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寒所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梦想。出国留学网为您编辑整理三重门读后感,欢迎阅读。
三重门读后感(一)
《三重门》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十年了,我才有机会读它,可见韩寒所说不假。我的确是由于父母很看重学习的缘故,过去很少读小说,像《三重门》这样被许多人称之为遗毒学生的书,自然是读不到。按理说我读了这本书后应成为韩寒的粉丝,因为过去我的处境和韩寒所批判的很相似。的确,我过去也反对我的父母不让我读小说,如今也这么认为,唯一的区别是我对父母多了一些理解。因而,我认为韩寒的《三重门》思想的确深刻,但还是有些偏颇。
首先,我肯定的是如今的教育制度的确有问题。正如韩寒所说,高考取材制度让许多学习不行但能力出众或有其他天赋的同学淹没在人海之中。打个比方,如果我是菲尔普斯,甭说八枚金牌,就是游泳池也不会去几次,我只会把去游泳池的时间贡献给补课。如此看来,高考制度问题很大,但能否找出别的更好的教育制度吗?我觉得不可能。我从韩寒的后记中感受到,韩寒是想让大家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去发展,而不是去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平庸。可是,社会选择人才需要标准,需要比较,如何才能让这些在某一方面有建树同学去得到社会的认可呢?很难。打个比方,你说你业务能力强,想有一个业务能力大赛让你脱颖而出,可这很明显不现实。其一,让还未走向社会的同学去比拼业务能力,不妥,其二,人和人的业务能力又能差多少,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还不是要像考高考那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因而,高考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之所以高考有那么多的弊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太多,人人都想过好日子,住洋房,开宝马,怎么办?于是,高考这样的竞争机制就诞生了,高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只要你去努力,就会成功。唯一不好的是那些像韩寒一样的金子大部分都不能像韩寒一样发光。可这赖不到高考身上,这些人不发光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找到“文化课学习”和“潜能开发”的平衡点,也就是说,这些人没有像韩寒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成功道路”。说到底,尽管高考制度有太多的弊端,但从中国的国情看,这个制度是这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制度。
但是,好归好,缺点还是不少。正如韩寒在《三重门》中所抱怨的那样,如今的教育过于僵化。举个例子,曹禺的《雷雨》,这篇话剧其实怎么看都行,但老师和教参就是要让你死板的理解为社会的黑暗什么的,我就认为雷雨反应的是命运不可阻挡,不可战胜这一主题,但考试时如果这样答,肯定就错了。所以我觉得这样僵化的教育其实是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陷入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对我们思想的成熟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如今的教育官僚化,市场化,花钱进重点就像过去的男子进妓院一样稀松平常。最后再报怨一句,政府能不能像给官员配好车一样在教育的投入再多一点?
其实,我觉得《三重门》这本书适合大人去看,尤其是那些教育部门的权威,那些有免费好车的人,希望他们从中能得到一点毒害。学生呢,最好不要看《三重门》,看了你们会更叛逆,会被遗毒,当然,如果非要看的话,还是先看看我这篇伪书评,得到免疫保护后,再去看《三重门》。
三重门读后感(二)
何时代都有任何时代人的烦恼。小学、中学、大学时时刻刻都在三重门中迂回、周旋。
初次开始阅读这本书,并非出自我本意,甚至准确点来说有点被逼迫的倾向。
一个完全不符合当今正在流行的校园青春风和古代穿越风;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关系。却不知有什么魔力能让一直不愿意看批判风格的我,几乎痴迷的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直到看完。当时针缓缓的指到十二点时,我轻轻地合上了书,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让自己放松放松。但不知怎么的,脑子里面乱如团麻。不得不说我对于《三重门》最后的结局感到困惑和不解。
韩寒,别人口中的八十后新锐作家,老师眼中严重偏科不求上进的坏孩子,同龄人眼中敢于抨击反抗应试教育的叛逆少年。从他身上看到了八十后一代的思想还苦恼以及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些问题。韩寒被誉为八十后的代表人物,他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放荡不羁的个性?是一种超世脱俗的感官?还是一种叛逆出格的精神? 都是,也都不是。韩寒所代表的是我们这个群体的观念,这个群体的想法,只是他敢于用文笔表达,用他那自诩的才华,让笔尖流露出一段段真实的情感。在故事中,韩寒把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点都凸显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围的朋友身上。学生们错误的把读书理解为为了以后好挣更多的钱,而并非为了充实他们的内在和培养他们所散发出的气质。可见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并非了灌输什么正确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样。
虽《三重门》所用之语妙趣横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带着种淋漓尽致、潇洒酣畅的审视。韩寒偏爱中国古代文字,所以文章中也用了不少古文,皆创造出了幽默加古文的领域。可谓不乏充满睿智的幽默感的神来之笔,象征性的,寓言式的传达出了当今时代和社会本质上的真实。但着韩寒的意图一路笑过来,但阖上书册,却发现能值得回味的快乐并不多。小说中四处伏击的调侃和存在着语法错误的比喻不仅没有加强小说要表达的思想,反而使得主题显得七零八落,语焉不详。真正要引起人心灵震撼的力量,在呼之欲出的时候,却又像退潮一样逐渐暗淡。
三重门读后感(三)
花开花落,人生起伏,却总有一种东西留下永恒;品读世态,体味生活,也总有一种东西记录世间百态;繁华浮躁,朴素清明,同样存在一种事物解析生活之理。毋需声音,也不必宣扬,静处一室,品读一本好书,也许我们会体会很多,收获不少。书味飘香,在读书的氛围中,思想升华,置身作家内心世界。
“80后”作家中我欣赏韩寒,不仅是他的文字,更因他的性格。初看韩寒的文字,觉得笔锋犀利,一针见血(我先看的是他的《毒》,这是一本他前三本书的文摘集)。
读《三重门》,我会为Susan与林雨翔的朦胧爱情所感动,甚至流泪。心心相通却无以表达,朦胧爱情之美就在于朦胧。而对于林雨翔的遭遇,我更觉可惜。热爱文学却无以发挥,被其余学习所羁绊,与现实中的韩寒极为相似。或许它打动人的地方就在这儿,韩寒受同龄读者爱戴的原因也在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永远是一个值得品读的话题.
再读《三重门》时先觉得这本小说很像钱钟书的《围城》,无论是文笔,还是整体基调,主人公林雨翔与方鸿渐惊人得神似,其中雨翔对Susan的感情又颇像《天龙八部》中段誉对王语嫣的痴情。这本书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主人公林雨翔的个性及为人处事的风格随着小说的进行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初中时的林雨翔性格温柔敦厚,较为单纯,学生气甚浓;进入高中后雨翔性格中的锋芒显现出来,和钱荣争得不亦乐乎,小说的风格也因此有所改变。小说和作者一起在成长,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感觉。林雨翔的变化或许是青春期使然,不知韩寒的青春期是否与雨翔相似呢?
掩书细想一下,感觉韩寒与钱钟书的区别在于韩寒笔锋更加尖锐,书中更多地展露出社会灰色的一面,并且不留情地给予鞭挞和嘲笑。这也许是因为写作时代的不同,或者因为钱钟书是一个儒雅的学者(人离书本近了,离尘世自然就远了),而且他生性温和;韩寒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曾经是),是臣服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学子(包括我)中的异类,其中特深刻的思想如同一把利锥,直指社会。
三重门读后感(四)
韩寒《三重门》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细想来才发现是又找到了当时读钱钟书《围城》的感觉。主人公林雨翔性格上的懦弱和自负,他的故作才华,以及全书给我的那种被现实所束缚和摧残的压迫感,甚至是贯穿全书的讽刺和幽默,都和《围城》中很相似。这里我这么说,并不是拿两位作家比较,更不是说其中一位更胜一筹,只是觉得时代造就人才,而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作家,用笔下的文字来警醒这个始终存在问题的社会。只是《围城》描写的是旧中国浑浑噩噩的知识分子,针对的是当时整个文化界;而《三重门》描写的是新中国混混沌沌的莘莘学子,针对的是现在整个教育界。看《三重门》总是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也是一个高中生,也身处在三重门的怪圈里面,也只能顺应社会去成为一个“全才”。书中的种种故事许多都在身边发生着,书中的许多人物都能在我自己和身边的同学身上找到影子。但即便如此,生活还得继续,日复一日的学习还得继续,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只能屈服在教育家的政策下,苦苦的学习,通过高考这架“独木桥”来实现未来。这,就是中学生的无奈。书中许多人都在应试教育下苦苦挣扎,寻找那似乎不存在的出路。当然也有例外,像梁梓君,他靠着父母的金钱铺平了未来,这只能说是另一个讽刺了。而大多数人——林雨翔、罗天诚、沈雁儿、Susan等等,还是得走进三重门,走进漫漫考学之路。Susan是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相信大多数读者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她的美丽和优秀有无法抵挡的魅力。她的错误就在于看错了林雨翔,看错了他的“才华”,她为了他放弃上市重点的行为是勇敢的,也是令人惋惜的,看完了整本书后我只想为Susan惋惜和感动,青春的心在现实中只能伤痕累累,青春的情在现实中只能流泪远去。而我最为厌恶的,是钱荣和主人公林雨翔:他们都是那样的自负,没有才华却装才子;都是那样的虚伪,伪装自己做作的生活。林雨翔的懦弱无能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Susan,让人只能在书前愤叹。青春是生命力最美的一段过程,那时的隐隐情愫,那时的欢笑与泪水,都值得一生回味。而当我们把青春“奉献”给课本,而放弃其他的生活时,我们或许得到了知识,但失去的真的更多、更多——
一部青春成长与成熟的作品,成长的困惑逐渐变淡,美好的愿望与社会残酷的现实的撞击,最好读下,不好说…一个字,编。
痛苦,这样说吧!这本书的确精辟,但是因为的功夫太大,所以也会给读者一种痛苦的感受。
书中故事许多都在身边发生过 ,书中的许多人物都能在自己和同学身上找到影子。书中的人都在应试教育下苦苦挣扎,寻找那似乎不存在的出路。
总的来说当我们把青春花在课本,而放弃其他时,我们或许得到了知识,但失去的真的更多。
三重门读后感(五)
今夜刚读完韩寒的小说,《三重门》。单纯就小说文字味道而论,整体上不难感觉出此小说文字幽默性强,灵动味素不少。的确是一本蛮有趣、有特色的校园小说。但是我个人亦判读出,打假卫士网络名人方舟子对该小说的严重质疑,即所谓代笔之论有相当合理性存在!此小说真正的作者到底是何人呢?或许永远也无一锤定音的答案。诸位看官你我可叹,码文字者,诚实有多远?永远有多远?
常言道:没了解就没发言权。 所以,之前网上热闹非凡的方韩之战,本人一直没表现立场。因为还没看过韩寒的代表作。 而今读拜读完矣。窃以为,韩寒这文字如果不完全是他人代笔的,至少也是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小说。 当然,网上主流质疑似乎是鉴于其父亲专业背景和经历,严重怀疑此作品最可能是其父的代笔。对韩父,此处不多议论。基本上说,对韩公子小说的存疑,可套用网上一评论语大致概括为:“小说所体现出的作者丰富的古今和中外文学名家名著的阅读量,与几年前对媒体公开承认自己其实不太读书,基本不读经典名著的韩寒先生,与其表现出来的谈吐非常不符!”。 由是,大众质疑是正常的,质疑是应该的。
另外,兹亦闲议一番:《三重门》书中有两首词,书中作者已经表达说明平仄乱套,此就不继续探讨关于落韵或平仄出律等诗词格律知识问题。眼下社会大学生没几个懂格律,更何况中学生。所以其自嘲平仄乱套,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属正常啦。我在这单纯从此词韵味意境说,话说一个高中生,能如此填词已经展示出乃很有诗心,很有天分的人才了。而且整篇小说时不时都透出作者对宋词,对唐、宋诗人的文字甚至是不常见的典故有相当的老练和幽默风趣的运用。作者一出手小说就插入如此有意境高度的词儿,常理应该是作者时有习作诗词。否则,读者我似得惊叹遇见天人。
特此,转一转,其二首词:
第一首《少年游-忘情》:
待到缠绵尽后,愿重头。烟雨迷楼,不问此景何处有,除却巫山云。
两心沧桑曾用情,天凉秋更愁。容颜如冰,春光难守,退思忘红豆。
文中紧接下面是第二首《苏幕遮-绝情》:
断愁绪,空山居,天涯旧痛,尽染入秋意。缘尽分飞誓不续,时近寒冬,问他可寻觅?
缈苍穹,淡别离,此情已去,愿君多回忆。我欲孤身走四季,悲恨相续,漠然无耳语。
各位看官,对上面这两首词,我们先不论平仄押韵之道。单从吟读的韵味和意境。请问如何?相当有诗人天分吧,如果真是高中生的灵感,乃天才之相吧?! 词中连巫山云雨之典故,男欢女爱爽歪歪之夜的名典都化用得如此专业自然,情味绵绵无绝期。请问,一个不写诗词的中学生,一个自己公开对媒体承认其不太读书的,经典读物不太读的年轻人。一出手的诗文就如此了得?并且在本小说之外再无其他诗词习作示人。封笔不练啦?多可惜,多不可思议的天纵英才啊?要知道,诗有别材!又所谓,怀才如怀孕。蕴藏培育久了,该生出来的时候谁挡不住的哦,包括自个。
深夜,我手捧此《三重门》,眼前浮这两首词的时候,拍案叫绝,惊为天人之作也。如果说旧体诗中,五绝、七绝,对少数人来说,靠天赋靠性灵是有可能写几首不错的。不必有多深厚的国学功底,常识和阅历告诉我,这有可能的。但律诗特别是七律和诗余也就是词,常识告诉爱好者,不论是少年游或亦是苏幕遮或其他什么词牌之习作,几百年来的诗词爱好者,基本是必须大量阅读为基础才能写得有味道像样的作品的,且不说阅历几何。
这本《三重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一再透出对中华古诗词名作和名家的相关背景之熟悉。甚至寥寥几字就用典微妙恰当。且小说中可见作者熟练引用论说,表明读过左传,战国策以及前四史,明清小说更不在话下,特别可贵的是其对外国知名文学作品人物故事有相当的阅历和了解。至此,在下窃以为,有些典故和文学名著知识的提及,或许作者本意是顺便想表现其知识丰富,涉猎广泛之才气格局。然,而今看来:“成也萧何败萧何,在此矣。” 特别可疑的是,书中多处,对Susan此女同学思慕部分,引发议论和心理描述之语言哪像个中学生的心路。包括上述词作中,其驾驭文字手法娴熟,韵味不错、意境优美的《少年游-忘情》这岂是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某高中生可以玩出来的手法吗?不!这完全是个有文化的相当阅历的成年人,情路上过来人之心语。此处问题点太明显了!如果说韩寒有天纵诗才,既然书中有能力写出那两首很有诗思功底的婉约词。此小说发表之后,为何他偃旗息鼓了呢?韩寒为何不再练笔习作婉约词了呢?这世界是有天才之说的。的确世事无绝对,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比如,外国的,莫扎特先生据说5岁开始创作钢琴曲。可是,他完全没有因为5岁作曲之后就封笔不玩创作了吧,反而越玩越牛逼,越玩越神奇了。直至天妒英才,早逝了去。我们再回溯本国古代,唐代的王维、杜牧,也是年少成名,出名了,创作能力就萎了吗?他们就不玩文字了吗?码不出新的好作品了吗?就不再写出优秀诗篇了吗?不!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天纵英才。真正的天才,人家是如此展现佳制,让人们不服不行滴。所以,上述两首味道还算不错的词儿,让人想不通,韩寒为什么就此收手,金盆洗手不玩了?什么意思嘛?很多人不写诗词,此处他们不疑问,我来疑问哈。
上述种种已经足以说明怀疑有人代笔的合理性,而且此小说里流露的知识面和文字功底和韩公子的谈吐及各种表现的确让人感觉矛盾了,亦不是因为眼下世道纷乱,在下就什么都得多疑问,而是文字面前不得不怀疑。记得几年前,我在和诗友交流,提到韩先生时候就叹问:“韩寒他怎么像个娱乐圈的人而不像码文字的文化人呢?” 嘿,才几年过去,韩寒先生果真玩票似的去当导演了。果然娱乐中人矣。电影《后会无期》我也看了,感觉他不是好导演。当然,盛名之下,品牌的召唤,听说票房不错。韩先生发财了。恭喜啊!但愿以后他导的新片质量高一些。否则,迟早要票房危机滴。
话说,这时代怎么啦?可谓:“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耳。” 难怪那个台湾谢氏政客来大陆返回台后讽刺道:“大陆已经没什么文化啦。中华文化在台湾。”人家也非完全胡扯啊,人家有资本这么嘲讽我们大陆人啊。
是故,韩寒先生,好好玩你的赛车、这个你有水平。当然了,年纪大了,没体力了,不玩赛车后,玩当导演也是算有本事。然闲着也是闲着,写写杂文、散文之类应该也可以的,水平提升空间应该还行的。这方面我就不怀疑你的潜力了吧。但是,一脚踏文坛一脚踏娱乐圈或体坛。似乎危险的。为何?因为我想到了德国和日本在二次大战的战略失败:两线作战! 此乃兵家大忌。呵呵,
权且当业余文字游戏吧。 打住!
三重门读后感(六)
韩寒曾经在零下一度里说过:“我无书不看,只是有一个怪癖,唯中外名著不读。”这句话在《三重门》面前,就仿佛枋叔子先生所说的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国家,可以不攻自破,因为很明显的,三重门受围城的影响非常之深,围城之于三重门,就犹如苏联之于建国初期的中国,如果不曾看过围城写出来的书却还与围城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度,那就真是曹操的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了。
三重门与围城的最大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幽默和比喻www.liuxue86.com,这两本书我几乎是同时看的,看后被吓得一年不敢用比喻句,反观自己以前的比喻,什么“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什么“速度快的像一只离弦的箭”其可笑程度高于世间的任何笑话,而我的同学们至今依然在用着“友情就像一桶陈年老酒愈久弥香”、“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之类有趣的比喻,幼稚得令人失笑,然而神奇的是,偏偏这样的文章就可以得到高分,并且赚得文章有文采之类的评语。
让我们回到比喻句的主题上来,围城的比喻自不必说,成千上万句妙喻,每句足以都让人喷饭满案拍案叫绝,三重门的比喻也不差,比如宋世平在暑期长跑训练时,“面对雨翔时一副悠闲如云中漫步的神态,一旦背对,压抑的表情全部释放出来,嘴巴张得像恐吓猎物的蛇,眼睛闭起来不忍心看见自己的痛苦。”最初看到这句话时,我把视线从书上移开想象蛇恐吓猎物时张开嘴的样子,并张大了嘴巴模仿,模仿之后顿觉可笑,不禁笑出声来。当时我正在学校,同桌见我时而张大嘴巴时而捧腹大笑,不禁惊诧地看着我,疑心我是疯了。
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两本书的主人公都是平凡平常平庸之人,是两位作者戏谑讽刺的对象,方鸿渐不学无术、性格懦弱,林雨翔也胆小懦弱、气量狭小,然而他们的这些缺点非但没有让人感到厌恶反而“对他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关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而为一。”就我个人来说,在我所知道的所有主角里,方鸿渐是我最喜欢的主角,林雨翔则居第二位,我喜欢的就是他们的平凡与真实,不像某些名著,把主角塑造得一本正经道貌岸然,仿佛主流媒体上共产党人的形象。
三重门与围城的相似还表现在其他的一些细节上,比如鸿渐和雨翔都有一个有些文化的父亲,又比如两人都有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学位或出版过的作文来维护自己的虚伪的自尊,再比如三重门最后雨翔跟susan打电话的情节,几乎就是围城里鸿渐和唐小姐打电话的翻版,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重门里的结尾处说:“走还是不走呢?也许放开这纷纷扰扰自在一些,但不能放开——比如手攀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这是很漂亮的一段话,而且也使像我这样的高中生想到了自己学习——即使再努力也绝考不上二本,想要放弃却没有贼胆。这段话我反复看了几遍,越看越为之拍案叫绝,赞叹韩寒果然是“用全中国所有teenger里最精彩的文笔来描写这些人怎么活着。”
林雨翔的最终是否出走了,很多人都想知道,但是没有人知道,人们只知道“韩雨翔”最后确实是离开了学校,而且还被七门功课的红灯照亮了前程,成了最著名的80后作家。
韩寒是我比较佩服的现代作家,我很羡慕他强烈的自信和敢想敢说敢做的作风,我想也许我正像司马迁一样,对自己所没有的充满向往,因为在现在,在还剩一百四十六天就要高考的时候,我依然在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自从高二文理分科后我们老师就常说,对文科的学生来而言,最关键的一科就是数学,因为所有人在政治历史地理外语语文的差距都不大,最多也只能差个十分二十分左右,而差距最大、最重要、最能拉分的一科就是数学。不幸的是我的数学基础奇差无比,而我们学校出的题虽然不像市南三中出的题目那样深得让人掉下去就爬不上来,但无奈自己身高太低,在题目里挣扎一番后便不得不放弃希望,这样一来我的数学成绩就更像闪击战中的波兰军队般顷刻溃不成军,以至于我现在根本就不知道单调递增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我的生活非常单调,我对生活的绝望正在递增。
我一直想不懂,为什么能够决定一个学生命运的,居然仅仅是一次考试,我一直想不懂,为什么对文科学生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居然是一个与“文”根本就挂不上边的学科。
写到这里,我觉得这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东西像围城三重门以及他们的主角一样,让人觉得无比的滑稽和悲伤。
三重门读后感(七)
很遗憾,在《三重门》出版了七年之后我才有幸拜读。但值得庆幸的是,若读得太早我便不会来写这样一篇文章了吧!
这就好比,我仰慕一位姑娘的美名七年之久,只是一直未能谋面。可当我与她在某一天邂逅时,无论是在霓红灯下还是在公厕门口,我都会表示一下情绪,诉我七年之痒。
看到书中的susan总会让我想起在高一时认识的一位叫G的姑娘。这姑娘不及susan肤白似雪也不及susan长发飘逸,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们气质相通。我和G认识了也不过三年的时间,第一年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我们并没有过太多的言语;第二年有幸坐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开始莫名的暗恋她,在她面前无论说话还是表情都极不自然,后来我在一群狐朋狗友的怂恿下开始追求她却一直未遂;再后来的一年我便稀里糊涂地和她行同陌路了。这样算下来,四年时间我们真正正而八经地谈话似乎可以忽略。但是到现在我还可以肯定自己当时有多么地喜欢她,而且她也很肯定我的才华。对于我的才华,其实我也持十分肯定态度,自诩天下才华共八斗,韩寒占七斗我占一斗。虽然我的应试作文成绩很少可以及格,但我可以保证那些作文时时拿满分的人也许也只是废柴。
话扯远了。我记得G的理想目标是上南开大学,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想获“新概念”一等奖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G拒绝我的理由其中有一条好像就是怕耽误学习。我承认我学习成绩较差,或许在G的眼里是极差。但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G在拒绝我之后却和一个长相无比抽象以至于我找不出任何合适的动物来形容他的人在一起了。那男的在我眼里除了学习回回在班里前五名之外一无是处,他即不幽默也不时尚,更不像我一样占尽天下八分之一的才华。
而G确确实实地和他在一起了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我忘记了是怎样熬过来的。后来有人给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大受启发,他说:现在的女孩子都太实在了,你现在学习不好,就代表以后没钱没地位,搞不好连个像样的住所都没有,这种社会隐患有谁愿意跟着?
这句话一出,把我的柏拉图愿望彻底打垮。社会是现实的,考试也是一样的现实。我面对应试,就总感觉一种空若无物的感觉,真正的人才都他妈被高考糟蹋了。
但我还是下定决心要向着南开的方向努力。于是,我自动向班主任申请要坐在第一排好好学习,而班主任也对于我这种所谓的上进精神给予,把我调到了教室最前排。我就在G的鼓舞下刻苦学习了一个学期,在每天数斤粉笔灰的熏陶下我的考试成绩一退再退。期末的物理成绩尤为惨烈,写得满满一面的卷子被分数栏里鲜红的个位数映衬得很苍白。我以2分的成绩荒谬地告别了高二上学期的物理。回想起我起早贪黑背公式的日子,不由觉得这是一种讽刺。
而物理老师更是无耻,她竟拧着她那张不打扮比鬼难看一打扮鬼的瘫痪的嘴脸坏笑着问我:“张锦枫同学,你是不是知道正确答案而故意都写成错的啊?这卷子就是蒙最少也要对十几分吧!你呀!这么谦虚干嘛?”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想把鞋子脱下来塞进她的嘴里。
理所当然,家长会上我被老师评为了最爱捣乱的人之一,虽然我上课很少捣乱,但老师的解释是,成绩说明一切。
几年前,大概是我十二岁那一年。我知道了韩寒这个名字,觉得这个人叛逆的不可救药。当时的我尚未意识到中国教育的弊端,只晓得减负政策越减中国青少年的脊梁越弯。
又过了一年,我迎来自己的青春期,渐渐地开始不服学校政策,写过几篇文章,骂过几遍教育局,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开始叛逆的不可救药,谁也不服,逮着哪个名流领导就写文章骂哪个名流领导。骂完之后心里爽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为此母亲带我看过不少人模狗样的心理医生,就如韩寒大哥所说,这些心理医生有的因赌博输钱烧过别人的房子,有的因打老婆出名。可当他们一穿上那身白大褂就摇身变成了天使般的心理医生。所以他们对我教育的结果就是让我觉得他们和摆地摊相面骗钱的“神算子”没什么区别。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