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今日早报》报道 记者联合省内几所大学的大学生团队,调查了100名25岁到35岁的浙籍的留学归国人员情况,大学生们还尝试对调查进行了解读。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通讯社参与调研的负责人韩祚君表示,她自己是一名大三女生,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也曾考虑出国,“原本我想,有海外学习经历,起码回国不会从基层开始做吧。”不过她亲自问了3个海归之后,“不会从基层干”这种想法完全没有了。
“我们差不多算‘90后’了,很多90后对媒体宣传的西方开放教育模式都是很有好感的,我自己也曾咨询过出国留学公司。”小韩说,现在出国留学门槛放低了,“90后”的孩子有条件都想出去开开眼界,没怎么考虑留学后所学专业和国内环境的匹配度,职业规划也比较理想化。“我统计材料的时候感觉是,出国留学的人当中,‘开眼界’和‘求职筹码’想法差不多是对半分。”
不过现实是,现在国外大学也有很多“教育产业化”的弊端,“比如去英国,就比较好申请。或者说去申请一些北欧社会福利比较好,比较容易定居的地方,但高等教育不一定有传说中的那么高质。”小韩说,她接触的一个海归,在国外学的是计算机信息类的专业,如今也只是在一家小企业做一个默默无闻的IT工作者,并且对自己的薪酬不满意。
总之一句话,海归不再是以前的海归,也不再金贵了。“我们是在考公务员、与留学之间挣扎的一代,所有人都在拼。”
我也有过
月薪3000的日子
大学教授李瑛也成了大学生本次调研的对象,不过她比较特殊,海外经历是当访问学者。
李教授现在是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研究员, 2001年7月获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催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期间入荷兰爱因霍芬理工大学,作为访问学者在Schuit催化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当被问到海归找工作是否有优势,李老师,对于进高校工作,海外经历也是一条硬门槛。
她说,刚进工大,也只是普通博士待遇,就拿月工资3000元,海外经历对当时工作待遇并没多大影响。“当时有些朋友觉得我亏,但我觉得这是个心态的问题。”
李老师回国后工作一年就被破格评为教授,她说,很多人对工作期望过高,在国外都是给老板(指导师)打工,拿项目都靠老板,回国后都靠自己,心态不能调整。她说只要有实力,发展前景是很好的。
“最重要的不要想着归国就有各种职称和各种生活补贴以及享受很高的待遇,因为你此时还没有为工作的单位做任何贡献,希望有好的待遇就要努力扎实地工作”。
工作经验
是不可替代的
我怕什么
“现在还没开始正式找,但想找到合适的,这需要一个过程。”11月初刚从美国回到上海的Vivian,正准备投身求职大军,她有在日本和美国留学4年、工作6年多的经历。
Vivian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念的本科,“那时候,大家都想早点出国,反正到国外以后还可以继续读,刚好又有日本的一所学校给我寄了通知书。”在复旦才读了两年,Vivian就申请去了日本。
在日本,Vivian改读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她很快找到了一份会计工作,一干就是6年,但到了第6年,Vivian想换换环境,跑到美国费城大学,攻读金融学硕士。
Vivian在到美国读书的第二年,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城市里有家公司愿意聘用她,因为公司能办工作签证,毕业后,Vivian就到公司里成了审计人员。
今年4月,Vivian所在的公司开始大裁员,10%的员工都被裁掉了,“不管你工作年限或表现怎样,首先裁掉的就是外国人。”
11月初, Vivian无奈之下选择了回国。“现在还没开始正式找,先摸摸这边的行情,想去会计、审计、金融,或者咨询公司一类的吧。”
虽然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起点,但Vivian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上海的机会应该比较多吧。别人是怕找不到工作,可我有这个自信,工作经验是不可替代的,我怕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