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5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留学新加坡的中国女生于梅琴(化名)至今仍记得2005年底初院假期,在中国家乡收到新加坡教育部的挂号信的情景。信开头第一句直截了当:“鉴于你的学业表现没有达标,教育部决定取消你的奖学金。”尽管做足了心理准备,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还是把她击得发懵。她在原地僵立了很久,才瘫倒在沙发上,手脚冰凉。
2008年,在南大就读二年级的于梅琴,成功申请到了教育部教师奖学金。在新加坡七年的时光,她经历了奖学金失而复得的震惊与欣喜,也获得了比一般同龄人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第一次获得奖学金来新……苦读英文克服难题新加坡政府每年会在中国各省招收数百名优秀初中毕业生到新加坡中学就读。教育部授权新加坡十余所中学在中国进行自主招生,由各所中学推荐的候选人,要先通过由数学、英语、智力测验组成的笔试,再经历各校负责人亲自把关的面试——两关过后,才能决定谁得到奖学金。
2002年,福建省有22人被录取成为奖学金得主,当年16岁的于梅琴是其一,在同年10月来到新加坡。奖学金得主到新加坡的顶尖学校接受教育,学费全免,食宿全包,每年还有2200新元的生活补贴外加医疗保险。但与优越的待遇相伴而来的,就是严苛的要求和巨大的压力。
“全英文教学”就是这些非英文母语的学生,碰上的第一只“拦路虎”。为此,许多学校都在开学前,为奖学金得主们安排三个月的英文课程,帮助他们适应全英文的上课环境。
而一开始英文程度不如其他人的于梅琴,在这时就感觉十分吃力。她坦言:“上第一堂英文课时,除了英国老师的第一句‘Good morning’以外,其他的我基本上都没听懂。”
这种语言压力,开学后就更明显地表现在与本地同学的沟通上。
于梅琴的第一个同桌是印族同胞,完全无法用华语沟通。再加上自己英语的不流利,使得她把本来得心应手的数学题,讲解得疙疙瘩瘩,让同桌听得一头雾水。
“明明会做那道题,可用英文就是讲不清楚。那样的词穷,我想起来就觉得无助。”
老师同学为她庆生感动落泪语言问题也使初来乍到的奖学金得主们,经常生活在自己的“小团体”里,没有融入本地学生圈子,给沟通带来了更大的障碍。
沟通和人际上的巨大挫败感,让于梅琴发愤苦读英文,补课、背单词、看英文小说……渐渐,她和班上同学的沟通也变得顺畅起来。
有一天,于梅琴像往常一样准备上课。走进教室的老师,却说了一句让她意想不到的话:“今天是梅琴同学的生日,大家一起祝她生日快乐好不好?”她还没有反应过来,只听全班同学齐刷刷地唱起了生日歌,第一遍用英语,第二遍用华语,第三遍则是女校独创的“啦啦啦”哼唱……大家边唱歌边拍手,对她报以祝福的微笑。歌声中,老师把准备好的礼物递到她的手里,她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梅琴回忆起当时的感受:“之前把自己封闭得太紧了,不敢放松,也不能放松,不能让他们看笑话。那一刻突然感受到周围人的善意,觉得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