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艺术学院院长网络研讨会现场
12月、中央美术学院、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艺术学院的院长,这描述的是一场关于“全球化趋势下的多元化艺术教育”的探讨——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为期两天的“2013国际艺术学院院长网络研讨会”(下称研讨会)。
“希望学生是个有意思的人”
“各位院长,对申请到贵校留学的学生,你们最看重他们的哪一方面?”在研讨会期间的“与国际校长面对面”讲座环节,国际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网络联席主席托尼·琼斯教授“代问”的这个问题提给了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副校长克里斯托弗·温赖特(Christopher Wainwright)。
“在申请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中,我希望招到的学生是能透过其作品看到他(她)是个有意思的人。”克里斯托弗·温赖特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家庭……这一切都体现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我希望看到一些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学生,即他(她)对这个世界有着独到的认识。”
冰岛雷克雅未克冰岛艺术学院院长弗丽达·英瓦尔斯多蒂尔(Frida Ingsvarsdottir)表示,该校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点进行艺术创作,支持艺术与实践活动生产相结合进行特色式教学。在她看来,艺术院校的责任是把艺术推广到公共领域之中,而不是只做学术研究。
英国雷文斯般艺术学院院长罗宾·贝克(Robin Baker)表示,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当代艺术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学院需要看到这种变化,并在这种变化下积极转型,引导学生适应、改变和自我突破。
在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的眼中,“艺术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它让一部分人始终处在顽童阶段,由此补充人类理性和逻辑思维缺失的部分。”沿此思路,艺术学院培养人才的方法虽然各自有不同,但有一个东西是共同的。“就是要引导和管理这部分人群,以使得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保持这种顽童的品质。”
徐冰同时提醒,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特的创造方式,艺术院校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处理个人创造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让二者之间有一个更合理的关系。
全球化下艺术教育走向哪儿
“大家看到一个基本的趋势,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同时看到各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在追求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形式。”全球化趋势下的艺术教育到底该走向哪里,参会的各艺术学院掌门人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
“我们之所以聚在一起是因为我们来自同样一个圈子——艺术教育。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意识到我们各自所在的机构,有很大差异。”克里斯托弗·温赖特以自己所在的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举例说,“我们也有学生来自于中国,学生构成国际化,文化具有多样性,当然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在克里斯托弗·温赖特看来,一个大学要获得国际关注,或者希望有学生到你这里来学习,要考虑一些活动交流的项目等。“我们采取的是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学生常有这样的一种期望,就是学校教他们什么东西,但是我们希望发展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或者说是批判性的思维,这样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经验或在互动当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弗丽达·英瓦尔斯多蒂尔也以自己所在的冰岛雷克雅未克冰岛艺术学院为例指出,因为该艺术学院是新建的,所以老师几乎都在国外受过教育。“老师有在各个不同国家的经历就意味着我们在教学和工作的方法上,有很多不同视角的讨论及新的想法,这对学生来说是有益的。”
印度安贝德卡大学文化与创意传达学院院长希瓦吉·潘尼迦(Shivaji Panikkar)表示,在过去的20年当中,艺术实践的发展已经超过了艺术教育的发展,这也是全球化发展的双刃剑所造成的。“学校的目标就是实现融合”,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要进行创造性的融合,理论和研究同等重要。同时鼓励学生使用新的表达方式,教学中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使用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