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由活动总结网社会实践总结频道为大家提供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为此,我们梅堰中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始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有专职分管校长,有教务处主任具体落实,下面就学校这方面的工作作一汇报:
一、 信息技术教育:
目前学校有专职计算机教师2人,兼职1人,学校现有学生机房二个,10M校园网,信息技术教育基本设施到位,信息技术教育也有序的进行。
1.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在教师和学生具备必须的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每学期开一节网络教学课,着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整合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2.建立实用、丰富的校级资源库
利用网络教学,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在网上查询资料,但有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去寻找需要的素材,教学时效颇低,同学科组也可通过素材库的建立达到资源共享。目前几个学科组的题库建设及备课的教案库已初见雏形,〖LL〗学校还将建立多媒体课件资源库等。
3.探索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
在网络上大量的知识库、资源库,拥有丰富的信息,因而比较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式学习,网络教学时,让学生浏览,在此过程中,有价值的东西,下载到自己的条件夹内,遇到问题,通过网络求助、讨论,学生至少掌握了一条能解决问题的途径。
4.兴趣小组活动项目化
往年的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任务,因此活动内容比较零乱。在为了加强兴趣小组活动的实效性,学校也以“项目学习”的形式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基本项目有:课件制作,电子报刊制作及网页制作。
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结合课程实际问题和学校实际,贯彻落实。
1.课时安排作调整
按照初一年级的课时计划,每周一节研究性学习课。但大都课题的研究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进行调查访问。因此,零碎的课时安排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此学校对课时的安排作调整,把每周一节课集中安排一学期中的两天时间,在作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后,集中二天进行活动,以保证研究性学习有成效。
2.人员安排抓“两全”
在初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中,学校主要抓好“两全”即全体学生参与,全体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有一种深层的教育民主的追求,绝不是“优等生”的专利,因此做到学生人人参与。教师的参与不是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的一定要教师来教,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索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和学习方式。
3.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过程化
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考试等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确实,我们有的组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得到的结论有时是错误的,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认识水平内,也很正常,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自主参与。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它的基本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和吴江市教育局《关于在我市小学、初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工作的意见》精神,积极推进综合实践的实验工作。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的生活以及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
(二)、基本目标
1.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2.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3.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研究探索、实验证实的方法。4.获得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干。
(三)、实施措施
1.成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领导小组
组 长:周惠良(副校长)
副组长:沈明荣(德育处主任)
孙向红(德育处副主任兼团总支书记)
金兴发(德育处干事)
沈伟明(德育处干事)
组 员:各班班主任老师
2.实践活动的安排
根据活动内容可按星期、按月进行,可以分散进行、可以合并进行。
3.实践活动的基地
敬老院、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4.实践活动的管理措施
(1)师资配备。按照要求,班主任作为活动召集人,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全体教师“配合指导,协同教学”。(2)项目责任书。考虑到学生活动小组的数量,学校规定每位班主任必须参与小组的活动。(3)奖励。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态度、能力和效果等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评估,并予以相应的奖励。(4)学习。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课程进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需协调解决的有关事宜等。(5)学生安全保障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安全保障是实施实践活动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利用开放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
2、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学生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校外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注意学生校外活动中安全问题,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校外活动进行精心规划和组织。首先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学生在什么情境中进行调查、观察、考察,在多大的地理范围、哪些机构、单位、自然条件下开展活动,教师和学生经事先加以规划,对活动范围、条件、背景等因素作周密的设计和安排。在活动空间上,坚持“就近"原则,尽量在学生生活的社区内开展活动,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或事故。第二,提高校外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第三,学生的校外活动应该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学生的校外活动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方式来进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关心的意识。
3、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要确保学生在开展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协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践活动。
四、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的学习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能力。劳动技术教育,我校与科技教育相整合,以项目学习为切入口,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办学优势。
1、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劳技课中积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教学实效大有裨益。如笔者在教授电子电工课的焊接技术一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原来学生原本看不大清楚的教师示范,变为一个个分解的动作和连续播放的电影及简单的操作步骤,在银幕上滚动播出。这样学生看得清楚,不会时可以再看一遍。学生很快掌握了技能,同时教师也可以腾出时间来个别辅导。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劳技课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强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帮助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工具。用教学媒体等构成环境来改变教学,在人与媒体的互动中,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科技的发展给教学带来的福音。
2、创设灵活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科技意识。以初一工艺课为例,按照工艺教学的要求是利用一些简易的材料制作工艺品。课程安排很好,制作也很精美。比如用易拉罐制作小凳子、狮子,用可乐瓶制作花篮、果铲等。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此热情不高,许多同学敷衍了事,作品质量可想而知,通过与同学谈心、调研,笔者发现教材内容的陈旧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学生比较偏爱于有点“水平”的内容。在制作中同时让他们探究,进一步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让他们有所创新,以制作飞机模型为例,不仅引导他们如何去做,还让他们探索如何让飞机模型飞得好。(平稳且滞空时间长)于是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实验、问老师等多种途径各显神通去探求。在探求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体会到了劳技和科技的结合点,学到了一些飞行原理,有些学生还写出了一定水平的科技小论文。在以后的几年中我校参加大市级航模比赛和江苏省科技发明创新大赛中屡屡获奖与此举不无关系。
(2)在劳技课教学中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培养学生关注科技信息。根据劳技课的特点,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而且要具有掌握科技信息的能力和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此笔者在课上实行“一分种科技信息”活动。利用劳技课前少量时间请同学们发言,谈最新科技信息,这项活动受到学生的重视。还以飞机模型制作为例,因为有这样一个专题,所以课后同学们格外关注这方面的科技信息,上课时每个同学都要求让他发言,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同学们谈到了世界武器大国最先进的飞机,使全体同学了解了兵器世界的科技动态。初二的一位同学对垂直起降飞机情有独钟,为此他收集了十几页的有关垂直起降飞机的资料,并写了一篇详细介绍这种飞机发展史和性能等的文章,我请他利用活动课时间在班上作了专题讲座,受到全体学生的热烈欢迎。
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关心科技信息的习惯,提高了综合素质。
3、采用“项目引导”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科技素质的形成。在以高质量的技术教育著称的德国,项目课程被推崇为技术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活动为载体,通过师生之间的亲密合作来解决跨专业问题的教学活动形式。我们在劳技教学中引入“项目引导”教学模式,通过“做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相关知识、发展相应能力,比如:组织学生自己设计项目产品、制定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存在问题、试验、实践或制作,对工作过程和产品进行评价等。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完全体现了科学探索的模式,促进了学生手、脑、心协调全面发展。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科学领域,如技术史、技术原理、技术标准、产品和原料、信息、产品形象和设计、信息交流技术、社会分工、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生通过“做项目”不仅仅是为完成一个作品而操作,更广泛、深刻的是接触到各种信息,促使学生切切实实地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性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的提高。一位同学在学期小结中写道“……通过项目活动,我们不但学到了各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我们认为在劳技教学中,“项目引导”教学模式是体现现代科技教育的重要形式。
通过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劳技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劳技教学在培养学生科技素质方面的优势,以强化劳技教育在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在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中,大胆创新,闯出新路。
小编精心推荐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 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 户外活动总结 | 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 课外活动总结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