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罗兰岗高中校长卡萝西讲述了一个故事,里面反映出华裔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影响到子女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参与。
卡萝西介绍说:每年的圣诞和新年期间,学校都会组织联欢晚会,号召所有的学生都来参加。但去年一名华裔学生因此和家长闹翻了,导致家长找到学校要和校长 理论。“这位家长刚从中国移民美国不久,她认为学生聚会不如让孩子在家复习功课更重要,所以不同意儿子来学校参加圣诞晚会。”经过校长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卡萝西最后说服了这位母亲。
校长表示:中国的应试教育让这位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中国人也讲“入乡随俗”,来美定居的华人要想 在美国生根安家,就应当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尤其是要支持子女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项公益活动,让孩子们尽快熟悉和了解美国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而不是把 他们关在房间里与社会隔绝,一门心思地死读书。
身边的一些朋友陆续有出国的,有带着孩子去的,也有在国外生了孩子的,这一批孩子基本都是90后,最大也不过十五六岁,相比国内有些教育环境,他 们大概不会知道什么奥数、剑桥、公英、考级等这些让国内家长和孩子整天焦头烂额的名词,他们能在一个相对优越宽松的环境里成长,想来应该是极幸福的。但朋 友们回来探亲,谈论起他们的孩子,言语里却总有些焦虑不安。
阿珊和老公早年跑去日本闯,结局总算不错。阿珊在一日本化工公司做检验师, 老公做对外贸易,都拿了绿卡,并在日本生下了女儿香香,如今香香已经9岁了。阿珊从香香五岁开始,每到学校放假他们就把她扔回江西的老家。阿珊和老公在日 本呆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自己的根还是在中国,虽然孩子小无法理解他们俩人的用心,但阿珊希望这样的短暂回归不仅能让香香学学中文,也能让香香知道自己始 终是中国人。
香香第一次回江西,完全不适应,最困难的是上厕所,总是憋到实在憋不住了才去,问为什么,香香说嫌脏。阿珊没想到香香的反 应如此强烈,但他们想着孩子过一段就会适应,所以三年来坚持这样,而香香始终都很不情愿地接受这种回归方式。回老家,香香总算能简单地说一些中文,但只要 回到日本,她坚决一句中文都不说。当初生香香想中文怎么也是母语,就没怎么教过香香,就想着让她把日语学会再说,现在再教回去却又难了。
最痛苦的是无论阿珊他们怎么跟香香讲她是中国人,香香始终不明白。一旦说到这个问题,香香就用那种逆反的腔调来一句:“我就是日本人!”阿珊的心每每听 到这句话都被刺得七零八落,他们已经没有办法来改变香香的观念,阿珊明白,香香再大点,估计连回老家都会拒绝了。看着香香流着炎黄的血脉,而说话行事却全 然跟一个日本孩子并无区别,阿珊很是无奈。
而蓉一家三口是三年前去的美国,当时儿子中华上小学一年级,中华在那边适应得很快,蓉每每听 到老师对中华的不停夸赞,觉得特别自豪。今年蓉带着中华回家探亲,中华一口流利的英语让大家都羡慕不已。但很快蓉就发现,同岁的小表妹,在其它方面比中华 强的可不是一点半点。中华的英语是会说不会写,而小表妹在单词拼写上远胜于中华。小表妹做的那些数学题,中华看起来就是天书,还有小表妹的那些什么舞蹈、 声乐、钢琴的才艺,中华更是一窍不通。蓉忽然发现,中华在国外的学习生活除了快乐之外,她都不知道还学会了什么有用的知识,就只会傻吃傻喝傻玩。
受了刺激回到美国,蓉拿着小表妹的学习资料,要给中华恶补一下,却遭到中华的强烈抵触。可不,非要把人从学习的天堂拉到地狱,搁谁也乐意不了。蓉让中华 背乘法口诀表,中华说,背可以,给钱,50美金,蓉气得一点脾气没有,就求助中华的老师,希望老师利用课余来给中华补补课,老师很吃惊,拿出中华的作业 本,每到画着红勾的地方,老师就大声赞一句,到画着叉的地方,老师装作没看见,迅速翻过,最后给蓉总结:中华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已经学的足够好,完全不 用再去补习,还是让他去玩吧。蓉面对老师,简直哭笑不得。
阿珊和蓉在国外的生活,让我想起了现在的一个流行词儿:拧巴。一方面他们靠着 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和孩子在国外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生存空间,而另一方面,他们还舍不下自己的中国情结,又惦记着往孩子身上灌输。于是冲突随之而来,毕竟这些 90后们已经习惯了海外的生活方式,再让他们融合中国特色,父母的这片苦心他们是永远无法理解的。
于是,阿珊和蓉他们,作为海外成长的90后们的父母,就只能在这样的左右为难中拧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