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申论热点范文七篇,由出国留学网申论范文频道为您准备,希望对您会有所帮助:
范文一:
公积金未来去向何方
为帮助职工改善居住条件,我国建立了具有社保属性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制度的设计初衷,是通过职工和单位定期缴纳一定的公积金,形成一个资金池,从而可以在无房职工购房时给予一定的贷款支持和利率优惠,实现有房职工帮助无房职工的目标。住房公积金实行以来,为保障无房职工较快解决住房问题发挥了一定作用。
然而,随着近几年房价快速上涨,房价收入比日趋悬殊,公积金对职工购房提供的支撑力相对下滑。在北上广深等城市,购买一套房子的首付款成为横在很多职工面前的第一道大山。拿不起首付款,就无法使用公积金贷款买房,公积金“贷款支持”的初衷功能逐渐弱化。
由此还产生连带影响。虽然买不起房,但公积金还要月月交,职工公积金账户上积累了一笔巨大的沉睡资金,面临的“贬值”压力越来越大。有网友说,公积金是“躺着缩水”。
正因为此,让职工自由提取、自由使用公积金的呼声越来越大,各地也在展开积极尝试。比如,武汉市月收入在1900元以下且从未使用过公积金贷款的职工,可定期提取公积金;北京公积金提取条件放宽,由一年一次放宽为三个月一次,手续有所简化;上海降低了提取门槛,提高了提取额度;广州推出了网上提取的新举措;三亚将公积金用途拓宽至物业费、看病、交学费……
各地的公积金新政,收获了众多点赞。与过去的公积金提取困难,门槛高、费时又费力相比,这些措施凸显了便民、惠民的取向。更难得的是,对饱受诟病的重“锦上添花”、不重“雪中送炭”的问题,开出了回归公益属性的药方。这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的具体方法,亦为未来公积金改革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取向。
“公”字当头,乃公积金制度的本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释放互助共济的制度红利,不让沉淀的资金躺在银行里睡大觉,需要见招拆招的破题,更呼唤改革价值观的恒定。比如,公积金热线半个小时打不进去,改进服务确可改善体验,但比体验更重要的,是符合条件的申请尽快满足。
当然,分好蛋糕决不能搞一刀切,不等于简单的“削峰填谷”。合理合法的高收入、高消费能力,应受保护。需要关注的是起点的公平,需要改变的是制度性歧视,比如公积金的“缴得少用不起,缴得多有富余”。而一些伪造合同、骗提公积金的伎俩,不仅违法,还将造成有“金”无“积”的尴尬,背离了“公”字本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中国梦说到底,是个共同富裕的梦。不任由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在社会主义的土地上泛滥,就必须坚持市场的归市场、公益的归公益,让有形之手成为守护公平正义的坚强防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发展的目的,正在于成果共享、梦想同圆。不忘这一改革的初心,公义必将击退私欲,公平必将普照社会。
范文二:
制度与创新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个老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今年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把这个发展命题提到了新的高度。在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占全国1.9%、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10%左右的“心脏”区域,该如何释放经济活力、激发社会创造力?
过去35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经济和社会有活力的地方,政府都把手中的权力最大限度下放到基层,下放到市场和企业,下放到社会。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 首先要实现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以协同性的简政放权,让作为创新科技和文化软实力国际中心的北京,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中心的天津,作为战略支撑带的河北,各司其责、联袂而动。
三方的简政放权有共同遵循,就是法治化。 一则“法无授权不可为”,讲的是把政府的权力关进笼子里,二则“法无禁止皆可为”,讲的是最大限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活力能不能充分释放,很大程度取决于能不能依法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能不能拥有良好的制度与秩序。
制度协同创新,一方面要协同治理,推动能源结构、 产业结构以及清洁技术调整,一方面还要平衡京、津两个超大城市与河北中小城市之间的经济落差,促动落后地区的节能减排、绿色转型。当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时,人口资源的畸形集聚也会得到有效分解。比如在长三角,上海扮演着龙头地位, 拉动周边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不断便利、发达,而在大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香港三大都市之间的分工合作也越来越成熟。京津冀的一体化、协同化,要求三地重视交界处的新城建设,合作共建专业的医疗中心、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休闲会展中心,把特大城市的人口引向田园小镇。
北京的创新研发资源居全国前列,技术市场交易额已占全国40%。 天津的产业也呈现出高端制造和技术密集的特征。相比之下,河北正在积极打造的现代制造产业带,是京津冀能否实现协同创新、 增加新动力的关键尺度。需要在“比较劣势”的领域发掘国际竞争新优势,把“走出去”与“引进来”更好结合。过去多是引资本、引人才、 引技术,下一步的“引进来”更应重视引制度,对比国际高水平的创新环境和创新制度,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
关于京津冀的一体化,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问题,如何让三地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互联互通、畅通无阻。再如, 中关村、滨海新区、河北的各类工业园区, 如何合作形成新的增长极。还有,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依然有所欠缺,这方面需要建立统一的准入制度,在负面清单基础上让各类主体平等进入。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大战略, 必定要求实现三地制度协同创新,打破一亩三分地,为了共同的目标,付出共同的努力。
范文三:
新型职业的发展
当代中国,各种新职业大量涌现,既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生动写照,也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时代趋势。今天在城市楼宇间穿梭的电商物流员,就是电子商务兴起所伴生的新型职业,而类似的新职业已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了。各种新职业的出现,必定让自主择业、自由发展的职业星空更加灿烂。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深度改变着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和财富结构,与此同时,各种新职业也应运而生,这里既有社会需求,也有人的自身创造。一些过去闻所未闻的新职业出现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比如造价工程师、婚礼策划师、营养搭配师、陪护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大大冲击着传统职业形态,直接催生了各种新职业,比如游戏开发师、网络工程师、数字视频合成师等等。这些新职业领域积聚了大量的人才,喷涌出强大的创造力,深刻改变着职业体系,同时也撞击着社会神经。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已经喷涌而出的新职业,社会对此的共识以及制度供给,还远远没有跟上。主要表现在:从思想上排斥新职业,在职业分类中忽视新职业的出现,社会职业制度体系不向新职业开放,忽视对新职业的调查研究等等。这些认识的偏见和制度的缺失,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将会大大影响新职业的发展与成熟,最终会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当务之急是要充分认识到新职业对于社会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意义。新职业的不断增多,必然打破既有的职业形态,一方面会丰富已有的职业体系,对一些传统职业进行嫁接和延伸,另一方面会诞生全新的职业岗位,但不管是嫁接、延伸,还是新生,新职业成长的背后是社会活力竞相涌流的生动写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新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以及前所未有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我们可以更自由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职业的不断涌现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破除对新职业的偏见和歧视就显得更加紧迫。相关部门要通过制度创新把新型职业纳入到职业统计体系中,防止出现职业“黑户”,此外还可以根据新型职业出现的领域和规模,制定新型职业扶持保障计划,通过职业技能评定、职业体系规划、职业能力鉴定等措施,力促新型职业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对在新型职业领域工作的各类人才要平等看待、公平保障,把新型职业人才纳入社会人才建设体系中,甚至出台政策优先培训、扶持掌握新型职业技能的就业或创业人才,让新型职业人才竞相成长起来。
李克强总理曾指出,要用改革的办法形成良性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更多参与进来,共同办好职业教育,增加就业,不断释放“人才红利”。新职业是社会活力的载体和源泉,为了明天,为了美好的生活,为了每一个人的更自由的发展,必须让职业的星空更加灿烂起来!
范文四:
由俭入奢易
《韩非子·喻老》中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贵为一国之君的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就让身为三贤之一的太师箕子感到恐怖,原因在于,箕子害怕的不是象牙筷子本身,而是由象牙筷子引发的一系列后果。
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瓷瓦器,要配犀碗玉杯;犀碗玉杯肯定不能盛粗茶淡饭,要配山珍海味。吃山珍海味就不能粗布葛衣、茅草陋屋,而要锦衣华车、琼楼玉宇……箕子“畏其卒,怖其始”,从一双象牙筷子身上看到了纣王的欲望难平,为殷商王朝的前途命运感到担忧。果然,“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
一双小小的象牙筷子何以能够毁掉一个泱泱大国?显然,毁掉殷商王朝的是筷子背后的奢靡享乐。纣王制作使用象牙筷子,就意味着他抛弃勤俭节约,选择奢靡享乐。历史和现实莫不证明,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还是基本道德底线。奢华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欲望的多米诺效应就会立刻显现:一个欲望推动着另一个欲望,一种贪婪紧随着另一种贪婪,各种贪欲接踵而至,永无尽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当无限膨胀的贪婪欲望遇到了不受节制的恣意权力,结局就是意料中事。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对个人来说,德为立身之本,俭为养德之道。勤俭节约可以降低人的物质欲望,减少外物的刺激需求,通过清心寡欲来修身养性,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而奢靡享乐则是欲望膨胀的开始,是走向腐化堕落的第一步。一旦迈开这一步,就会利欲熏心,最后欲壑难填而自取灭亡。历史上,富甲天下的邓通饿死街头,富可敌国的石崇收监问斩,贪恋专权的刘瑾招致凌迟,国之巨贪的和珅狱中自缢……这些生前锦衣玉食、不可一世之人,最后结局无一不是财尽人亡、身死名灭。
对国家来说,勤俭节约是立国之本,也是治国之道。俭可以养廉,廉可以治国。即使是处在繁荣盛世的贞观之治时期,魏征仍不断谏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历史表明,勤俭和廉洁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克勤克俭往往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今天,对于各级干部来说,勤俭廉洁是为官从政的最低要求和道德底线。勤俭节约所要求的清静寡欲、淡泊节制,可以消解和克制人内心的贪婪和欲望,有效防止国家公权力的****滥用和官吏的贪污腐化,实现廉洁自律的内在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勤俭节约不仅是敦风化俗的重要手段,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
勤俭不兴,贪欲不止;节约不行,欲壑难平。考究不少落马的豪贪巨蠹,其贪污腐化的直接起因,往往是一包名烟、一瓶美酒、一顿大餐、一块好表,之后就慢慢放弃了勤俭节约底线,渐渐养成了奢靡享乐恶习,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最近爆出的一些触目惊心的“老虎案”,无一不是背弃了节俭节约原则,走上了奢靡享乐歧途,在贪腐堕落的泥坑中越陷越深,最终沦为国家的罪人。各级干部应当懂得,惟有把勤俭作为一种境界去修养、作为一种品格去恪守,才能自由行走在清正的大道上。
范文五:
行政级别的诱惑力
当国企真的回归企业属性,并引入市场激励机制时,选拔管理企业人才的标准才会是经营企业的能力和业绩
国有企业改革推行在即。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起,在《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制定过程中,人社部等部委进行了大量的调研。由于国有企业负责人具有行政级别,其中一项调研内容是,企业负责人是否愿意放弃行政级别,变身体制外,获取更高的报酬,“99%的50岁以上的国企负责人都不愿意转变身份。”参与调研的人士向记者表示。(8月31日《半岛都市报》)
对于很多人来说,高薪是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个人价值的市场体现,所以高薪应该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但是,对于一些国企高管来说,高薪的吸引力却淡得多,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视金钱为粪土,抑或不知道高薪在市场经济中的意义,而是他们有更看重的东西,让他们无法放弃——这就是行政级别。
行政级别是国企负责人身份特殊的地方所在。他们不是一般的企业负责人,他们拥有双重身份,所谓薪酬只是他们身为企业负责人的部分收入,他们的行政级别本身就是另一种待遇。当他们在判断高薪的意义时,显然会与行政级别作比较。
在很多国企负责人眼中,与高薪相比,行政级别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稳定。高薪意味着风险,即便是在国企,高薪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在一个强调公平激励机制的时代,国企负责人也必须对企业的发展承担直接责任。所以,国企负责人也要为国企发展殚精竭虑,一旦国企的发展没有那么理想,他们的高薪就可能成为泡影。
而行政级别不同。一方面,行政级别意味着稳定的福利待遇,即便他们在国企过得并不如意,这种待遇不会降低;而一旦他们经营得好,则高薪与待遇就可以兼得。另一方面,行政级别还意味着身份可变,前途可进可退。如果经营得好,则继续国企干着,如果经营得差,则退回行政队伍,这基本意味着零风险。
再加上,国企行政级别带来的权力,也可能带来隐性的灰色收入。与一般的企业不同,一些国企高管的责任心未必那么强,而外部力量对国企高管权力的约束也没有那么严,于是,国企高管在经营过程中就可能存在权力寻租的资源和机会。而这种寻租的收入,有时是高薪也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一些国企高管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保住手中的权力。既然行政级别意味着稳定,也意味更大的权力,人们自然不愿意接受风险较大的高薪。
换个角度思考,国企高管如此迷恋行政级别,这也就意味着国企改革不能过于看重薪酬改革。如果国企改革只侧重于规范国企高管的薪酬,即便大幅降低国企高管薪酬,他们也不会因此而产生根本性的观念上的改变,所以,降薪他们也可以接受,他们不会因为降薪而让出职位,因为他们有保证、有退路、有其他可能。这种爱级别的态度,其实揭示了国企改革的关键——取消国企的行政级别。
只有取消行政级别,才能让国企高管们厘清观念、认清形势、做出选择。一方面,这可以规范国企高管的权力。当行政权力与市场走得过近时,各种问题就难免出现。比如,国企高管的权力寻租,国企竞争中的先天优势,国企待遇的不公平等问题。如果国企高管只是企业的高管,他们没有行政级别,对其管理和规范无疑要简单得多,原有国企高管可进可退、双线获利的局面就会改变。另一方面,这可以催生职业经理人队伍。当国企真的回归企业属性,并引入市场激励机制时,一些迷恋行政级别的高管很可能会让贤,那时,选拔管理企业人才的标准就不是具有怎样的行政级别,而是经营企业的能力和业绩。这无疑能够培养管理队伍,壮大企业发展。
范文六:
公职人员的追求
——明公职人之是 辨幸福感之非
从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到毛主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俗语常言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番薯”,公职人员的工作性质、职业操守、人生定位令人赞叹。
时至今日,关于公职人员幸福感的问题却随之而生,公务员拜金狂潮蠢蠢欲动、灰色收入时有耳闻、高官情妇已不鲜见,公职人的丑闻令人扼腕;公务员抑郁情绪频频出现、晋升瓶颈由来已久、职业成就几无认同,公职人的苦水也如潮涌。无论是群众眼中的“最幸福”,还是自身以为的“被幸福”,“铁饭碗的幸福”依旧扑朔迷离。正有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更不同。”。一言以蔽之,明公职人之是,方能辨幸福感之非。
以聘任制扫清民众误解的“疑云”,拨开公务员“被幸福”的迷雾。
古语云:“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灵”,公务员终身制疲态百出,无论是“一杯茶、一支烟、一份报纸看半天”的消极工作状态,还是“一元吃饱吃好”的超国民待遇,抑或是“士农工商”的传统高地位,都让公务员行业的社会认知陷入“雾霾”。故此,以公务员聘任制驱散认知“阴霾”的呼声日渐强烈。而落实公务员offcn聘任制则须做好“三要”。即要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拓展聘任实行范围、要以“蹄疾步稳”的格调深化聘任层级结构、要以“燕子垒窝”的恒心拓宽聘任公务员上升渠道。与此同时,更要防止“三不”,即终身制度不敢改、聘任员工不重用、聘任岗位不愿来。
以中和心淡看自身落差的“雾霾”,摆正公务员“不幸福”的浅见。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部分公职人身处其中难免遭遇“一叶障目”。以为机关生活想象力缺乏、强调“做人”胜过“做事”、晋升机会寥寥无几等刻板印象不断化。究其根源,弊在公务员自身的认识误区。摆正公务员观念上“不幸福”的陋见,要以人民公仆为典范、深化服务心;以贪官污吏为鉴、摈弃虚荣心;与甘于平凡者成列、熏陶实干心;和敢于奉献者为伍、锻造上进心。如此方能坚持“致中和之道”、在浓艳场中试淡泊之守、从纷纭境上勘淡定之操。
明公职人之是,辨幸福感之非。须引入聘任制方能去民众误解的“疑云”,拨开公务员“被幸福”的迷雾;更须培养中和心淡看自身落差的“雾霾”,摆正公务员“不幸福”的浅见。如此,方能还公众认知的一片青天,方能给公职人补上好一堂“服务课”,方能让铁饭碗真正舒心、民众彻底放心、政府行动大快人心。
范文七:
社保制度如何完善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生问题,是关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大问题,而社会保障则是这个大问题中的关键一环。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依,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是百姓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影响着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让人民拥有更可靠的保障、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进而才有条件实现“中国梦”。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决定了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在诸如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还有很多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还有大量人口亟待脱贫。与此同时,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从广覆盖向提高质量方面升级。可以说,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旧任重道远.
完善社会保障基本制度,实现全民“保基本”。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保制度体系,但新农村医疗保险不健全、城乡社保不衔接等问题依然存在,城镇非就业的老年居民、城市农民工等依然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修订实施城镇非就业居民养老保障制度,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实现全民人人能够“保基本”。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广覆盖”。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参保人数不断增多,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参保比例还很低,农民工、失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等还没有纳入到社会保障范围。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并且已经成为社会长期发展的隐患。针对这些空白点,要尽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失地农民的参保工作,通过各种政策引导、支持和激励符合条件的群众积极参保、长期参保,实现社会保障城乡“广覆盖”。
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实现社保“可持续”。资金不足是制约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随着社保制度的逐步建立、覆盖面的迅速扩大和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资金的来源问题成为社保体系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我国社保体系长期存在资金不足的困境,要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加强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逐步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开辟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通过充足的资金供给和可靠的增值手段实现社保体系的“可持续”。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是为了给百姓构筑坚实后盾,提振消费信心。从国际而言,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从国内看,我们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在这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能为发展解除后顾之忧,更会发挥强大助力。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