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整理的《记忆冲突之时》,欢迎阅读。
记忆冲突之时
第一次听到Uncle Hu,是在2013年3月在四川演出时,听当地的朋友推荐成都、重庆两地的一些乐队。听到朋友放到Uncle Hu的歌时,我第一反应是“Elliott Smith复活了?!”,再听几耳朵,便被标准的发音和精致的编曲所打动,从此便记住了这个叫胡叔叔的“乐队”。
时间快进到2013年9月,突然在69咖啡的演出信息上看到胡叔叔的名字,心想他是巡演来北京了吗?赶紧跟主办方要求当嘉宾,跟“他们”会一会。
演出那天,这才发现,“胡叔叔”确有其人 —— 一个20刚出头的小伙,戴一副黑框眼镜,这次也不是“巡演”,而是他要来北京上学了 —— 除了他以外,也没有其他成员了。一时间我没法将眼前的小胡跟之前听到的’Uncle Hu’乐队搭上线,直到后来听他开口唱歌…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
后来才明白,“Uncle Hu”其实就是小胡的个人音乐计划 —— 就像Sparklehorse之于Mark Linkous, Tame Impala之于Kevin Parker —— 是不是乐队无所谓,玩得精彩就行。
时间再快进到2014年10月,我又到了成都。胡叔叔在那一年的春夏之交就从北京回成都了,说是要准备毕业作业,但实际上也在录制自己的第一张正式专辑。本来说8、9月就要从成都回北京的,但看来事情还没完成,又在成都多待了一阵,我也因此有幸到他家的工作室去“探班”了一次。
小胡家住成都老城边上,他的“工作室”其实就是他家的书房 —— 一面墙是一个大书架,木地板上堆放着他的乐器和设备,还有一个带防盗网的大阳台,对出去能看到旁边几栋楼其他人家密密麻麻的阳台,他录音的电脑,就藏在这阳台边上 —— 这并不像一个能做录音的房间。
书架边上放着几本关于国外摇滚乐的外文书,其中包括几本介绍专辑制作的专业丛书《33 1/3》,还有一本Elliott Smith的图文珍藏册。
“这次的歌就在这书房里录的…”小胡跟我讲解了不少他录音的方式,有些挺简陋的方法,却也挺有趣的,比如用敲击木吉他拾音器的方法,模拟地鼓的声音。
又过了大半年,胡叔叔不仅完成他的毕业论文,也完成了这张‘When Memories Collide’。
90年代美国的独立音乐,对胡叔叔的影响很大,那会很多音乐人没有签大公司就开始录制作品,没有别人给的预算,自己就只能通过一些简陋的家用设备来录音 -- 这其中有录出来就很粗糙的东西,也有在艰苦条件下也能出细活的人,比如Elliott Smith。
胡叔叔的这张专辑,也属于这种粗糙工具出细活的作品。整张专辑听下来,每一首都经过了精心的编配和录制,每一首都有一些能让人回味的精妙细节。
90年代美国独立那圈人,受60年代那拨迷幻、车库、冲浪的人影响也很大,胡叔叔的作品里,也能听到这种“隔代遗传”:开篇曲’Without Exception’有着Beatles般的流畅旋律,’Burning Candle’抓到了The Kinks那种听着欢快、跳跃但又潜藏着复杂情绪的神韵(后面那是一段川剧采样?),’Coma’则有点Beach Boys的那种华丽的感觉(要是再加个高音的和声声部就更像了 :P),同时还有整张专辑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歌词:’You’re a killer of my suicidal tendencies’。
说到歌词,自从80后也开始搞摇滚,中国人便开始了写英文歌的历史,但像胡叔叔这样能做到不仅词句没有语法错误,还能口音标准地唱出来的人,还是少(说明胡叔叔是个用功的孩子)。胡叔叔的歌词是自省的,有时候还有些自嘲,写的都是一些生活里看似琐碎离奇,但却又经常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
国内独立/地下摇滚圈一直让人感觉“阵营分明”:有所谓的金属党、朋克党,后来又有先锋圈、电子圈、民谣狗什么的。在这种讲究标签的环境下,胡叔叔这张’When Memories Collide’也许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突围出来,让人了解、注意到:但这也正是胡叔叔的可贵之处,在一片喧嚣、浮躁的环境下,’When Memories Collide’ 悄悄地告诉了世人,在你没有察觉到的角落里,还是有人在踏踏实实地吸收、消化完前辈的音乐后,用心感受、观察着身边的生活,再创作出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