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哈佛,她的形容是“围城”- 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这太出乎意料了。外面的人想进来固然容易理解。里面的人想出去这岂不奇怪么?很快她就解答了我的疑惑。象牙塔里的物质生活是清苦单调的。“练功的辛苦,是在让身、心、脑同时在suffer(受苦)”,沈黎英说。因为在哈佛,说话做事的方式与人接触的方法与国内很不一样,她在入学的第一年过得很艰难。如果说,文化的差异可以适应的话,巨大的压力却是如影随形的。在一入学,沈黎英就开始了基本没有休息的忙碌生活。她的一天日程总是排满满的,甚至连中午吃饭午休的一个小时都要被其他学科的教授用免费食品和有趣的讲座占据。“我的室友现在就在过我当年的生活,”沈黎英说,“每天8点出门,夜里1点才回来。基本见不到人。”现在,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紧张忙碌。累是一定的,而外面的世界在不停的变化,各种机会的诱惑让这种接近清教徒式的生活显得更加难以忍受。举个现实的例子,对于博士生来说,都需要选择课题研究并作为毕业的基础。有两种课题选择:容易的和困难的。选择容易课题的学生可以有大量的现成的资料利用,可以轻松找到导师,不太费劲地毕业。唯一的问题是,研究的课题多半不是你感兴趣的或者是你没有太多激情的课题。想要跟随自己的内心的同学就相当于选择了更加困难的一条路,要做出几倍的努力,而且还得冒更大的风险。
沈黎英研究的social epidemiology社会病学,研究项目例如,抽烟的人更多的是来自社会低收入人群,而收入水平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抽烟的少,因此而引起的社会影响。另一个类似例子是肥胖。 “这个学科关注的是人群的well-being,对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意义,但还有很多领域还没有人探索过,”沈黎英感叹,“所以我有机会在哈佛这样的大学里,就应该去照亮更多的领域。就像我的导师说的,passing the torch (传递知识的火炬)。”她又补充,“在这里绝大多数人都是纯正地研究学术,我也觉得能静下心来做学问很满足。”
在如童话一般的校园,保有着纯洁的理想,享受着做学问的满足,忍受着清教徒式的单调清苦。这就是一份哈佛录取通知书领着沈黎英进入的生活。这就是探索人类知识前沿的人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