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焦点,家长、学校、政府和社会舆论等各方面都对此予以广泛关注。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特约高考专家杨教授为您解答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以及应对方法。
就业形势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留意新闻,报纸,网络媒体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在每一个招聘会的现场我们都会看到手里拿着简历的大学生把每一个招聘位里三层外三围得个水泄不通,由此可见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容乐观。我们不妨想想当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成功了,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对于未来充满了憧憬,以为毕业以后就会很轻松的找到一份工作,但是事与愿违。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毕业就等于是失业”,也并无道理。仔细想想这让我们多么的尴尬。
然而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就业心态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之一。面对就业压力难题,有的大学生选择了逃避,但更多的大学生在竞争面前选择了积极地面对。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理念正在逐渐趋于理性,体现在对个人发展机会的看重,对待遇的期待值降低,对于自身综合能力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认识等方面。
大学生就业的期待月薪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之间,而结合大学生的地域选择可以看出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和可接受值已经低于就业地区的基本生活水平。12.5%的大学生可接受不足1000元的月薪,近六成本科生的可接受月薪是1000-2000元,24.3%的硕士可以接受1000-2000元的月薪。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可以接受零月薪,只要有工作就行。大学生对待遇的期待降低,说明大学生根据就业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体现出就业的理性一面。
在无法实现自己喜欢和理想的状况下,找个栖息之地,先就业积累经验,然后再择业成为当前中国大学生的主导性就业观念。大学生虽然还有一定埋怨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心理,但更多地愿意用自己良好的心态和工作业绩,为自己赢得发展的空间。据新生代监测机构对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最高,其中以本科生体现的最明显。对于学历高的硕士、博士选择一步到位的比例则比较高。
随着就业形势一年严峻于一年,大学生们意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大学生在低年级时比较难于制定出系统的职业规划,但在进入大学以后,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大致的目标,开始逐渐制定最基本的目标。如果选择就业,则应该开始有计划地考虑自己未来想从事哪个行业或者哪个职业的工作,逐渐摸索自己感兴趣做的事情和能做好的事情,及时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实习工作。在做职业规划前,大学生首先要明确一点:考上大学不是终极目标,只是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是步入社会前最后一个充实自己的机会。
应对方法
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调查: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是导致毕业后很难实现良好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做过职业规划并努力实践的仅占26.2%,做过但没当回事的比例最高。而国外高校职业规划的比例明显高于境内院校,即使是具备一定的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优势的一本院校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方面做的也很不够。从高校到学生贯彻职业规划体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会有非常直接的帮助。
首先,大学生应转变不合适的就业观念。有些大学生找工作时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国家和社会需要,也不考虑自身条件,把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福利条件等问题看得太重。大学毕业生在考虑就业岗位时,应转变就业观念,把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否发挥个人专长,能否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从而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放在首位,克服择业理想化倾向,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给自己寻求合理的就业定位。其次,大学生应努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注重全面发展。根据当下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大学生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培养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具有了解市场、掌握信息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从而实现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