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认真复习中学教育学知识,多做些中学教育学试题练习,让你在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时候不必手忙脚乱,下面我们来看看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的:2015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基础讲义:第三章学生第三节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三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论)
一、什么是儿童发展 1、儿童个体发展的含义〔p116〕(名解2002.4、2006.4)* 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2、儿童个体发展观需要澄清的问题 : (单选) (1)发展 ≠ 简单的变化,发展是积极的变化。 (2)发展 ≠ 单纯的生理成熟,而是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 (3)教育 ≠ 发展,教育只有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发展需要和社会的主流要求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4)教育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教育的内在变化。 二、儿童个体发展的普遍特点或规律 〔p119-120〕(简答2004.1,大量单、多选)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所以要循序渐进。 表现: (1)头部→躯干→四肢。 (2)骨骼肌肉:大→小。 (3)动作 “七翻八坐九爬” (4)思维→具体→抽象。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指在连续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期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明显差异的。 表现: (1)变速发展,在新生儿和青春期发展速度最快。 (2)身心发展不同步、不统一:一般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阶段性指在儿童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种现象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选) 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共性。 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的儿童的身心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表现为共性下的个人独特之处。 “勤能补拙”、“长善救失”反应个别差异性。(选) 5、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环境。 这个特点是对残疾人教育的重要依据。(选) 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的关系〔p120-123〕(论述2004.10,简答2006.10、2008.4) 1、教育是为儿童发展服务的一种特殊手段,能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与儿童的发展之间是主从关系。教育通过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利用,使得自身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高于其它手段。教育不可能改变发展的规律,教育所能做到的只是认识、肯定和利用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来提高自身对发展的影响。 (2)教育通过对社会生活需求的反映,使得自身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一致。 2、要保证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科学性,必须做到:(简答2007.10学校对儿童身心发展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做到以下几方面可以反映(教育的科学性),就是发挥教育的主要条件。(选) (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家庭影响作用。(选) (1)教育目标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时代性价值标准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为基础。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我们的活动内容和教育要求不能超越儿童生理机能发展水平的支持作用。 科学的教育活动要辩证地对待儿童的成熟与发展的关系,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 成熟优势论强调作为发展物质前提的儿童机体的成熟准备。没有成熟,儿童学习对其发展的作用很小。学习优势论认为儿童发展的巨大潜力能否改变现实,决定性因素是后天的环境条件和在其条件下接受的学习和训练的优势因素。 成熟和学习是儿童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成熟决定着发展的可能性,而学习则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处理好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发展个人独特性的关系。 整体发展教育:以受教育的儿童整体情况为基础,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方法,以整体的发展阶段性特点确定发展的任务,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准备。 个性发展: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给个体发展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儿童在发展中形成丰富多样的个性特点,使儿童的整体发展更有潜力和活力。 (4)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只是帮助儿童做出选择,却不能替代他们做出选择。事实上,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只有真正尊重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时才能真正实现。 四、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1、主体性 △(1)含义。〔p123〕(名解,2004.4)* 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对外界刺激作出选择性反应,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 (2)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p123-124〕(单、多选) 2、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p124〕(多选) (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是体验成功;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3、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般原则。(简答,多选)*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决定教育作用的关键是学生自己是如何看待、感受和评价教育活动与自己的关系。 时时关心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并以他们的感受为依据,来选择教育内容、教育要求、教育活动等。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余地,尊重学生的选择。 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就是要给学生展现个性和按个性特点进行发展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鼓励学生创造创造能力的发展,让他们能经常地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给自己带来的变化,看到自己反常规做法对所涉及事件的影响,从而体验人存在的作用和意义,逐渐形成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自己发展的潜力。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推荐:
幼儿教育学试题 | 幼儿教育学考点 | 幼儿教师资格证真题 | 教师资格证备考辅导 |
小学教育学试题 | 小学教育学考点 | 小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
中学教育学试题 | 中学教育学考点 | 中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 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