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经过一番打磨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提供《2014高考作文题目预测:烘焙人生》,希望可以对大家的考试有所帮助!
2014高考作文题目预测:烘焙人生
一、作文素材
男孩向做面包师的奶奶倾诉生活中的不如意。奶奶正在烘焙面包,她问孙子是否愿意品尝一下,男孩欣然答应了。
“来,喝点食用油。”奶奶说。男孩摇头拒绝。
“那来两个生鸡蛋吧!”“太恶心了,奶奶!”
“那你愿意吃点面粉吗?或者一些发酵粉?”男孩做呕吐状。
“是的,这些东西单独吃起来都会让人恶心。但是当它们以恰当的比例和正确的方法混合在一起,再加上一定的火候时,就能做出发出诱人香味的面包。人生就像做面包。”奶奶说。
男孩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二、构思点拨
这道材料作文题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主要内容是奶奶以烘焙面包为例来劝谕抱怨生活不如意的孙子。题目中,孙子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很多人同样面临的问题。生活中、学习中,我们总会碰到很多的不如意,甚至会碰到许多挫折,有的人一遇到不如意之事就开始抱怨,甚至为此而做出过激的行为,实在是得不偿失。我们是不是应该像题目中的男孩那样,把自己的烦恼向家人倾诉出来,寻求帮助、慰藉?
同时,在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中,长辈们多关注孩子的生活、考试分数,能够像奶奶这样不急不躁、循循善诱,用生活中的常识解决孙儿辈的问题、指导人生的并不多见。还有些长辈溺爱孩子,看不得孩子吃苦受挫,“捧在手里怕旱着,含在嘴里怕淹着”,与这位奶奶相比不知又要矮了多少。
阅读材料时,要抓住对话中的几个关键词语——“不如意”“烘焙”“食用油”“生鸡蛋”“面粉”“发酵粉”“面包”,要由表及里地看待问题。写作时,必须要注意材料中的比喻说法,“食用油”“生鸡蛋”“面粉”“发酵粉”可以比喻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生活境遇,也即人们常说的“百味人生”的各种元素,其中也有不如意、挫折、困难一类的事情;面包可以比喻人生的成功。换句话来说,人生的组成元素是多元的,甚至单独看起来是不相干的。我们要认真看待这些元素,不要因为某一元素的不如意,就抱怨人生,失去生活的动力。我们不要一叶障目,忽视了人生的精彩。
另外,从奶奶(家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至于文体,擅长记叙、抒情的同学可以选择记叙文,从生活中的细节来阐述“只有经过烘焙的人生才会精彩”的主题,追求精妙的构思和巧妙的语言表达;长于议论的同学就要由表及里看到事物的本质,要辩证思考事与理,最好能做到思想深邃、见解独到,能够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推荐阅读:2014高考专家指点: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高考依然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们依然坚持着最为紧张的复习。如何在众多知识点中把握住关键点?
一、古诗鉴赏答题技巧:瞻前顾后,前后融通。
古诗鉴赏最大的难点,在于我们对于诗意把握的不准确,或是难以进入。读懂一首诗,答题就会变得相对容易。但是怎么才能读懂一首诗呢?就是要注意:瞻前顾后,前后融通。因为整首诗意思是关联的,密切交融的整体。前面读不懂可以靠后面读,后面读不懂可以靠前面帮助。
二、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自我语言为肉,材料语言为骨。
这个技巧是针对开放性题目来说的。开放性题目现在成为了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以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为例来说明。
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同学们看到题目以后,容易直接凭自己的直觉和印象答题。这样就没有“自我语言为肉,材料语言为骨”。应该首先看一看跟题旨最重要的材料语言是什么,进行摘录。在答题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但是不能脱离材料核心。关键的地方还要引述文章的话。万万不能因为是创新题目,谈自我感受,抛开文本,凭着直觉写下去。
三、作文审题的关键:理清层次,直击要害。
要想写好一篇高考作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章题旨要在高考题目要求的范畴内。如何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呢?就是理清层次,直击要害。
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何进行审题呢?材料部分,就“书信问题”展开,各抒己见,老师是引子,也是一个观点。同学甲乙丙都是在谈对书信问题的理解。老师和同学甲乙丙核心都是在谈书信问题,而同学丁的看法是在老师和学生甲乙丙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和提升。针对这段话来讲,发言水平最高的是学生丁。所以,这段材料的核心就是,在“书信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归结概括,用大概念套住了小概念,让问题普遍化了。命题的实质是:发展中改变的好与坏。
推荐阅读:高考作文预测
高考作文题目 | 高考作文押题 | 高考作文预测 | 高考作文素材 | 高考英语作文 |
高考记叙文 | 高考议论文 | 高考满分作文 | 高考零分作文 | 高考作文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