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港大的学制是典型的英式的,比如,博士头一二年要考的资格考试,在美国通常叫qualification,而在这里,叫做confirmation。美国的硕士似乎没有这样的叫法,可是这里的硕士同样也需要考confirmation。两相比较,confirmation似乎是个更有人情味的词,仿佛在告诉学生:你只要和教授们确认确认就可以了呢,报告你最近的进展如何。而qualification则显然不友好多了,好象事先就认定你过不了,非得自己努力向教授证明:我是合格的。如果是前者还有那么些温情脉脉的意味,后者则是赤裸裸的威胁了。呵呵,联系英国和美国的国家个性想想,真的惟妙惟肖!
而更大也更根本的区别在于英美两种学制对于硕士的称呼。一般美国大学的普通学科(法律、医学等不算在内)的硕士学位不是MSC 就是MA,或者还有Master of Engineering,而港大除了以上三者外,最普遍的硕士头衔却是Mphil。许多人不明白什么叫做Mphil,其实那是Master of Philosophy的缩写,对照一下英美共同的博士头衔PhD(Doctor of Philosophy),就明白它的意思了。相形之下,它令人感受到更古老的传统;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穿越几百年的时空临照在21世纪的学生身上——即便只有短短两年时间(MA,MSC等学位一般需要一年,而Mphil需要2年),似乎不够做出什么大学问,可是这一学位的名称与其包涵的意义,依然昭示了“学无止境”的朴素含义,激励学生全心向学。
除此之外,港大的MPHIL与PHD学生也能享受充分的自由。自然,世上无绝对,这自由往小了说也得以做RA为代价,往大了说,并不是任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都是可以写的,必须由导师同意才行(关于选题与录取的话题,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讲到)。专家介绍,比较起我所知道的在美国学习的同学,甚至比起大陆的研究生同学,称这里的自由为“充分”也完全不过分。据在港大教书的老师和我的师兄师姐们说,这里就如牛津剑桥一样,着重的是精英式的教育。一旦录取了某个学生,就充分相信她的能力智慧以及在学术上的厚实基础,并不多加干扰(由此说来,前面那客气的“confirmation”也该是出于同样的理由了?呵呵)。因此,学生一旦开始学习,就一头扎入自己选好的题目(可见申请大学时research proposal的重要性),而不再做其他科目的学习。这与美国大学又有很大不同。一般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都要求学生修一两年的课程,作为基础,以便于展开后期的论文撰写。而导师只是进行指点,很少把学生的路限定地死死的。导师多久与与学生见一次面,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有像我的导师一样,一周与我见一次面的,也有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有一个和我同时入学的女生,半个学期过去了,才见过导师一面,平时都是电子邮件联系;而电子邮件来往也不甚频繁,她苦恼地说,老师几乎没让她做什么,没给她任何作业。听说她的师姐和师兄都有过相同的经历。起初我们都很不理解,后来才领会到,可能这位导师是特别信任学生的那种类型,只在关键时刻点拨一下,不让学生走了歧路,至于平时,就全靠学生自己摸索和学习了。可见港大的学制对学生的信任。但是这种信任同时也是一种考验。能不能学到东西,全凭自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