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是一种无法去彻底下定义的,它是民族的灵魂和脊梁,缺失了它,一个民族的噩梦就会开始,本文(0由出国留学网整理,更多相关内容尽在m.liuxue86.com.欢迎阅读。
【弘扬民族精神手抄报内容: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现代话语,由西方学者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我国有学者认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是最早论述民族精神的学者。他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人类受多种事物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准则、先例、风俗习惯。结果就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一般的精神。”这里的“一般的精神”指的是一个民族的一般的精神,即“民族精神”。3英国思想史学家以赛亚•伯林说:“民族精神这个词是赫尔德发明的,把德国哲学家和诗人赫尔德称为‘民族主义、历史主义和民族精神之父’。”4因为赫尔德在其1774年出版的《另一种历史哲学》一书中,从一般的人类精神引申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所以是他最先表达了这一概念。他认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发展的权利,人类大花园中所有花卉都能和谐地生长,各种文化都能相互激励,他同时宣称“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一切,理解一切。”’黑格尔继承了赫尔德关于民族精神的概念,从其理性统治世界及世界历史的基本理念出发,阐发了“民族精神”概念。他认为,’(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段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便是在这种特性的限度内,具体地表现出来,表示它的意识和意志的每一方面—它整个的现实。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体、民族的伦理、民族的立法、民族的风俗、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机械的技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黑格尔是对民族精神这一概念使用和解释最多的人,他把民族精神归入他所强调的“绝对精神”体系中,虽然它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物,但是仅仅分析其上述结论,也有其可取之处。恩格斯指出:“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民族精神具有表象上的广泛性,它深深的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的各个方面。
近代西方学术界在这一时期提出“民族精神”概念及“民族精神”问题,有其深刻的学术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在学术背景方面,18世纪是法国思想界精英在启蒙运动中大放异彩的历史时期。他们以“科学”、“理性”和“人性”冲破神学的束缚,以“推理的历史”重构“人类精神”,“人类精神的历史”在这一时期成为时尚的学术用语。启蒙思想家们对于人类精神的追求实际是对人类理性和自由精神的探索,它由此也导致一种“精神科学”的破土而出,而纳入这个精神科学领域的不仅有历史学,还有哲学、法学、语言学和文学等,一时间出现的历史哲学、文化史学成为这种精神科学的典型分支。在社会历史背景方面,“民族精神”概念的提出与18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理念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因果联系,是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总体来看,西方思想家们有的是从旧唯物主义的立场,有的是从唯心主义的立场来解释和使用民族精神这一概念的,他们对民族精神的解释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独到性,也带有缺陷和不足。但是,他们的解释对于我们理解民族精神这一概念仍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分析民族文化精神的思路和视角对于认识和理解民族精神问题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精神概念的使用与理解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全文检索,笔者查阅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引用或论述共有八处。马克思对于“民族精神”概念的运用除一处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引用黑格尔关于“民族精神”的论述内容外,其余全部是对“民族精神”概念的直接使用。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民族精神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也没有对民族精神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他们在观察和分析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的问题时对不同民族在精神领域的现象并没用忽视。马克思恩格斯还曾多次在论述民族问题时对“民族特性”、“民族性格”、“国民精神”、“民族意识”等与民族精神相关、相近的问题进行过生动描述与精辟论述,把关于民族精神的思想渗透在民族问题及相关的一系列的分析中,在总体上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的基本思想,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性格的特征。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之所以是这个民族而不是另外一个民族的根本特质和内在的规定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马克思恩格斯觉察到不同民族在民族性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恩格斯说:“我毕竟是一个德国人,我不能摒弃德国人从亚当那里继承下来的天性。”2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一文中指出:“英国人的民族特性在本质上和德国人、法国人的民族特性都不相同。”’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恩格斯评价了爱尔兰人的民族性格,认为他们按其整个民族性格来说是和拉丁民族、法国人、特别是和意大利人相似的。“在爱尔兰人身L,感情和热情无疑地是占优势的,理性必须服从它们。”
第二,良族精神是民族自觉和民族解放的必要精神条件。马克思在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创刊号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不仅对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对政治解放和人类的解放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从一个新的视角,强调了犹太人解放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阐述了民族精神在民族解放中的作用。他指出:“一个刚刚开始解放自己,粉碎自己各种成员之间的一切障碍、建立政治共同体的民族,怎能郑重宣布和他人以及和这个共同体隔绝的自私人的权利(1791年‘宪法’)。后来,当只有伟大的英勇的自我牺牲精神才能拯救民族、因而迫切需要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的时候,当市民社会的一切利益必然要被牺牲掉、利己主义应当作为一种罪行受到惩罚的时候,居然再一次宣布了这种权利(1793年‘人权宣言’)。”3这里的“自我牺牲精神”就是指民族精神。
第三,民族精神具有世界性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产业革命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4在相互联系和交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和国家的民族精神具有借鉴性和互补性,民族精神有民族性的一面,同时也有世界性的内容。“无产阶级不能赞同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相反的,•它赞同一切帮助消除民族差别、打破民族壁垒的东西,赞同一切促使各民族之间的日益紧密和促使各民族溶合的东西。”5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和斯大林多次使用了诸如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等不同的表达语汇,他们在论述爱国主义问题时也蕴涵着提倡民族精神的涵义。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毛泽东明确使用过民族精神的提法。他在1938年《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要“以民族精神教育后代”“,1939年分别在《研究沦陷区》和《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中两次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其侵略目的,妄图“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7。邓小平没用直接使用过民族精神的提法,但他在领导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多次论及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发扬革命精神。在邓小平之后,江泽民曾多次提出倡导和弘扬民族精神,胡锦涛对此也非常重视。
(三)学术界对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
对于“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学界至今尚存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综观学术界有关“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l、从内涵来看
第一、认为应从进步的、积极的、正面的角度来界定“民族精神”。真正的民族精神是指那些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和优秀文化,而不包括民族文化中落后、消极的因素,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达到提高民族意识和民族素质的目的,这是关于“民族精神”的狭义论。如哲学家张岱年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他认为构成民族精神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广泛的影响,即为民族的多数人民所信奉;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持此类观点的学者为数众多,如肖君和的“民族优秀文化心理素质”2说、温克勤的“民族思想文化和民族传统道德精粹”说等。
第二、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中性概念,既包括积极、优秀、进步、精粹的一面,又包括消极、保守、落后和庸俗的一面,是一个充满优劣长短的多面体,要求研究者应该全面客观地揭示一个民族的精神的整体面貌。前者指的是“民族的脊梁”、“民族的精神支柱”,后者则近于“国民劣根性”以及以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中所力图展示给我们的内涵。这是“民族精神”的广义论。由此,他们认为很难将“民族精神”划入纯粹的精华或糟粕之列,主张在对待民族精神的问题上,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宗桂教授认为:“那种判定民族精神实质上就是优秀文化传统的观点,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这种概括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在客观上容易导致否定文化传统中(或者说民族精神中)消极以至阴暗的一面。”4而由丁少峰和刘居安所著的《民族先进精神论》中,仅仅要求倡扬民族的先进精神,认为“民族精神决不等于先进精神,先进精神才是民族精神中最积极也是最耀眼的成分,是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灵魂。”
第三、认为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研究者应当实事求是、多角度地把民族精神看成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立体精神形态,但从宣传、教育的角度来看,则应当以倡导民族精神正面的东西为价值导向。如方立天教授提出:“不论是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立论民族精神都是可行的,如果从振奋、弘扬和提升民族精神的视角出发,那么从狭义立论民族精神,可能比较有助于自觉地引导民族成员的生活实践,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即她研究与宣传教育适当地加以区分,也就是说在民族精神的研究研究过程中,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首先应当坚持一种科学的态度,把“民族精神”这一研究对象作为一种曾经存在、现在依然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的客观事实,认识到它所包含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历史二重性,同时出于培育和宣传的目的,研究者可以通过研究的结果,剥离民族精神中那些消极的带有劣根性的成分,而弘扬其中积极向上、超越层面的东西。
2、从概念研究的理路来看
第一、表象归纳理路。主要关注从现象上观察而归纳出的共同性质,手段上主要使用的是现象归类方式。虽然由于民族精神的历史流动性、内容变易性,给民族精神的研究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但是研究者在研究中能够通过对自身的民族精神现象加以描述,并借此鸟瞰一个时代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本质。这种表象归纳法因其方法论上的合理性,在上个世纪初,那些以理性来自觉反思民族精神的研究者,多以它作为方法基调,向人们渐次昭示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张岱年把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归纳为:“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就是这种方法论的典范
第二、本质主义理路。首要关注的是一切民族精神现象的共同本质,关照民族精神现象的共同性、全局性、整体性。这一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民族精神研究的主要方法。以牟宗三为代表的大部分的学者采用了这一方式去概括民族精神,他们反对在诊释民族精神时采取描还现象的进路,强调从超越的层面着手,既排除了用一种或多种现象的罗列来解释民族精神的方法,也排除了用一种或多种文化现象来凸现民族精神的作用的思路,而强调哲学地概括、整体地把握民族精神。肖君和在《华魂.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界定:“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它集中表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棘特性格和风貌。
第三、词义解析的微观理路。即在对“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民族”和“精神”分别进行解析,以及同相邻概念,如“民族”同“种族”,“精神”同“心理”、“意识”等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推论出概念。如方立天在《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一文中非常详细地解析了“精”、“精神”的含义,认为精神具有两层含义:人类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意历程、心理状态,是人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总体;一切意识文化现象的内在的深层的东西,是人的知、情、意的内核,并在接受了后者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民族精神”五个方面的含义。’
第四、文化—心理结构理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模式》一书中论述道:“人们那些看似散乱无章的行为,事实上无论怎样孤立的行动彼此之间都会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就是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模式。这是对于文化结构的另一种理解,它倾向于把文化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结构。”2从这一理路出发的学者首先从分析文化结构入手,把文化的结构大致划分为三类:物质文化:行为与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同时,又将观念文化划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的、自在的观念文化形态和深层的、自觉的观念文化形态,而把民族精神归属为文化结构中的观念文化中的深层次的部分。其次从意识的、心理的层面入手,民族精神一方面表现在民众不自觉的心理倾向中,即所谓“集体无意识”,它具有在每一处以及在所有的个人中或多或少都相同的内容和行为的习惯。即在构成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中都是同一的,从而构成了一个超越个人本质的、共同的精神实体。至此,它又可以被视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民族精神又蕴藏在自觉形态的理论中,并且集中体现在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中,是一个民族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的集中表达。上述任一种界定民族精神概念的理路都难以穷尽其本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只有综合诸种方法,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较为全面科学的民族精神概念。
(四)本文对民族精神概念的解说
民族精神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概念,要想准确表述其深刻的内涵,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论,科学的方法是对民族精神概念进行界定的有力支撑,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下的方法:
第一,在应然层面来对民族精神进行界定。在界定特定民族精神时,一般有两个层面:一是在实然层面,一是在应然层面。所谓“在实然层面”,就是从事实或经验材料出发,对某一特定民族精神进行客观描述,通过描述告诉人们这个特定民族的精神究竟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内涵。所谓“在应然层面”,则是从某种理想的状态出发,来谈论某一特定民族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或者应当在其精神方面作出哪些或批判、淘汰,或补充、更新之类的改进。对民族精神的界定,应该在应然层面,因其是价值论断而不是事实论断,不需要进行实证,也不至于出现事实性错误,同时也不存在遮蔽和误导的问题,有利于特定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完善。
第二,从动态的视角来界定民族精神。一定的民族精神决不是一定的民族某个时期、个别思想家的创造物,而是这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考、过滤、提炼、化育而逐渐积累起来的,它是在历史进程中构建而成的。按照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民族精神肯定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当其恰当的反映了民族的实践时,其积极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而当社会现实被歪曲反映时,就会产生形成某种消极的因素。民族精神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
第三,从系统视角来界定民族精神。对民族精神的界定应该坚持“宁可失之宽,不可失之窄”的原则,民族精神决不仅是思想文化问题,也决不仅是精神气质和心理品质问题,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黑格尔指出:“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体、民族的伦理、•民族的立法、民族的风俗、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机械的技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方立天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论形态集中在中国哲学著作中,并表现为千千万万人民的人格理想、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中国哲学最精粹的指导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精神。”2因此,“一个民族精神的这种丰富的精神是一个有机的结构。”3根据上述界定方法,可以从时间、空间、形态、性质几个方面予以概括。在民族精神的概念中,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民族精神形成与存在的长期性;2、民族精神存在与发展的过程性;3、民族精神的表现状况和方式;4、民族精神的价值性。本文把民族精神归纳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一种具有社会主导意义的特殊精神现象,它积淀、升华于漫长的民族发展历程之中,孕育、凝结于丰富的民族文化母体之中,为民族成员广泛认同和接受,维系和推动着民族生存与发展。民族精神既是民族成员广泛认同的思想品格、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的提炼升华,也是民族成员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方式等的集中体现。
[编辑本段]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本文在综合学界为数众多的“民族精神特征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上述的“民族精神”概念,概括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是指体现在特定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特征的最高层次的抽象。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和本体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归属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气质的意志和品质,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共同理想和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一种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相比较而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规定性,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精神特征的不可通约性,因为不同的民族各自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创造,构成了民族性的历史基础。没有民族的存在,就没有民族精神的存在。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指出“还必须注意到结合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人们常说的美国民族精神、英国民族精神、法国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等都表现出了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差异。
二是时代性特征。
时代性是指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性的演化中所体现出的时间性特征,也就是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任何民族精神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条件下,与一定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相联。文化和精神,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的反映,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总是与该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相联系。为了保证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该民族就要主动地、积极地、适时地对自身地民族精神进行扬弃、更新和转化,使其反映新的历史特点,把握新的时代规律,实现其与新的时代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新的民族精神。事实上,民族精神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积淀和累积。
【弘扬民族精神手抄报内容:民族精神名言】
1、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2、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3、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4、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5、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6、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7、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8、 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 吴玉章
9、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
10、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 罗素
11、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
12、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13、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14、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15、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16、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17、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18、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19、 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 孟德斯鸠
20、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 苏霍姆林斯基
21、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 裴多菲
22、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 大仲马
23、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 阿·托尔斯泰
【弘扬民族精神手抄报内容:民族精神故事】
东北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说:“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并拿起枪与日本侵略者以死相拼;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满怀激情地预言:“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更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更为光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毛泽东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20世纪初,纳司尔英瑞公司的飞鹰牌炼乳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温州瑞安人吴百亨兴办百好炼乳厂,以白日擒雕商标跟洋人展开十数年的拼杀,拒绝了洋人的合资请求,战胜了洋人的恶意攻击,打出了可与法国名牌乳酪媲美的民族品牌。如“中国原子能之父”、“中国两弹之父”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恩来总理合称为“三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正是因为具备民族精神的人始终占据大多数,中华民族才顽强地走到今天,以泱泱大国形象伫立于世界。
当代一些国人的民族精神之所以淡化,是因为他们认识不到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跟个人利益之间的必然联系,导致追求民族利益、求大义的人越来越少,崇尚个体精神、谋私利的人越来越多,导致“热血青年”成为冲动、愚蠢的代名词,这实在是某些国人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悲哀。
其实,民族兴亡、民族强弱,跟每个中国人都是有干系的。先说民族自尊:从人类学的角度讲,每个人跟哺育自己成人的民族之间都有天然的情感联系,因此民族形象很大程度上成为自我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形象受到侮辱,个人尊严就受到伤害,而个人尊严本身就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有过出国经历的人都知道,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并不是都对中国人很友好的。笔者2002年春曾去过日本,下飞机一登上接待车,日方接待人员就说:“东京现在是樱花盛开,而你们北京却是黄沙弥漫。”几天后到某地参观农业,当地官员又很有把握地对我们说:“这一段日本出现口蹄疫,经调查是从中国传过来的。”让人愤怒。2009年11月,法国里尔高等新闻学院邀请笔者去宣讲中国新闻媒体课,在巴黎的出租车上,司机说他得耳朵不好使,他问翻译是不是听错了,法国最有名的新闻学院请一个中国人去演讲中国新闻媒体课这是真的吗?当他得知此事千真万确时,这位出租车司机沉默了许久……因此,国人一定要明白“国弱民贱”的道理。一些在国内规矩或不规矩发了财的人以为跑到国外就能过好日子,其实大多数时候你还是个二等公民,过没有尊严的生活。
再说民族自信。首先,跟民族自尊一样,民族自信也是个人跟哺育自己的民族之间的一种天然情感联系,它同样纳入人品的衡量标准。对在社交场合贬低自己家乡的人,无论他有几分道理,大家一般还是瞧不起的。同样,你对自己的民族摇头,人家也会对你摇头。其次,一些国人对民族和国家丧失自信,根源是文化修养问题,对本民族文化缺乏了解。中华文化其实是有宝贝的,这就是哲学。有学者总结,西方文化重个体、重物质,思维方式长于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而中国文化重整体、重精神,思维方式长于辩证综合和直觉感悟。因此,尽管西方文化在近现代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先行一步,但中国文化在人类与自然协调共荣方面一直保持着不可取代的智慧优势,更接近宇宙真理的本源。这一点,西方许多人信服得五体投地: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中国的老子早就发现了天地长存的奥秘,即“不自生”,也就是不为自己而存在。他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就产业而言,中华民族也有许多值得自信之处:仅拿近现代说,许多国人也许只知道鸦片战争中国白银外流的历史,但不知道中国也创造过白银内流的辉煌,这就是中国的丝绸和陶瓷。
因此,国人有理由昂首挺胸,没道理畏畏缩缩,妄自菲薄。少数拿着西方人的钱骂国骂民族的人,其实是数典忘祖、民族败类,笔者不屑一谈。没有国家的强大,这些人在西方人的眼里恐怕连骂的价值也不会有。
最后说民族自省和民族自强。具备民族自尊和自信精神的人,不一定必然为维护和发展民族利益而奋斗,他们中有些人很可能沦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或者空谈家,因此,同时具备民族自省和自强精神,才是民族精神的完整内容。
中华民族是灾难深重的民族,尤其是近现代,积贫积弱,饱受世界列强欺凌,因此需要认真自省,以图民族复兴,这已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关于中国近现代国弱民穷的根源,鲁迅的分析非常到位,就是民族精神的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自省的主要对象是民族精神,而民族自省本身也是一种民族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自省跟拿了外国人的钱骂国有本质区别。鲁迅对中华民族存在的劣根性进行了大量的批判,但他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一种和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民族精神的诞生”。他在致一位友人的信中说得更明白:“(中国)历史上满是伤痕,却竟能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
民族复兴,最终需要的是民族自强精神。前面说过,民族利益跟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民族强盛,个人受益,但这种相关还有另一层含义:民族利益需要每个人去维护和发展。如果像网民偏激而又有道理的评论“富人卷着钱跑了,留下穷人爱国”那样,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何时能够完成?
其实,每个国家,包括不少国人羡慕的西方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内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美国,由于长期忽视实业,热衷于玩弄金融大把赚钱,已经导致了严重的产业失衡,有哪位总统不是为了寻求连任去百般讨好选民,关注短期利益,政府无度的挥霍,民众依赖政府的慷慨福利,使得政府的偿付能力和经济活力陷入巨大风险。而美国还不是在一边继续给富人减税,一边又大量印制美元,继而又拿人民币说事,他们为什么不去解决自己的根本问题呢?欧盟国家的债务危机不也在愈演愈烈吗?几个国家政府濒于破产;日本自广场协定以来元气大伤,至今没有恢复。但是,大规模的移民潮却发生在中国,这是值得我们痛心和深思的。
不过对于移民潮,也不用过于担心,笔者坚信,中华民族具备民族精神的人始终会占大多数,今天中国的经济社会成就就是证明。笔者还坚信,移民国外的同胞中,大多数人并未泯灭民族精神,移民只是出于一种过于现实的权宜考虑。我们既要问国家给了我们什么,也要问问自己又为这个国家做了些什么?我们付不起无所作为和随泼逐流的代价,让我们履行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奉献自己的力量,实践自己的理想。我们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中国国内的事情办好,凝聚更多的积极因素,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手抄报图片 | 手抄报花边 | 手抄报边框 | 电子手抄报 | 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