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有超过30万的留学人员归国,刷新了最高纪录,被称为“史上最大海归潮”。与此同时,今年由于经济减速,不少企业大幅度缩减了招聘人数。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小晗告诉记者:“找工作的话都是碰壁的,找不到。面试了很多家,我自己调侃一下的话就是都已经相当于“面霸”了。之后,我觉得还是自己的定位没找好。所以才一直都是这样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很受打击。本来出国之前的想法就是想回来以后能比别人更有优势,薪资方面也会更高。但是实际给了我一响亮的耳光。”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各类回国留学人员从4.44万人逐年递增,数量激增的回国人员让海归在近些年的就业市场中不再稀罕。张卓雅是上海一家金融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在她眼中,不断增多的海归应聘者因为期待过高,并且不接地气,并非是她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
“海归整体上来讲,因为他毕竟出国花了那么多的心血过来,所以说他整体上会有点眼高手低。另外就是说他长期在国外对于国内市场不太了解。这个也是我们觉得他在心态上可能会比较浮一点。”
洋文凭并不等于金字招牌,北京外企人力资源公司专门为在华外企进行招聘和人员培训,服务于1万多家外企客户,而这些客户对应聘者的海归经验也并没有特别看重。北京外企人力资源公司副总经理张艳珍告诉记者说,“总体来说外资企业更关注这个岗位的胜任能力,那么对于说是否海归应该说通常没有特别的要求。”
海归和国内高校毕业生面对的就业难,并不是中国的特例。金融危机后,青年失业浪潮在全球蔓延,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15岁到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达6%,也就是说全球失业青年总数将近3亿,几乎相当于美国全国人口总数。对于青年就业难这样一个世界性难题,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指出,除了全球的产业结构变化外,中国还面临着高等教育发展暂时超越经济发展的问题。
“过去15年,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从90年代中期,当时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只有70来万,到现在700万,十倍的一个增加。这个过程可能某种程度上暂时超越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是说中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容纳不了这么多大学生。”
现如今,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喝过“洋墨水”的“海归”光环不再。他们不仅要面对“僧多粥少”的现实,还得化解毕业时间不同和文化断层的窘境。面对“海归”就业遇冷,有关专家指出,政府层面上要不断创新制度政策、规范海外学历认证制度,为留学人员搭建就业服务平台。而从个人角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表示,学生和家长应根据自己实际作出选择,不为学历而盲目“出海”。
“不是说一定是排名最高的就是最好的选择,一定要找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才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