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抗战过程中正面战场的第一次胜仗,尽管牺牲的士兵和日本相当,但是考虑到当时敌我双方的武器装备和单兵素质的差距,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当时难得的一场胜仗,这不仅仅是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是鼓舞了全国的抗日激情,本文(抗战胜利手抄报版面设计图)由出国留学网整理,欢迎阅读。
【抗战胜利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血染台儿庄清真寺】
“清真古寺无半掌之壁不饮弹,无方寸之地不沃血。” 70年前,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台儿庄清真寺周围血拼7昼夜,中国军队全歼侵入清真寺里的日军,台儿庄局势由此逆转,李宗仁将军一战成名。当时光走到70年后的今天,笔者和李宗仁将军的遗孀胡友松女士在清真寺里一起重温了这段铁血战事。
清真古寺里的铁血战事
古朴的四合院,高高的唤礼楼,碎石铺就的小道,厚实的青色砖墙,还有松柏鲜花间交相辉映的飞廊画栋琉璃瓦脊,台儿庄清真寺就是这样一座古香古色的寺院。这里都是复古的清代建筑。若不是门楣上的清真言和大殿上的弯月,我怎么看它都不像清真寺。可这儿的确是台儿庄清真寺。70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大战爆发时,台儿庄是敌我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我走近古寺的时候,始终觉得有种力量在召唤着。
尽管是清晨,但清真寺里早已熙熙攘攘。今年对于这儿来说是特殊的,今年是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尽管硝烟弥漫尸山血海的大战已成为历史,但我依然能够感受到这场大战在激励了国人志气之后,历经时日却愈加清晰的记忆。
1938年,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爆发,因清真寺距离台儿庄北门——中正门最近,坚固的寺院建筑便成了军事屏障。大战一开始,日军以猛烈的炮火和惨重的伤亡为代价占领了清真寺,并以此为进入城内的基地。敌我双方拼死争夺,中国军队血拼七昼夜,全歼龟缩在清真寺里的敌人,“清真古寺无半掌之壁不饮弹,无方寸之地不沃血”,台儿庄战局由此扭转。
这场大战是中国抗日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歼灭日军1万余人,破灭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梦幻,而李宗仁将军也在这里一战成名。
尽管战后对台儿庄清真寺进行了重修,但台儿庄血战的痕迹——“指挥所”字样的墙壁,以及寺院外墙上和两颗百年古树树干上密密麻麻的弹孔都呈现在眼前,台儿庄当年的惊心动魄都留在了清真寺。
偶遇将军夫人胡友松
“清真寺在枪炮中没有留下一块完整的瓦片,残存的几段墙壁上都是弹孔。”当我正在一道墙壁前发愣的时候,一个老太太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际。
“这里弹孔最密集的一段墙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截下来运走了……西北籍老兵还在这座清真寺的外墙上写下了‘生在陕西死在山东’的遗言”。当我惊叹于眼前这位老太太对于台儿庄往事如此通晓时,清真寺里的阿訇告诉我,老人正是李宗仁的夫人胡友松女士,现任台儿庄李宗仁史料馆名誉馆长。
经过交流,我才知道老人要去医院看病。“我患的是直肠癌,和李先生(李宗仁)一样的病,到死的时候我们也是同病相连。”胡友松一脸灿烂,一点儿都看不出已疾患缠身的状态。
69岁的胡友松女士儒雅而干脆,名门女子的气质在言谈举止间显现。胡友松对于台儿庄清真寺非常熟悉,她招呼着我走进了清真寺大殿对面的一间厢房——那是设在清真寺里的一座抗战纪念馆。展厅有那个时期的枪支、大刀与长矛,也有缴获日军的战利品,墙壁上则悬挂着冀中南进支队战士的遗像。一页页牺牲了的战士的花名册一字儿排开,静静地躺在展厅的玻璃柜中,如同列阵一般。
胡友松女士告诉我,这纪念馆里有一位传奇式的回族人物——铁道游击队政委张宏仪。张宏仪本是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1943年底得到上级指派的他,兼任了铁道游击队政委。当时只有20人的游击队活动在敌占区,张宏仪在回族聚居区招募新兵,不到半年时间,游击队人数达到了300。“铁道游击队在津浦线上神出鬼没,让日寇惶恐不安,可惜的是都到了1945年,那是抗战胜利的前夕,张宏仪在掩护战友撤退的过程中,不幸身中流弹牺牲了。”胡友松深深地叹了口气。
走出清真寺,我跟从老人搭乘出租车驶向了枣庄市区。台儿庄区不大,城区人口不到10万,距离市区却有50公里的路程。沿街的店铺多是一些二层小楼,人来人往,显得非常热闹。
“10年前,台儿庄区政府邀请我来这儿居住,帮着一块筹建李宗仁史料馆。我在北京也是孤家寡人一个,没有多想就来了。”
远远地,李宗仁将军史料馆映入了视野,史料馆坐落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对面,两个馆隔一条老运河相望。“1998年,我从北京来到台儿庄时,带来了有关李宗仁将军所有的资料,充实了这座史料馆。”胡友松告诉我,台儿庄大捷后李宗仁将军那张著名的留影就在史料馆里。
守候生命,守候台儿庄
1965年,李宗仁的第二任夫人患疾离世,为了照顾李宗仁的起居,27岁的胡友松嫁给了76岁的李宗仁。
“见李先生的第一面是在北京的李公馆。晚宴上,先生不时给我夹菜,聊了很多。临别的时候,他居然有些恋恋不舍,竟用国外的礼节吻了我一下。”
嫁给李宗仁,胡友松没有犹豫。
“我们分床睡觉,他在半夜里起来蹑手蹑脚为我盖被子;我肚子不舒服,他为我嗑出四两南瓜子,他说南瓜子有很好的食疗作用……”老夫少妻的生活,让胡友松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亲情的可贵。
此前,尽管自己的母亲胡蝶叱咤影坛,可胡友松自幼就没有家的概念,她是胡蝶的私生女,出生在上海,先后寄养在南京和北京。胡友松的童年是在灯红酒绿珠光宝气中度过的,虽然有吃不完的好东西,有穿不完的好衣服,但她是孤单的,甚至没有玩儿伴。童年的记忆里,她往往是被保姆带着住在酒店里,一两个月见不上母亲的面。新中国成立前,胡蝶把女儿寄养在张宗昌姨太太家之后,从此便杳无音讯。因而,胡友松珍惜和李宗仁在一起的相依为命,他们的美好时光持续到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去世。
“有一天,我会在先生名垂青史的台儿庄死去。”孑然一身的胡友松至今不知生父是谁,也不愿多谈论母亲。她说,自己会面对清真寺、史料馆以及台儿庄的一草一木,坚持走到生命的尽头。
胡友松一生未育,身边已经没有一个亲人。她说自己从小过惯了“小资”生活,过不来苦日子。尽管如此,在没有李宗仁的日子里,她还是一个人生活了40年。
2008年春节前,胡友松决定留在台儿庄和乡亲们一起过年。农历腊月二十九那天,她买了很多的年货,傍晚回家突然感到腹部疼痛,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是肠癌。“上手术台的时候,医生要我的亲属来签字,我笑笑说,我自己签吧,我孤家寡人一个。”
“我有名人母亲和名人丈夫,我将也是个历史人物。”胡友松说自己一生很累,但不后悔嫁给李宗仁。身患疾病,胡友松却是那样的坦然,已在台儿庄生活了10年,她还将面对清真寺、史料馆、台儿庄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她说“只有这样先生离我最近”。
握手道别的那一刻,我感慨颇多,小小的清真寺盛载着那么多的故事,70年前的那场战争场面似乎还在眼前,至今仍给人以方方面面的激励;而这位女性,似乎使那些和我一样走近台儿庄的人,都能感受到爱情的生命力竟是这样的隽永绵长。。
推荐阅读:
抗日战争资料 | 抗日故事 | 抗日英雄事迹 | 纪念九一八手抄报 | 129运动手抄报 | 爱国手抄报 |
抗日战争资料 | 抗日故事 | 抗日英雄事迹 | 纪念九一八手抄报 | 129运动手抄报 | 爱国手抄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