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早前对出国留学的正面报道,近几年,媒体对于留学生这一群体,也出现了很多反思甚至是负面的讨论,聚焦点主要在富二代在海外的腐败生活以及众多海归回国后的失败求职路,甚至出现了“留学生大多都是垃圾”这样极端的社会舆论。将留学当投资,似乎成为了一件高风险的亏本生意,尤其是选择出国学商科这类学费较高的专业。
职业的成功与否,本身就不应该以留学生与非留学生这样的群体概念来进行对比分析,而应该以个体为单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上学,无论就读的是名校还是普通大学,只要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清晰职业规划,那么毕业后,必将惊慌失措。
既然选择了将出国学习商科当做投资,那么在投资之前,和投资商业项目一样,必然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而且国外商学院在选择学生时,关注的就不仅是学术能力和软技能,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职业规划。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国外商学院硕士项目的申请文书问题中都包括了: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你短期和长期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认为该项目能怎样帮你实现你的职业目标?
然而,几乎大部分的应届生在讨论到职业目标这一块时,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甚至是敷衍了事,有甚者还会直接说“老师,您帮我编一下吧”。
诚然,一方面是应届生没有较长时间的工作经验,并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职业发展轨迹。二是可能学生本身在选择专业时是就是盲目的。此外,也算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吧,中国学生大多在面对问题时已经习惯了去寻找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国外的学生基本上在进校时就已经想好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或者项目设计,且话题一定与未来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方向相关。
反观许多中国学生,虽然学习刻苦,但似乎并没有一个目的性,更像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以这样的心态完来学业,那么毕业后面对HR关于行业以及职业的提问,回答必将是空洞的,职业的起步必将是艰难的。
这也是为什么益思的团队在设计产品时,将职业规划贯穿在了整个留学申请方案中,希望通过职业访谈,实习指导,行业分析,益思校友分享会等方面帮助学生在申请留学前就为自己的留学和职业发展做好规划。
商科专业没有“前途(钱途)”?
如果以毕业生起薪作为衡量留学贬值与否的错误逻辑为标准,来谈商科专业是否贬值。首先,作为商科类里边最热门的专业—金融,在各类权威与不权威的统计中,该行业的平均薪资一直居首,而且人才需求量一直都很大。
不过,其他例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之类的应届毕业生入职后大多为助理类职位,起薪大多是低于例如IT,机械设计,通信技术,工业设计等这类技术人才的毕业生的。但无论起薪是高是低,只有走上管理岗位或者创业成功,收入上才可能有比较大的突破。
而商学院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未来的职业经理人或者创业家,获得可以服务于任何行业的商业技能和商业嗅觉。哪怕是许多学生口中最枯燥的学术研究,教授在项目申请时也需要商业嗅觉,发现领域空白处,并能够设计出合理的研究项目,通过有效的营销让项目获得经费,然后招聘合适的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其实也需要强大的business sense.
同样,很多起薪较高的技术性人才在职业发展遇到瓶颈后,会选择回到商学院念MBA,转型成为管理人才。
我们认为,无论是否选择留学,是否选择商科,是否选择先工作再出国,都需要先梳理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然后为之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财富追求,扮演好了自己在社会上的职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