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急剧发达的科技面前,留学生个个都变为了“机械人”。青年一代依赖网络的程度也正如这种技术的发展一样,日益渐深渐强。我和我的同龄人一样,在电子技术疯狂轰炸的九十年代成长了起来,是真真切切的感受着和经历着变化的。同时,2009年的中国网络改革确实让我有了些体会,特别是来到了国外,想写一写的感情也就更加强烈了。
首先來说说微博客吧。国内最先发展微博客也是最著名的应该就属新浪微博了吧,除此之外还有饭否等其他网站提供微博客服务。微博客的长度其实就是两条短信息的140字,因而,与其说微博归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博客”,还不如说它像是QQ心情,人人状态一样的存在。如今,中国的许许多多名人和公司都已经入驻新浪微博,得到了很高的点击率。
Twitter也如此,并且提供单一并专业的微博客的服务范围广到无法测量:奥巴马利用Twitter发布消息以及利用其进行竞选已经是人所皆知了,各大电台电视台,公共名人等也将其微博平台广泛利用,更何况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允许登陆Twitter进行信息交流,Twitter的名声也就愈发的扩大去了。我想在国外上网的同学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上大多数的外文网站时,其最下方都有一组信息:find us on twitter and facebook, etc.,点击之后便是其专项链接。Twitter由于其字数少方便编辑,特别是便于公众利用手机网络发送,因而最适合作为新信息发布的平台。
事实也确实如此,国内外的大事总是可以在Twitter上面找到最先发布的痕迹。而新浪微薄作为中国最知名的门户网站之一,旗下微博业务得以发展并比任何中国微博“先驱”都要迅速,露出了强健的竞争势头。虽然确实,仅在中国大陆红火的新浪与在全球风靡的Twitter并不能同日而语,作为网民个人的我们也还并不熟悉微博的运作过程,大型公司也没有充分了解到微博的方便性。因而,微博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道路在中国本土还是很长很长。
无疑,在21世纪以后,最为兴起的网络类型就是SNS(Social Network System)的社区交友网站了,而其中我们在国内应用的最为广泛的可能就是“人人网”了。08到09年,校内网正式更名为人人网,进行了公司的重组,已经说明了这个发展了近5年的网站飞速的发展的势头。以前,在校园中认识了新的同学可能会留下QQ号码,如今,在校内上加为好友也是大家联络感情的必要手段。并且,其业务从单纯的交友信息,直到后来提供多样的应用,建设人人论坛,添加人人关注等等,都为青年人了解信息,感受社会动态作出了众多便利的更新。那么,不得不说的便是Facebook,这个世界最大的真实交友网站之一。我来到悉尼之后,由于想要多了解身边事物,跟踪学校动态,与更多的同学交朋友,便初次申请了一个Facebook账号。
的确,Facebook网站蓝色的外边框与具体设计与初期的校内网是没有区别的。然而,可以这样说,Facebook或许更加“专业”。我找到了一些外国的朋友并加其为好友,看到了他们的具体状态,发现基本所有常经营自己版面的朋友都有400以上的好友或者关注对象,而一般的也都超过了200人。Facebook上并没有很多的应用,没有设置付费VIP以求页面的多样化,没有众多的分享和日志,而有的只是海量的信息和朋友之间热情的关注。首页提供的信息无非全部都是好友动态,让自己及时了解他人的生活,得到最新信息。
在我的印象里,Facebook和人人网最为不同的可能是在群体活动方面。不论是学校还是全体社会,各种各样的社团和团体在国外都十分活跃,而外国人也非常热衷于参加,丰富自己生活并为社会贡献力量。因而,每天都可以收到在Facebook上面的event invitations,parties,travels,donations,internships等,活动听起来都很有趣,并十分有意义。和Twitter一样,国外的名人和企业都注重在Facebook上面宣传自己,并且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我想,人人网确实是以应用的多样性取胜的,而Facebook则是以个人的个性化关注吸引人,仿佛就是我们人的延伸。每天,我都登陆两个网站,与国内外的好友们联络,总是会有新的感触,但是最重要的是与他们不断拉近的感情与距离,保持最真诚的联系。
来到国外果然有很多很多可以关注的新鲜事,就连网络也不例外。毕竟,在新科技革命公然进入我们生活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潜移默化的作用于个人的方方面面。或许回国之后我可能会想念起这里的网络,因为不论怎样,它都带给了我全新的体验,总会留下些不舍与留恋。能做的当然就是好好感受这里的每一天,将最新鲜的事情记录给自己,也留给大家,enjoy the days, enjoy the life in Sydney.
(文:实习记者Tina 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