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刚到美国时还在上小学,头一天放学回来,我问她:“同学都认识了吧?班长啥样?”“班长?没班长。全班就20来个同学,老师有要求,就对大家说;大家有疑难,就向老师问。”
第二年,她跟着我们搬家,转到另一个州上七年级,头一天放学回来便告诉我:“别说班长了,连班都没了!”连班都没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美国中小学无固定班集体
没有固定的班集体
要理解美国中小学的许多制度和做法,的确不是件容易事。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美国不像中国,各州、各学区、各学校的制度和规定都不一样。公立中学基本实行学分制,同时入学的孩子,上的未必是同样的课。每门课程一般又分3种班:普通班、加速班和荣誉班,校方按成绩分班。这样,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独一无二,有几门课,就要跑几间教室:这节课跟这一批同学在A教室上,下节课跟另一批学生去B教室上,大家都是上课聚首,下课分手。听他们说起同学来,不是说 “我们班的张三、李四”,而是说“科学课上的托尼”,“英语课上的温迪”,“艺术课上的蒂姆”……
没有固定的班集体,班干部可不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嘛。
学生打瞌睡 老师做检讨
既然如此,国内班干部承担的那些任务,在美国中小学里又由谁来干呢?
对我们的疑问,女儿反问一句:能有什么任务啊?
美国中小学的师生比较单纯、松散,老师只负责教自己那门课而已。而且,这里每个班的人数较少,就十几二十个学生,老师大可直接管理,什么发作业、收试卷、组织讨论……都用不着人辅助,更用不着设学生干部这个“夹心层”来上传下达,最多临时指定个把小助手帮帮忙。
至于学习秩序,无需班干部来维持。课堂表现,亦无需班干部报告。课堂上,根本不要求正襟危坐,不要求鸦雀无声,要的就是自由自在地学习、七嘴八舌地交流,只要不影响他人。真要是学生听课思想开岔打瞌睡,该反省、该检讨的首先就是老师自己。
要锻炼能力请加入社团
那么,学生没机会当班干部,会不会没了锻炼领导才能的机会?协调能力、公关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这些都是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对他们未来走上社会大有裨益呀!
事实上,培养学生领导能力、公益精神和团队作风的方式,在美国中小学里并不缺乏—这就要靠形形色色的课外组织,其中有本校的组织,也有跨地区、跨学校的组织。
美国小学中少见学生社团—毕竟年龄太小。但在中学里,各种学生社团五花八门。我女儿曾经罗列过详细的清单:成员众多的有科学院、学生自治会、国家荣 誉协会、纪念册编辑组……小社团更是不计其数:美术俱乐部、数学队、爵士乐队、未来老师联合会、反对酒驾联合会……体育社团也不少,除了男女篮球队、橄榄 球队,还有完全自发组织的,像长跑队、高尔夫球队、网球队、滑雪队……“我所有的朋友都在至少两个社团里”,而女儿本人,据我所知,参加了至少5个社团。
这些社团,许多是高年级同学传下来的,完全自愿加入,成员年年更新。社团的领导班子通常都是学生通过竞选,没有老师指定一说。
在美国所有的学生社团中,唯一与中国的学生会和班干部有点相似的,只能是学生会。学生会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学生活动,小至协调各个俱乐部、社团的项目,大至全校性的舞会、节日游行,再到学校的电台、电视台、报纸,都参与策划组织。理论上,它与各个社团并无隶属关系,各个社团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听从学生会的号令,但因为学生会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又与校方有更密切的联系渠道,掌握更多资源和人脉,各个社团倒还乐意配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