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为与第28个“世界无烟日”相呼应,2015年6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开始实施。但条例实施一周之后,仍有不少单位的领导在办公室吸烟,员工们敢怒不敢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解析】
“史上最严控烟令”实施一周成效显著,仍有不少办公室领导“顶风作案”,在民众眼中,他们抽得不仅是烟,更是手中权力。
一方面,这些领导的行为反映出权力对纪律和制度的蔑视。在我国,“法不压权”的情况并不少见,尽管依法治国的步伐正在加快,但“一把手”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发号施令的事情仍时有发生,这样一部“禁烟令”,在某些领导干部看来恐怕分量极轻。在他们的眼中,自己的职位和手中的权力要比条例更有力,所以他们才能毫不畏惧监督和处罚,“顶风作案”。
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也透视出权力监管难题。在单位内部,领导位高权重,往往具有很强的威慑力,甚至掌握员工的“生杀大权”,所以对于吸烟这件事,大部分员工选择了忍受。但忍受的背后,员工不是屈从于领导这个人,而是领导手中的权力。因为这份权力过于集中,又缺少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所以除了违反禁烟条例,员工更加担心自己的劝阻会以“失业”为代价。
当然,除了以上两方面,领导吸烟也可以视为烟民对“禁烟令”的抵制。“禁烟令”的初衷毋庸置疑是好的,但不管怎么说,吸烟对于烟民来说是一种“刚需”,我们很难要求这个群体在短时间内全体戒烟,更不可能使他们消失。因此,禁烟的法律可以严格,但对烟民的“刚需”还是要有考虑的,否则就会因为缺少人情味儿而不被大众接受。
总而言之,要实现全面无死角地禁烟,仅靠一部“禁烟令”是不够的。对于领导干部在办公室内吸烟的问题,除了要加强宣传和监督,安排“控烟监督员”来监督领导的行为,更要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观进行扭转,树立“法大于权”的意识。只有领导干部真正尊重了规章制度,才有可能遵守“禁烟令”的要求。而从更广泛的层面讲,我国也要探索“变堵为疏”的禁烟手段,除了倡导禁烟、控烟,也可以借鉴他国经验,尝试在公共场所区分“禁烟区”和“吸烟区”,在保证不吸烟人群免受“二手烟”危害的同时,把全民控烟当作一个长远目标来逐步实现。
出国留学网公务员频道精心推荐:
公务员面试名单 | 公务员面试时间 | 公务员面试真题 | 公务员面试技巧 | 公务员面试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