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我敬佩司马迁能把《史记》写得那么深动敬佩《史记》当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敬佩中国拥有那么丰厚悠久的历史,史记的读后感。今天我终于把厚厚的一本《史记》读完了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收获还真是不小。
们先看看尧吧!其父帝喾死后,位置本来是传给尧的哥哥,结果《史记》说哥哥"不善崩"了,弟弟尧就上了位,史记读后感。"不善"大概就是没做出什么政绩,"崩"就是死了的意思。这就很奇怪了,"不善"就是"不善","崩"就是"崩",这个"不善崩"难道是说:因为没做出什么政绩所以就死了?逻辑不通。怎么个"不善"法?没说。怎么"崩"的?也没说。况且,此前帝位都是在整个家族里接力的,为什么到这里变成家庭接力?这一段写得这么简单而模糊,我想我可以大胆假设:是不是尧和哥哥为王位明争暗斗,结果哥哥胜出,而后尧在心腹的帮助下,设计把同父异母的哥哥弄死了,手段无非是暗杀或政变两种,然后随便找了个理由对付一下舆论,自己就补上去了。舜被登用后,先是把自己打扮成万民拥戴、百姓争相来附状。你看他住的地方:"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他出道前,在老家住了三十年,也不见"成都",还受到父母的追杀。如今一得到元首的垂青,浑身光环就出来了,让我想到了现代领导们喜欢搞的政绩工程。接着他还排除异己,尧的时候,鲧、共工、驩兜以及三苗部落势力很大,是朝廷里的实力派。舜要想顺利登帝,必须先除掉他们。于是他向尧进言,请求降他们的罪,把他们分别流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美其名曰:稳定边疆,教化百姓,移风易俗。这样他们既远离了朝廷,又彼此相距遥远,不能再聚到一起闹事。
想必尧也正有此意,肯定就是宫里面摆不平了,感觉下面这些人不听话了,蠢蠢欲动了,尧才从民间把舜选上来当女婿,想利用这个没有背景的人帮他铲除心腹大患,发挥"清君侧"的作用。即便舜不成功,也不过是个外人,坏事反正都是他做的,尧只要划清界限,把舜卖了,再各方面安抚一下,自己还有个儿子丹朱,总之能保住家族的帝位不旁落他人。真的是禅让?抑或只是孔子们的一厢情愿?我没有证据,但我有足够的理由怀疑。王位向来都是父传子继,实在不行,嫡系亲属也可以,总之肥水不流外人田。权力的争夺,几千年来都是血腥残酷的,为何偏偏原始社会的那几代就那么谦让?而偏偏关于那几代的历史又那么模糊,模糊得接近神话,神化得连人的寿命都那么不可信。再看看舜,他的光荣事迹和他的年龄一样,记载得比较详细,虽然都是歌功颂德的,不过好像还是能看出点什么。他虽是帝室之胄,但祖上几代都是庶人,身为一介布衣,竟然可以闻达于诸侯,而且还不是因为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他不是名士,也没有造福一方百姓,仅仅是因为他的孝顺,孝顺到父母和弟弟讨厌他直要杀他,他居然还能"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这逆来顺受的劲头简直就是中国的耶稣。天哪!虎毒尚不食子。其父母杀人越货的恶劣行径竟然达到天人共怒、人神共愤、令人发指的境界!可谓空前绝后。
只是我很奇怪,像舜这样一个极度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的小朋友,身体和心理竟然可以成长得如此健康。我更奇怪的是,其父母若真心诚意想要杀他的话,何不在舜小时候就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又何不在其睡着后一刀咔嚓下去?怎会在家里杀了几十年都不成功这么愚蠢?他父母是灵长类的吗?我们惊喜地发现,塑造几个丧尽天良的家人,愈发反衬出舜的圣人雄姿。舜,你丫的太有才了!禹这个人也不简单。我个人的分析是:禹父鲧本是朝中重臣,国家遭了水灾,需要人去治水,朝堂上下心里都明白,若治水成功就是很大的功绩,足可成为继承帝业的资本。尧虽然不情愿,奈何鲧的支持者很多,强烈要求把任务交给鲧,并说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无论如何请领导试试再说,"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尧无奈,只答应,尧后来提拔了舜,舜下去检查工作时发现鲧治水一塌糊涂,"行视鲧之治水无状",就给鲧治了罪,流放后的鲧很快就死了。除掉了这个心腹之患后,舜又推荐家道中落的禹继续治水,如果还不成功,舜正好斩草除根。禹隐忍着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中著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史记》里记载的竟然是"不敢入",这其中除了怕受诛,恐怕还有别的值得玩味的原因。禹也很争气,不仅成功地治了水,成就了旷世伟业,声望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治水走遍了九州,各地的钱、粮、人、物乃至国家机器都被他控制,他还培养出了自己的羽翼,而且他所领导的部落更加强大。舜此时已经控制不住他了,禹已经完全有能力架空舜,情非得已的舜只好禅让。写到这里,我突然记起《三国志》里面有这样的记载: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自己要当皇帝,汉献帝被迫请求曹丕接受他的禅让。而这个曹丕还装模作样地推辞,逼得汉献帝强烈要求了三次(屈辱啊),曹丕做足了秀之后,才扭捏作态地答应。他在接受汉献帝禅让后,说了一句极具讽刺意味的话:"舜禹受禅,我今方知"。意思就是:经历了今天这个场面,我才明白当年舜和禹的禅让是怎么回事。这句话,无疑是扯下了"禅让"的虚伪外衣,留下足够的质疑空间。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后来当了驸马爷了,成国家重点培养对象了,家里人居然还想着要杀他,简直是天聋地哑,不知死活!一次是唤他登高,然后在下面纵火,企图烧死他,结果聪明的小舜哥用斗笠当翅膀飞了下来。还有一次骗他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就在上面填土,填完后家人就商量着如何瓜分舜的家产和两个老婆(帝尧之女啊,脑子得进多少水才够胆啊),谁曾想智慧的化身小舜同志在边上挖了条密道又出来了。如果说上述还属于猜测,那么最值得怀疑的就是舜死在南巡的路上。广西苍梧是什么地方?古时属交州,那还是汉朝时才设置并纳入中国的行政版图,舜禹时期的九州版图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个州,这个地方甚至比舜当年流放驩兜的地方还要远。还要注意的是,舜是死在南巡的路上,说明苍梧还不是终点,再往南走可就是海南岛了。一个已经交出大权的迟暮老人好端端跑那么远去巡视干嘛?那是你的领土吗?是你自己主动要求去的还是有人逼你?而且你还死了,真巧!舜死后,禹也曾虚情假意地让位给舜的儿子,结果和舜当年一样,只是《史记》没有记载禹说过"天意"之类的废话。估计说还是说了,性开放俱乐部,演戏也要善始善终嘛。
禹先后指定了两名接班人,这二人都曾是他的得力部下,第一个不争气,抢在禹的前头先走一步了。第二个叫益的更可怜,禹死后,他效仿先王让位给禹的儿子启,结果大家还真就把他晾到一边了,算是满足了他的愿望。启顺水推舟继承帝业并开创了夏朝。
相关推荐: 读后感(汇总)
相关推荐: 读后感大全(汇总)
相关推荐: 读后感400字(汇总)
相关推荐: 读后感600字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