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新的学期,新的起点,也就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拼搏与奋斗。高三在我们的关注中如约而至,征战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时间不容置疑地把我们推到命运的分水岭。在慢慢品尝高三滋味的同时,我们正在加速长大和成熟,过去对时间的浪费让我们痛心,父母期待的目光更加殷切和慈祥,一夜之间,忽然有了更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拥有,我们对未来的思考更加清晰。是的,同学们,面对未来,你可能有无数条道路,但一旦进入高三前进的队列中,作为志存高远的热血青年,你一定会义无返顾的说,高三,我来了;高考,我要成功!
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广州市海珠区模拟题)“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 ( )
A.禁止吸食 B.整顿吏治
C.严惩贩卖 D.断绝外贸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林则徐禁烟运动具体措施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说明政治腐败是鸦片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故应该整顿吏治。故选B项。
2.(2013·自贡市模拟题)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中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 )
A.表明英国政府在中国获得进驻公使的特权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和屈辱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材料主要反映了中英在外交文书上使用相同的形式,并非表明英国政府在中国获得进驻公使的特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英“平行照会”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下了“天朝上国”的架子,但不意味着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可排除B项。根据上述分析,自然得出D项也错误。
3.(2013·山东兖州模拟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从“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可知这次战争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更要学习西方制度,故选B项。
4.(2013·晋中市模拟题)马克思在1862年指出:“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inpersona(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著名的历史学家苏双碧指出:“洪秀全则在建都南京之后,仍然依赖拜上帝教,教权就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金田起义前,出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杨秀清代天父下凡,援救了革命,洪秀全只好加以承认。由于王权和神权并行,神权实际上又高于王权,而神权又落在大臣杨秀清手中,这就必然造成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而这两人的矛盾又必然要延伸到其他大臣之中。”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和苏双碧
( )
A.洞察中国人的劣根性
B.不了解中国情况
C.认识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起义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
D.准确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特点,深知农民阶级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只论述了太平天国运动,而不是所有中国人,A项表述错误;材料客观分析农民阶级作为民主革命领导者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并没有论证不是革命的主力军,故B、D项的表述错误。
5.(201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题)对近代某位历史人物,台湾著名作家高阳有诗评曰:“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其评论的是
( )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张之洞 D.袁世凯
答案 A
解析 从诗评中“出曾门”“马关”“辛丑”等信息可以判断出为李鸿章。故选A项。
6.(201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题)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B.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对近代条约的评价。近代西方列强侵华条约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从积极方面评价近代条约。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有利于促进中国法制化、税收制度更公平、透明。故选B项。
7.(2013·梅州市五华县模拟题)对于近代“列强为什么没有瓜分掉中国”这一命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英国殖民者会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太庞大了,以我们的力量根本应付不了
B.法、俄等窥视者和我们的意志老是不一致,以至于无法协调行动
C.中国人和印度人一样都那么好战
D.清朝政府常常阳奉阴违,难于驾驭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要求从帝国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从帝国主义角度来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有共同利益,也有着矛盾,因此,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注意限制词:主要原因。
8.(2013·山西省模拟题)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 )
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主要由阶级矛盾引起
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具有反帝反封的性质
答案 A
解析 “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说明义和团盲目排外,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是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性质是反帝,没有反封,与维新变法没有继承关系,故B、C、D项说法不正确。
9.(2013·武汉市模拟题)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答案 D
解析 关键信息: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题干反映在谣言的背景下,致使汉族士兵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A、B、C项无从反映。
10.(2013·湖北稳派模拟题)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答案 B
解析 捕捉关键信息:革命和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秩序等等,联系对辛亥革命评价及民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军阀割据,文化复古,社会动荡等现象,可判断B项的说法符合题干材料的言外之意。C、D项歪曲了史实,A项无法体现。
11.(2013·湖北重点中学模拟题)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作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于2月15日举行“民国统一大典”。大典的一项内容,就是由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这次拜谒活动,以孙中山名义发表了两个文告:一是《祭明太祖文》,一是《谒明太祖陵文》。从内容看,两件大同小异,主要是以清室退位、民国统一的功业,昭告明太祖在天之灵。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 )
A.属孙中山的个人活动和个人认识
B.旧民族主义的局限不免带来认识上和论说上的混乱
C.由清末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举这样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D.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家看来民国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举行“民国统一大典”,并非属于孙中山的个人活动,拜谒明孝陵并发表的两个文告也并非属于个人认识,故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表述正确。
12.(2013·金考卷模拟题)事实上辛亥革命是对封建主义旧制度、旧观念、旧习俗的一次猛烈冲击,是对国民半殖民地意识(奴性意识)的洗礼,是对民族虚无主义、欧化主义的扬弃。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在中国国民主体意识觉醒的曲折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辛亥革命使民主意识、自由思想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激发了国民的人格独立意识和维权意识
C.辛亥革命使国民从迷茫中清醒,思维方式更加科学
D.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帝制
答案 D
解析 题目要求的是辛亥革命对国民主体意识的影响,A、B、C项说法本身正确,且都是从国民主体意识方面理解的。D项说法本身正确,却是对辛亥革命政治影响的理解,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3·山西省模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学者对于把十六世纪还是十九世纪看作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这个问题颇有分歧。第一个学派主张把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作近代中国的起点。这一学派的中国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外国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起点,此后的中国历史便主要是一部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意味着外国在华活动的加剧,这些活动打破了中国的孤立局面,并在中国开创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时代。而马克思主义学者则认为,这场战争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之凶恶的缩影,它把“半封建”的中国拖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第二个学派对以鸦片战争是一个新时代开端这一观点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以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期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更恰当。因为,就内部事态而言,该时期适逢满族的兴起和清王朝的建立;就外部局势而言,这一时期西学开始传入中国。他们争辩说,尽管西方的影响在十九世纪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但这只不过是两个半世纪前业已启动的进程的延伸和强化而已,而且鸦片战争之后的百多年的时间,也难以体现一部四千年历史的近代时期。此外,界定近代中国起自于1600年前后的做法,可以使近代中国的开端与近代欧洲的开端趋于一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概括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并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观点一:西方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一些中国学者认同将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作近代中国的开端。他们都认为近代中国的开端,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被强行卷入的,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对于近代中国的开端,中国学者侧重列强侵华的破坏性,西方历史学家则强调列强侵华的客观建设性,而马克思主义学者强调列强破坏性的同时,指出了列强侵华的客观建设性,即“半封建”的一面。
观点二:一些学者认同以明清之际1600年前后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他们认为这一时期,适逢满族的兴起、清王朝的建立以及西学开始传入中国;西方文明19世纪以来对中国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明清之际1600年前后)就已经开启;如果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则无法体现4 000年历史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近代中国开端于1600年前后,与近代欧洲的开端趋于一致,符合全球史观。
14.(2013·浙江瑞安中学模拟题)政府体系的构建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话题,不同国家的政治文明又是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论上最好的政府形式就是这样的一种政府:主权或作为最后手段的至高控制权力归属于社会整个集体;任何一个公民不仅对行使这种最终主权有发言的权力,而且,至少在某些时候,被要求能在政府参政议政中发挥作用,亲自履行某种地方的或一般的公共职责„„很明显,能够充分满足社会一切要求的唯一政府是全体公民参加的政府;任何参与,即使是担任最小的公共职务„„但是既然在面积和人口超过一个小城镇的社会里„„所有的人亲自参与公共事务是不可能的,因而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完美政府的理想类型一定是代议制政府。
——约翰·穆勒《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 在汉译的“美国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是“GOVERNMENT”,而在汉译的所谓的“克林顿(1993~2001年担任美国总统)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中却是“ADMINISTRATION”。这显然是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完全不同的英语单词„„“GOVERNMENT”,它的主要含义是“政府”“政体”„„“ADMINISTRATION”,它的主要含义是“管理”“行政机构”„„查一查英语世界出的词典„„跟在克林顿后面的“政府”(ADMINISTRATION),我看到,除了类似英汉词典的“管理”“行政机构”之外,它在作为专有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时„„它明确指出,这只是指政府的“执行分支”的官员和他们的政策及原则。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
材料三 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四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作者对“理论上最好的政府形式”是如何定义的?在实践上他认为最可行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最可行方式的2例典范。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这“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政府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中央政府权力构建的原则和目的。
(3)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1912年的中华民国既是美国的“仿制品”又不是完全的“仿制品”,进而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谈谈你如何理解材料四中“这种政体„„悲惨的失败了”这一看法?
答案
(1)定义:最高权力属于整个社会集体、每个公民对最终主权都有发言权、每个公民都参与政府管理;方式:建立代议制政府典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三权分立共和制。
(2)“GOVERNMENT”政府指的是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个机构共同组成的联邦政府;“ADMINISTRATION”政府指的是掌握行政权的总统。原则:权力制约与平衡。
目的:通过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平衡,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资产阶级民主。
(3)仿制品:采用美国民主共和政体;权力结构也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或三权分立原则)。不是仿制品:没有效仿美国的总统制而实行了责任内阁制。
理解:“失败”是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主共和政体有名无实。
但辛亥革命对推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有着重要贡献,不能简单说是失败,它是近代中国完全意义上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二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使人民获得一定的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人民参政议政意识;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
2014试题库汇总 | ||
---|---|---|
5年高考3年模拟汇总 | 每日一练(72套含答案) | 2014高考语言运用汇总 |
2014近义词汇总 | 2013高考阅读理解练习汇总 | 2013语文试题分类汇总 |
2014阅读测试汇总(含答案) | 2014语文限时训练汇总 | 2014语文古文汇总 |
2014成语测试汇总 |
2014语文名句默写汇总 | 2014诗歌鉴赏解题方法汇总 |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为您搜集整理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复习方法 |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 高考饮食攻略 | 高考励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