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大别山是不可以忽略的一个地方,当时抗战进行到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正和日军在湖南打得如火如荼,相持不下,华北地区的敌后战场的实力比配有了微妙的改变,自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后拉开了敌后战场大反攻的序幕,大别山也因此留名青史,本文(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手抄报模板)由出国留学网整理发表,更多内容尽在m.liuxue86.com,欢迎阅读。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手抄报模板:大别山抗战记忆】
“七月二十二日,日军进潢川,机枪把口子,飞机撂炸弹,奸淫又烧杀,坏事全干完。”这一首简短的歌谣,道出了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潢川犯下的罪行。
至今,年龄稍大一点的潢川人还清楚地记得这首歌谣,它表达了潢川人民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罪行沉痛的控诉和刻骨的仇恨。
7月29日,骄阳似火。当天一大早,记者一行赶到了潢川,循着留存下来的抗战足迹,倾听当年发生的抗战故事——抗战岁月里的潢川故事。
1曾桥和十里头村
在潢川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黄波的陪同下,记者一行第一站来到了双柳树镇的曾桥。如今,它成了国道上一座普通的小桥,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让它显得毫无特别之处。
然而,黄波告诉记者:“虽然战火的硝烟已逝去,但这座桥可是当年潢川人民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见证!”
据中共潢川历史第一卷载:日寇盘踞潢川期间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仅在城关及环城等9个乡镇就烧毁房屋8353间,空袭炸房84间,杀害无辜群众247人,空袭炸死88人,奸污妇女460人,抢劫猪牛及家什财物无数。
面对这些残暴罪行,潢川人民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与日本鬼子奋力抗争,斗智斗勇。
当时,潢川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已发展300多人,党的工作也由普遍地发动群众抗日转为直接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地方党的领导同志和骨干成员都取得了公开的身份,他们在国土沦丧、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的情况下,为保护群众、挽救危局,冒着敌人的炮火,纷纷奔赴全县各地。一方面组织群众转移,以避开敌人的袭击和屠杀;另一方面推动和联合潢川的地方武装,抗击敌人的进攻。
说起曾桥的故事,不得不提起黄文清这个人。他是双柳树黄祠堂人,当年他在双柳树组织的游击队中很活跃。1938年10月17日,黄文清侦察到日军由潢川往商城运军火,便让游击队把曾桥(当时是木桥)锯断,再伪装好,然后命令游击队员隐蔽起来准备战斗。不一会儿,日军的车队开过来,行驶在前面的汽车一头栽进河底,爆炸起火。趁鬼子惊魂未定时,黄文清率领游击队员发起猛攻,打得敌人溃败而逃。之后,黄文清带领游击队转移到盘龙岗附近活动,袭击日军下乡的抢粮队,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潢川人民像这样和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不胜枚举。听说当年伞陂寺苏营的一个农民,凭着自己的凛然正气和强壮身体,把一个落单的日本鬼子砍死在稻田里。”黄波告诉记者。
在十八家(十里头村),映入记者眼中的满是建好的房子,丝瓜藤爬满了外墙,充满着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让人很难将它与当年的战火硝烟联系起来。
“这里也有一段为后人所传颂的抗日故事。”黄波介绍,“1938年10月的一天,几个日本兵窜到城南沙河店十八家抢掠,欲图侮辱妇女。村里的群众巧设“美人计”,让一个小伙子装扮成妇女,艳装丽服,浓施粉黛,把日本兵诱惑到室内,酒肉招待。几个鬼子被灌得酩酊大醉,村民们按照事先约定的暗号一齐动手,把他们一个个结结实实地捆起来,装进麻袋,沉到河里……”
2中共潢川中心县委和望河楼
大约中午时分,记者一行来到了一个叫方家大院的地方。这里面朝小潢河,远处拱形的桥梁连接河两岸,行人的太阳伞五彩缤纷,近处绿树成片,恰似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山水画。
黄波告诉记者:“当年,这里是中共潢川中心县委所在地,是豫东南最早的县级党委机关之一。”
走进方家大院,记者眼前一亮:一个很大的四合院,主楼有两层,所有房屋都是砖木结构,青砖灰瓦,一看就知道是当年的大户人家。院子里有高大的桂花树、腊梅树,窗下的海棠花开得正艳,小水池里几条锦鲤自由自在地游着……
穿过一道小门,一棵枝干斑驳的木瓜树映入眼帘。潢川县委党史研究室办公室主任唐晓辉指着木瓜树告诉记者:“这是当年共产党接头的暗号树。”
“1938年11月,中共潢川中心县委成立,当年方家大院的主人名叫方曼卿,如今的主人叫方勇,是方曼卿的侄孙子。”潢川县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王新中告诉记者,“当年的中心县委由李丰平任书记,周新武任组织部长,辖潢、光、息三县,属鄂豫皖省委领导。同年11月,鄂豫皖省委撤销,归属皖西省委领导。1940年10月,中心县委机关迁至张庄集小学,12月改为豫东南地委。”
方勇告诉记者:“这里是二爷爷留下来的,我们很珍惜,基本上留存了当年的模样,包括院子里的树,我们也是精心护理着。”
从方家大院往东大约步行100米,记者看到了耸立在小潢河边上的望河楼,这是一个集楼、台、亭、阁于一体的建筑。
据王新中介绍,望河楼原有5层,高约26米,现仅存3层,建筑面积147平方米。望河楼第一层有碑记,第二层的楼外四面刻有文字,西面是“汲古”,南面是“滴翠”,北面是“崇文”,东面缺失。
“1938年11月底,当地进步青年学生在望河楼成立潢川战时教育工作团(简称为战工团)。战工团发展高峰时有60多人,经常以戏剧、绘画、歌咏、演说、墙报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王新中说,“战工团还组织有读书会,参加此项活动的青年,大多数人政治思想成熟,作风稳重踏实。当时学习的书报有《论持久战》、《大众哲学》等,还有鲁迅与苏联进步作家的作品。参加读书会的青年,在地下党的教育培养下进步很快,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参加了新四军。”
走出望河楼,凭栏远眺,小潢河尽收眼底。望着缓缓流淌的河水,看着鳞次栉比的楼房,记者眼前浮现出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在炮火硝烟中为保家卫国而奔走、呐喊……
推荐阅读:
抗日故事 | 抗日英雄事迹 | 抗日战争资料 | 纪念九一八手抄报 | 129运动手抄报 | 爱国手抄报 |
抗日故事 | 抗日英雄事迹 | 抗日战争资料 | 纪念九一八手抄报 | 129运动手抄报 | 爱国手抄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