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国首都巴黎驱车向南行驶100多公里,便可到达一座非常典型的法国小城——蒙塔日。这里安静整洁、环境优美,虽 然人口不多,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座小城有着特别的意义。20世纪初,一群中国年轻人就是在这里开启了早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序幕,他 们中的不少人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和领导者。
据新华网6月9日报道,蒙塔日市法中友好协会会长王培文是杭州人,上世纪80年代来到法国,1993年随同法国丈夫 来到蒙塔日,就此与曾踏足这座城市的中国革命先辈结下不解之缘。近20年来,王培文进行了大量资料收集和走访工作,先辈们的故事不仅感动了她,也打动了蒙 塔日市政府。为纪念那段历史,该市开辟了一条红色旅游线路,命名为“载入蒙塔日史册的中国篇章”。
近日,记者做客王培文家中,听她讲述了早期中国留学生的故事,见到了她所收集的珍贵资料,并在她的陪同下走访了革命先驱们曾经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虽历经百年风雨,但许多建筑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一段段红色故事仿佛又呈现在人们眼前。
红色爱情
1920年初,蔡和森来到蒙塔日,和他一同抵达的还有他的妹妹和母亲,以及他的湖南老乡向警予、李富春,在这里,探索改变中国、改变世界之路成为他们的主要目的。
他们努力学习法语,如饥似渴。蔡和森借助法汉字典,用不到半年时间便“啃”下了《资本论》。他们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和华工运动,在斗争中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蔡和森与向警予,蔡和森的妹妹蔡畅与李富春也成为革命伴侣。
在一张1920年7月拍摄于蒙塔日杜吉公园的照片中,十几名青年或坐或站,聚集在公园一角。虽然照片中人物的面目已 不是非常清楚,但却依然能够看出这些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无所畏惧。这张照片记录的便是蔡和森、向警予在杜吉公园召集留法学生会议的情景,他们在会上作了关 于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专题演讲。
如何改造中国、改造世界?蔡和森主张组建共产党。1920年下半年至1921年初,他先后致信毛泽东等,明确提出: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拯救中国与改造世界,要发展中国革命,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第一次 旗帜鲜明地称这个党为“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对他的主张“深切赞同”。同时,蔡和森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理论、方针及组织原则也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为党的创 建和早期党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1921年10月,蔡和森因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斗争被法国政府强行遣送回国。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共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成为党早期重要的理论家和宣传家。向警予也随后回国,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改造中国的实践中,并因此付出了生命。
2007年,蔡和森和向警予的女儿蔡妮来到蒙塔日。已经80多岁的老人说,“80多年前的中国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落后国家。当时一批先进青年寻找真理救中国,他们中间就有我的父亲蔡和森和母亲向警予……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法国,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为什么大家这 样欢迎我,我想是因为我的父母,因为他们为中国人民而牺牲了自己。他们牺牲已经70多年了,现在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 不能忘记先烈的牺牲。”
红色梦想
1919年,年仅18岁的陈毅和哥哥陈孟熙、好友杨持正等一同来到法国。抵法不久,陈毅被安排到蒙塔日公立中学就 读。和今天绝大多数学子一样,陈毅当时一心只想好好学习,回国后做有用之才。他偏重文学,梦想当个文学博士。为此,他长期埋首巴尔扎克、雨果和卢梭的作品 之中,在勤工俭学学生中盛行的革命化潮流似乎和埋头苦读的陈毅没有太大关系,他最多只想做一名站在革命组织之外的支持者。
不过,随着一战的结束,陈毅的文学梦想迅速在现实中破灭。战后法国的经济状况使工人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华工逐渐没有了立足之地,陈毅个人也面临着失业失学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陈毅将梦想和目标转向了革命。
1920年,陈毅参加了李富春等人发起组织的工学互助社(工学世界社)。次年,他又参加了勤工俭学学生掀起的“二二 八”运动,最终开始革命的一生。1921年10月,陈毅兄弟由于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爱国运动而被驱逐回国。在法国的留学经历对陈毅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 仅使他成为中国早期领导人中最具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也帮助他拥有了红色梦想。
90年后的今天,记者在蒙塔日见到了陈毅回国不久后写给杨持正的信。信中写道:“持正老兄,归国两年余,未尝与你单独通信……我回想作工情形,令我有天堂地狱之感……(回国后的)我呢?也不必谦虚,学问退化,经验却多……”
1964年,63岁的陈毅再赴法国,以外交部长的身份代表新中国与法国政府签约,法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首个西方大国同新中国建交,轰动世界。
红色精神
在王培文收藏的珍贵资料中,一张法国内政部于1926年1月18日签发的驱逐令复印件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被驱逐者正 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当然,这份驱逐令只是一纸空 文,因为在其被签发前,邓小平已经离开法国。不过,这份驱逐令的存在依然可以帮助人们去想象、去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斗争精神。
1920年,年仅16岁的邓小平来到法国,开始了为期5年多的留法勤工俭学生涯。这期间,他的足迹遍布法国东南西 北,在这里,艰苦的求学和做工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帮助他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邓小平曾回忆说,在这5年多时间里,真 正学习的时间很少,没有学费只得到处打工,但却在这一过程中结识了一些革命先觉者,正是受到他们的影响,他才真正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道路。
在施耐德钢铁厂,在哈金森橡胶制品厂,邓小平体验到了做工的辛酸,感受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在蒙塔日公学,邓小 平通过与在那里的蔡和森等人交流,对世界和中国的形势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促使他进一步探索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出路,一步步走向马克思主义。1922年, 邓小平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最终实现了由一个爱国青年向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转 变。
1925年,邓小平来到法国南部城市里昂,负责领导这里的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就在这一年夏天,邓小平和中共旅欧支 部的其他同志共同组织领导旅法勤工俭学生、华工和各界华人掀起了声援国内“五卅”运动的斗争浪潮,令法国当局感到惶恐不安,派出大批警察进行搜捕、遣返, 于是就有了前文提到的那纸驱逐令。然而,离开法国的邓小平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是朝着向往已久的、列宁的故乡进发。
1975年,邓小平时隔半个世纪再次踏上法兰西国土,他已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领导人。
如今,被这些精彩故事感动着的王培文有一个梦想,希望在蒙塔日设立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博物馆。“当年来法留学的中国年 轻人愿意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付出自己的所有,当代年轻人很难具备这样的勇气。我做这些,只是想保留这段容易被遗忘的历史,并让更多人了解它”,王培文 如是说。
(出国留学 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