这条不足600字的报道,引发了国家高层领导人的震动。
2007年11月19日《羊城晚报》的一篇“内地游客爬华尔街公牛雕塑合照引各国游客围观”的报道,在互联网上又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人的素质的激烈讨论。
很多人为何“无礼”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唐宋以前,中华文化是优雅的代名词,中国是礼仪输出国。史载中国商人到东南亚去,被看作来自礼仪之邦的人上人,甚至免费食宿。日本和朝鲜对中华文化的模仿亦步亦趋。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多,游民越来越多,社会问题无法在家族内部解决,游民们组成秘密教门、会党、行帮、商帮等“江湖组织”,社会生活日益粗俗化、江湖化。
近现代中国不只一次发生的旨在与传统思想文化“决裂”的政治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无视道德礼仪教育的巨大作用,是造成包括道德水准下降、礼仪行为失范在内的种种落后现象的重要原因。
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就如农村人不适应城市交通规则、随地吐痰、大声说话、赤膊一样。在田野上长大的人如同自然之子,自由自在,与物相融。但在城市,高度集中的陌生人群就不得不被各种复杂的规则所限制。
特权思想残存。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时至今天还有特权思想作怪。凡事都“我和……很熟”。有时监管的不到位,导致处罚操作不公、欠透明,也让一些人产生了“对我不公平”的思想,于是表现在行为上就“能争就争”。
还有功利思想作怪。功利思想,就是只图眼前的、个人利益,礼仪行为只是走过场、做表面。比如家长、学校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就万事OK,礼不礼貌也不影响升学;服务人员只要让客户买单、天天有账进就行,服务品牌那是看不见摸不着、太长远的事;窗口单位面对领导或督查时既规范又高标准,事后就另当别论……
某些硬件设施跟不上、不够人性化也是原因。比如有些公共场所设置的垃圾筒实在太少,让人拿着垃圾找不到处理的地方,一部分“立场不坚定”的只好顺手处理了事。还有公共洗手间,很多公共场所非常不容易找到,成年人还好“容忍”,但如果是小孩,家长往往也只好让其“就地解决”了。
现代人急需提升礼仪修养……
仓廪实而知礼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明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何体现自己有礼、有节、有度的修养和风度,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思考。
拥有礼仪意识和掌握更多的礼仪知识,从某种程度说已经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成为参与激烈竞争的附加值,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所以,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