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2月11日刊登了一封家书——一位叫王绍铭的父亲写给远在德国留学的儿子,家书朴实真挚、情深意浓,引起众多网友的共鸣。
家书见报后,王绍铭将儿子的回信发至本报。老人说,孩子写这封信,是为了加深两代人的感情沟通并表达对祖国的眷念。
编辑同志:
你好!
自从在我的母校南京一中的老三届论坛上晒出了给在海外留学的孩子的一封家书之后,不经意间引起了较大反响,感动了众多网友和读者。我本人也从中得到关切与安慰。他们劝慰我,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而高兴。
我的同龄人中,有许多人的孩子都远在他乡。他们时时刻刻记挂着自己的孩子,因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样的思念之情尤为迫切。但是在言谈之中,我也了解到,他们都很坚强,认为为祖国培养、造就人才,自己独守空巢,是很值得的选择。
孩子在回信中所说的“只请你们相信,无论身在何处,我绝不是那种记不得自己根在哪里的人”尤为让我感动。我想,这也是许多年轻、年老朋友的心声吧。
王绍铭
父亲、母亲:
你们好!
见到家书,感慨万千。儿时的回忆历历在目,只是人已在千里之外。
这些共同的经历是我无法忘怀却又津津乐道的,但儿子总归要长大,要离开你们的翅膀。可是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你们慈祥、关注的目光。虽说平日里问候不多,我还是把你们的嘱托深藏在心底。
有时我在想,你们从小就培养我独立,培养我的雄心壮志,最后让儿子选择了一条时刻需要竞争和努力的道路,这个选择正确吗?和那些同辈人比起来,我的确“不孝”。让自己的父母空巢守候,从内心深处我也有很多不忍。毕竟你们与其他儿孙绕膝的老人相比,失去许多亲情。希望那一张张来自于世界各个角落的明信片,能慰藉你们的心灵。
来到慕尼黑读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自由学习空间和学术氛围。在课堂上,可以向教授频频发问,来自多个国家的同学也可以相互交流、碰撞。
TUM(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的特色是学期短而紧凑,压力也大,好在我已渐渐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方式。通常在考试前,教授会列出一份长长的书单,考试则是半开卷的。能够在TUM学习,是我的一次宝贵机会,我一定会好好珍惜。
TUM的一位校长同时也是我们的老师,他已同意作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过几天,我还要代表班级出席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办的青年学术研讨会。
好男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从小的志向,也是你们教育的结果。请你们相信,无论身在何处,我绝不是那种记不得自己根在哪里的人。
平日里,您二老别闷在家里,该出门走走就出门走走。我的同学在办父母来欧洲旅行的手续,你们也可以考虑考虑。
儿
(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