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多部电影上映,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整理的《栀子花开》影评:高颜值下的青春笑点,欢迎阅读。
A
允许我先用个三分钟来一段自我炒作式的先抑后扬。
栀子花开四个字一出来,自然是如雷贯耳了,哪怕说句实话多年前我也并未就觉得这首歌有多好听。但作为电影的《栀子花开2015》,原创剧本,新人导演,对它的印象只能抽象到一个碎片化的程度。
第一印象来自于基本全新人的卡司:又一个小鲜肉+谋女郎的青春片(再说句实话就是其实此刻已经在脑内画上了“=高票房烂片”的等号);第二印象则来自一系列的宣传品——然而这些非但没有覆盖掉烂片公式的等号,反而还差点加重了些许。
此处不禁要吐槽本片在宣传品设计方面的艺术审美,在这个不说用细明体也至少是个雅黑Light的装逼圈,本片的预告贴片竟然大喇喇地甩着两排兰亭宋就大字排在男主角李易峰脸上让人不由感慨这大概我用windows media player也能完成而为什么我没有遇上这样好忽悠的甲方。
甚至连本片最大的slogan“来得及”,第一次读来也都是抽象到莫名。
这一点在后来狠狠地打了我的脸。
萌生出“无论怎么还是去看一下吧反正也少不了我一两肉”的想法,是在本片的预告花絮里导演说的一番话——原谅我追星的层次太低,实在记不得是哪个花絮——也是第一次,“来得及”三个字,从一个虚词的概念,演变成一段具象化的箴言。
“我们每个人正在经历的每一天都是我们这一生中最年轻的一天,最好的时刻就是此时此刻,最好的自己就是现在的自己!没有什么来不及,只要你还有梦想!只要你还活着,不怀旧,正青春!”
我想我确实是怀念青春的,因为我“认为”我的青春早就过去了。一个毕业狗言个屌的青春啊——我甚至也没什么梦想可以去实现。
但这段话仍然打动我。大概是我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的灵魂还不想得过且过。
或许“箴言”这个词太有鸡汤的韵味,那我们就换一个怀迅又时髦的词,叫做正能量。
哦对,忘记说,“何炅”,是它最大的标签。
B
何导演确实是个聪明人。
近年来青春片市场逐步趋于饱和。
诚然捞上个四五亿票房看似简简单单,但观众情绪的反弹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问题就来了,大陆目前的青春片市场,讲的就真的是青春吗?
回顾过去数年来的多部小说改编作品(为免引发他片粉丝的不满就不提姓名了),多的是80后作家们疼痛文学的特征,多的是撕逼劈腿乱交堕胎车祸和各种花式的死于不明AOE。当然更多的是大批人在SNS上高呼这才不是我们的青春,另一边厢却有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去欣赏可能也不是他们的青春。
这些青春片与其说卖的是青春,不如说,卖的是情怀,卖的是人类与生俱来念旧的能力。哪怕那些旧和你本没有多少联系,你却始终能由此及彼地伤悲着自己的春秋。
而何导演和《栀子花开》的聪明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与已有的类型片概念划清界限。
“青春片”让你怀旧,他却说我们“不怀旧”;“青春片”让你后悔曾经失足爱过的那个傻逼,他却说其实“青春无傻事”;“青春片”让你回忆过去青春种种相思忘不了,他却说,你现在不就正在青春里吗?你还要去怀念什么呢?
“青春片”里比残酷更多的是遗憾。
遗憾爱情的错过,遗憾友谊的错付,遗憾梦想的不成功,遗憾现实把我变成如今的模样了。而何炅却仍然在说,很多事你以为凑合着对付着得过且过着就过去了,是你在自己放弃自己。你仍然有青春,你仍然在青春,你不要放弃你自己,你有梦想,它可以实现。
颇有几分不破不立的味道。
不怀旧正青春有梦想来得及。这个概念的设立是极为巧妙的。
对主题的升华或深化谈不上,但就青春电影的格局却扩容了不少。就好像中学时候语文老师把我们的大作文划成一类卷和二类卷,无论实现得好与坏,起评分就已经比别人高出了一半,堪称聪明到了狡黠的程度——何导演确实是个聪明人啊,他太知道如何抓人心。
C
得知《栀子花开》要在天津点映的时候,对象正好诚邀我回老家(并没有结婚却……),一问是哪天,正好还就4号和5号。内心一阵群魔乱舞,竟有几分被宿命安排的错觉。鬼使神差地上猫眼看排期,也不知该说这帮粉丝些啥,竟然全场只剩两个犄角旮旯不仔细辨认根本母鸡那里还有座的两个座位!!一下子觉得自己其实是被选中的孩子,又有几分看到淘宝打折产品仅剩最后一件时明明也知道自己并不必须要买但好像不买就是吃亏般的小市民心态总之我就,下单,啊不是,订票了。
罗里巴嗦地说了一堆没什么所谓的心路历程,还是要谈电影本身。
总体上来说,《栀子花开》的故事是完整而逻辑通顺的。
其故事本身的格局并不大,换句话说,平凡的小事,再换句话说,有点俗套;而何炅作为新人导演,在叙事上也仍显青涩,对于节奏的把握不功不过,在故事的转合上较为生硬。
但《栀子花开》的最大优点,在于对故事的叙述完整、明晰,情节推动合理,无明显逻辑错误,并且有持续的矛盾来推动情节的起承转合。有亮点,故事性强,这对一个新人来说,不仅仅是态度上,还是技术上的不易。
当情节逐渐深入,主线慢慢铺开,这个故事也一点一点地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男生戏很精彩,笑点够足,整个影院十数次陷入全场爆笑的节奏,尤其是屈指可数的几名男性观众(显然也是被我这样的小迷妹拉来一同观赏帅哥儿)笑得比我还狠的模样实在是令我耿耿于怀难以忘却。
这段戏也确实是全片的最大亮点,很有张力。
群戏的要点,在于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怀有不同的诉求,这些诉求没有对错,但却始终存在矛盾,而有矛盾就会有冲突,会让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推动整个故事向前发展。
(也看过不少影评,有些人将故事的矛盾冲突归为“撕逼”这点我很不认同。撕逼有个固定搭配叫“莫名其妙地就撕了起来”,它确实也是一种冲突,但其特点在于它的行为逻辑是混乱的,当我去撕一个人的时候我却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支持我撕他,那我就变成了一个sjb,而sjb互撕就是原始森林生存节目,我也不太明白为什么不去看贝爷。)
《栀子花开》的第二个优点就在于对角色的塑造和表现是完全合格,甚至优秀的。
以温柔体贴人暖声又甜关键长得帅的男主为中心,辅之以一个的热血直率健气人火爆关键长得还帅的男二,和一个腹黑执着写歌弹吉他关键长得也帅的男三,伴随着“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未来”(?)和“我能给他未来你不能就给我滚”(?!)等等劲爆台词,多个角色有层次感地建立起形象,每个形象有其明确的行为动机,并各司其职地展开了一场我夹在竹马与空降之间的青春修罗场♂……啊不是,是为了梦想和现实的竞争。
这里导演收束了一条小暗线(为什么说是“小”,后文详谈),即梦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否梦想就该遥不可及,是否梦想真的只要梦一梦就行,是否我们最终最终总要为了向现实妥协而将梦想封存在心里很暗很深的角落?《栀子花开》的答案是:凭什么?
凭什么有梦不去追呢,凭什么要向自己屈服呢,凭什么认定我来不及呢。凭什么?
诚然,“这电影是俗成什么样还在成天谈梦想”。
这样一个谈了无数次的母题,远算不得标新立异。但你要明白,梦想的伟大在于其不朽,在于其永恒,在于不分贵贱。这个老生常谈的庸俗话题,它像支撑着一代又一代少年酱铺的主角一样,仍能无数次和无数加一次地打动你我。
D
说了这么多吹的黑的,总结起来说:《栀子花开》令我感受到诚意。所谓诚意,不仅仅是“他已经很努力了你造吗你行你上啊”,而是在成片质量上有一个认真讲故事的态度和基本达标的结果。
不过作为一部新人作品,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最明显的,就是把道理讲得太生硬。
有梦想来得及,这个主题立得太好,但在影片中的实现并不很理想。可以看出导演积极地想表现很多内容,比如青春,比如友谊,比如毕业季的种种感伤,又比如“有梦想”和“来得及”。这些支线实际上很难称其为支线,因为相互间的重叠度太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样的心态其实很好理解,就像我在写这篇评论时都有太多太多的点和线想去顾及,这也想写,那也重要。然并卵,要想有层次、有条理地处理这每一条线,需要技巧。
何炅对于这样有层次感的处理是有所欠缺的,其导致的结果就是部分表达太浅表,收束得太急,而故事留给情节转合的渲染空间不够,整部影片的高潮推动,全压在某一个段落甚至某一两个人的某一两个镜头上,这个转折就太硬、太不自然了,观众很难把台词中所讲的“道理”血骨相融地贴合在情节上。
这样“硬着落”,也算是许多影片、许多导演的通病了。
瑕不掩瑜,《栀子花开》的表现没有辜负我对它的期望(和我不明所以并羞于承认的好奇心),本身值得一个6.5分-7分的评价。但于我而言,我对它最大的期待反而是在于它的青春片定位,为此才有了最后的7.5分。
标准的粉丝评论是这样说的:有笑有泪,值得一看。本片倒也没把我感动得老泪横流,但到底还是能叫我看出几分自己青春的痕迹。我的青春里没有撕逼劈腿乱交堕胎车祸,更没有各种花式的死于不明AOE,但以往青春片的票房成绩却让我一再怀疑,是否全国人民喜欢看的就是这样的疼痛青春?其实我这样的青春才是异类才是奇葩?有句也挺装逼的话叫“劣币驱逐良币”,但我很不希望这么说。什么是劣币,什么是良币?能被市场选择的东西是无论优劣的。疼痛青春若能长青,必然说明是它成功而我失败。
某种程度上我挺感激《栀子花开》的出现,也感激着我自己的青春年华,那些干净潮湿的空气,路灯下面很长很长的身影,耳机里周杰伦唱着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
它对青春的定义本身就是价值。
鉴于电影还未公映,很多剧情上的分析我写得很笼统,回头看自己写过的话,觉得全是屁话……演员们的表演,没有具体的语境更是难以给出一个尽可能去主观的评价。如果可能的话,希望日后的我能克服懒癌来补充一二,也希望各位不要嫌弃我的罗里巴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