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国人形容这所"与世隔绝、耕读传家"的学校"牛过哈佛、赛过乌托邦",深为中国学子能脱颖而出感到骄傲。但也有媒体调查发现,这所另类学校只是"副学士学院",更像是一所"高门槛大专","全球最神秘"之名言过其实,是被国人"过度神话"了。
不可否认,深泉学院的录取标准极为严苛,被录取的中国男生肯定非常优秀,而这所"边学习边劳作"的学校的确也很独特。热捧"深泉神话"可以理解,但无限夸大却也折射出国人当前对国外教育过分迷信的观念。
由于客观存在的教育水平差距,国内社会一直来普遍对出国留学者刮目相看,认为出国留学就能"走向人生巅峰"。由于这种观念,学成归国者往往在就业竞争中更具优势,这也令许多基础一般的中国学生煞费苦心出国"镀金",甚至不惜花费高额学费在"野鸡大学"混文凭,幻想这些"克莱登"能成为其回国后的"金字招牌"。
但事实上,许多"潇洒走一回"的留学生往往只是成了"旅游达人""美食专家",有些连最基本的外语能力都未过关,更别提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少人归国就业后很快被单位发现"名不副实",越来越多成色不足的"海龟"近年来甚至直接回家变"海带"。
教育领域国际化开放程度日益提升,理应带来良性的双向流通,但我们在拼命输出留学生的同时,国内教育界从国外汲取经验并"为我所用"却似乎还是太少。各类考察团去了一批又一批,但国外"尊重个性、尊重创新"的教育理念却始终没能在国内生根开花。高校教育产业化极速膨胀,大量二三本院校疯狂扩招,但陈旧的教育方式只是打造出一批批能力不足又眼高手低的"待业青年"。而国外成熟的个性教育、专才教育经验,到了国内却"不受待见",畸形发展下"高级蓝领"不足甚至让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人力缺口"。
对于出国留学,全社会的观念应该更为成熟理性,国外的月亮显然并没有更圆,不顾事实地爆炒"深泉神话"毫无裨益。面对"深泉模式",人们更应该做的是去思考它为何能长期存在并持续运作、反思如此"特立独行"的教育理念缘何能得到包容与呵护。如果全社会、尤其是教育者们能够从"深泉"们的理念中汲取到有益的养分,这或许才是这场热炒理应给人们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