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不久的一天早上,我儿子在上学路上拾到了10美元。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笔巨款,攥在手心里都攥出了汗。到了学校他早饭都没顾上吃就赶快去寻找老师,心想:把钱交给了老师就能释去这个大负担。
没想到,找到了老师,不但没有如释重负,他反而被弄糊涂了。
我儿子恭恭敬敬地把钱给老师的时候,老师不知道是咋回事。等到老师弄明白这钱是我儿子拾到的时候,她不要这钱。她说:“拾到的你就花嘛,给我干吗?”
孩子被她的话说愣了。当他确信他没听错后,他更震惊了。他在中国从小受的教育是“拾金不昧”,做人要廉洁、磊落,自幼拾到东西都要交给老师或警察叔叔。现在这是怎么回事!他嗫嚅地告诉老师他不能要这钱。
“你不能要,难道我能要?”老师笑着说:“这是你捡到的,理应归你。孩子,拿去花了吧!”
我儿子又一次地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不止是惊奇,而是有些害怕了。从老师的表情看,她不是开玩笑。看样子老师真的不愿意收这钱。进了学校门就出不去,他没法回去把钱交给警察叔叔。他后悔极了,他不应该拾这钱。可怜的孩子从来没碰到或处理过这样的事情,他被难为得快要哭了。
这位美国老师大概也是平生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居然还有见钱不要而且还会被难为得要哭的孩子!按说我儿子执意要交给她她当然可以收下装入自己的腰包,可是她觉得这是我儿子的“劳动果实”,她这样做太内疚。最后无奈,她不能眼看着把一个孩子逼哭,只好痛苦地选择了把钱放进自己的钱包。
她感到不安,后来给我打过电话想让我说服我儿子。可她惊奇地发现,我比我儿子还顽固。我不怕她笑话中国人倔。问题是:要想让我说服我儿子,依我受的教育,我能说服得了我自己么?
这对我儿子是难忘的一课。认识美国人往往是从一件件小事开始的。这样认识的美国人才真实,才立体可爱。
来到了美国,你才知道什么是商业社会。商业社会并不需要人人言商、人人当商人,但人人都应该有商业意识。
记得我的美国友人约翰告诉过我他第一次上“市场学”这门课的情形。上第一堂课时,教授就给了他们一个作业,题目是“想想如何把在外边卖不掉的东西推销给你的父母”。约翰这小子有些凄楚地告诉我,这个题目是有点够“挑战”的。
其实这并不算是最邪乎的,后来我选修这类课,题目都够刁钻。比如“你如何向爱斯基摩人推销冰”,“在沙漠里是钻石珍贵还是水珍贵”等等玩艺儿,都能把你唬得一愣一愣的。
美国人决不避讳言商,在争利益的时候也从不含糊。他们在公事和私事上一般都“拎得清”,说钱时不会脸红。这种“好”习惯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我记得,我儿子刚上学不久他告诉过我,他们班上有同学买卖东西。我觉得这太不像话,问他老师知道否?他说老师知道。只要是下课卖,老师不干涉,而且老师还买过他们的巧克力之类。
美国人向来不以卖东西为耻。在夏天,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门口常常有孩子在那儿卖冰柠檬水。他们卖的比冷饮店的都贵,饮料是孩子自己做的,质量当然不好,但老师和大学生都很捧场,经常买他们的。这对孩子们的经营是一个鼓励。这些孩子未必穷,有的甚至就是教授子弟。他们的卖东西实际上不仅仅是为了钱,而是一种操作和演练。
美国人有时候会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卖东西或有商品意识。记得有一次,也是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我看到一个大约不到10岁的孩子摆了一个地摊卖他自己收集到棒球纪念卡。这个孩子衣着非常整洁,而且都是名牌,一看就知道是有钱人家的孩子。看到孩子有些羞涩和无助,我被他的神情吸引了。我几乎从来不看棒球,当然也不集这些纪念卡,可是我愿意和这个小朋友说说话。我问他卖了多大会儿了,人们喜欢买什么样的之类。小朋友很羞涩,看样子他是初出茅庐。跟孩子刚刚搭上腔,没想到站在不远处的孩子爸爸出现了。孩子的爹穿得西装革履,他误以为我是个买主,对我殷勤备至,非常内行地给我介绍。没想到他们碰到了牛,弹出再好的音乐也没用。明白了这一点后,当爹的目光非常悲伤。我也是一个爹,我理解他的心情。不管懂不懂,喜欢不喜欢,我还是买了几张。我看见孩子的小脸笑得像一朵绽开的花。爸爸对我的感激也是非言语能表。
我第一次意识到,在这个世间,可以花那么少的钱,就给别人带来这么多的欢乐。
我当然知道他们都不会真心稀罕从我这儿挣到的那点儿钱。我给他们的是钱买不到的鼓励和“道德支持”( moral support )。
我支持。支持什么呢?我支持的是爱心,可我自己却不懂得这些商业上的窍门儿。不止是我,我想,在这方面,大部分的中国人都需要补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