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字典 |

2016-04-22 10:46

|

【 liuxue86.com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请关注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liuxue86.com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二】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我们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这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这一点非常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这里应该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因此,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探究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呢?

  康德在“原理分析论”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认为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一定的法规,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化”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去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对现象有效,而对超越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则没有有效性。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认为理性要超越现象去认识超验的本体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它是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所以这样就容易使推论因主观的需要而产生有关无条件者的概念,从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观实在对象与之相对应的主体概念了。这样人们对无条件者(如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等等)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些都属于假知识,如关于灵魂作了含有“四名词”错误的“谬误推理”,关于世界整体则陷入了“二律背反”,关于上帝则推出了一些无客观实在性的“先验理想”等等。

  其次,在对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规定之后,作者就对在此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的形式条件作了说明,这也就是“先验方法论”。他认为纯粹理性的理论使用没有法则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的方法加以训练,从而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这样就不会让纯粹理性的使用扩展到经验之外,这种做法就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或现象的“内在的”自然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另外,它又说明了纯粹理性在实践方面的应用,这就说明要建立一种超验的道德形而上学是可能的,从而为《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康德又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出发,来说明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总体构成。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

  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可是自己一直都不知如何下笔。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只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己当初是多么肤浅。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知道了我以前一直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己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实很渺小,可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己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己。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后来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可是到现在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

  我们太需要思考自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摆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可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思辨的理性光辉才是照耀人类文明前行的灯塔,可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己自甘堕落,我们在走向下贱的低俗,可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

  言过其实只是为了警醒自己,我想成为一个思想的生灵,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随意欺骗,这就是我读康德此书最大的感悟。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四】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所写的,伊曼努尔·康德,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代表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其中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出版奠定了其在哲学史的地位。他被后世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在我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相对于康德其他的作品来说,其的流传的广度和影响的力度是最为突出的,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它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纯粹理性批判》一共可分为序,导言,先验原理论,先验方法论。对于里面的内容,我就不加概括了。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研究。在整本书中,康德很少举例,目的在于不使论述显得“通俗化”,可以说整本书,在某种意义上达到“纯粹”直观。

  本书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来展开,该观念的提出弥补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不足之处。

  康德的哲学是批判哲学,康德认为一切分析判断都是先天判断,就是先于经验不依赖于经验的判断。也就是说先天判断包含分析判断,它们的共性就是普遍性和必然性。但是我们丰富知识又是依赖于经验,只有通过经验才能够扩充知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经验主义也是主流的。

  康德认为分析判断不同于综合判断,并且,有一种判断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这种判断叫“先天综合判断” 。在他看来,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认为一切综合判断都是经验的,一切先天判断都是分析的。但康德认为这样的结论是有些偏颇的,便有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一观点,只有先天的,才有普遍必然性;只有综合的,才有经验性;只有二者相结合的,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

  在康德之前,科学的方法论分为独断论和怀疑论,笛卡儿、沃尔夫是独断论方法的代表,休谟是怀疑论方法的代表,康德认为这二者都是片面的。只有批判哲学之“先天综合判断”才是全面的。康德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先验方法,划清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它既肯定了分析、综合方法的作用,又给哲学的研究扩展了很大的空间。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的认识论,具有调和、折中的性质特点。把两种主义的合理部分(在他看来)相结合。它包含很多合理成分和因素,他肯定概念、判断、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虽然康德的理性认识阶段最后陷入了“二律背反”的尴尬境地,但是它包含着许多辩证法的合理成分,后来被黑格尔批判地继承了。

  “先天综合判断”的提出,对后世具有较大的意义,这种“为真理而真理”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并且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个较为有影响力的指导。但是在我看来,康德的“批判”的主要作用是消极的,当然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只是比较少,它警告人们不要把理论的理性运用到经验以外的本体界去,亦即排除了理性的误用。

  以上便是我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整体感知,由于阅历的有限,很多内容的理解都是只停留在表层,或许我的一些理解较为片面,肤浅,对此,我感到抱歉。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五】

  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在他成年岁月中发生了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成形的。他的哲学其实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的文化气氛的反思。英法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与风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谈的主题。即使像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些比较遥远的事件,对康德也有明显的影响。我们必须在这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

  康德属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识氛围的一部分,他与哈曼、希佩尔、赫尔德、赫兹等“哥尼斯堡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被引导。而康德的批判哲学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去了解。

  康德是个固执的小老头,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他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后的散步是如此准时,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他就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妻子,没有儿女,直到生命的花儿萎谢。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这个悖论,想必康德也深谙其中味吧?

  但就是这位智慧而孤独的人类灵魂,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远的哲学体系之一。以1781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1817年黑格尔《哲学全书》的出版为标志,在短短几十年间,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以至于后世的研究者把这一阶段成为“思想体系时代”。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而他的判断力批判,除了美学专业,一般的哲学专业对其触及较少。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有与日俱增的敬畏和景仰: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句话读来让人感觉甚为心潮澎湃,而且也屡屡被作为试题要求加以论述。 事实上,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分别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对象。当然头顶的星空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指天文学,而是整个宇宙自然。

  世界物质化的结果,必然就是机械化。康德所处的年代,已经是牛顿体系的统治时期,牛顿已经将世界严格规定在三大定律之内,而霍布斯的哲学也将人纳入了这个体系: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也被机械化了,人的自由被严格的定律取消了。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休谟又否定了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将知识引向了人的纯粹联想。所以康德要做的,就是既肯定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又要遏止自然科学控制人的自由。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六】

  在经院哲学看来,康德谈的纯粹理性只是实践理性的信仰的第一个初级阶段,科学的模式奠基于神学之中。笛卡尔主体性的建立,将这种奠基关系分裂成看似无关的两个领域,广延和灵魂两种实体,本来是从上帝开始的行为,现在笛卡尔要来从人开始重新思考,人又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笛卡尔思考后认为,一切来自神,回归神。康德又来重新思考一次,这次比笛卡尔的思考更加细致,但康德最后得到什么结果?康德认为的两个世界的分裂是否存在,康德怎样统一这两个世界的分裂?《判断力批判》就是康德思考的记录。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分两种目的论teleologisch:自然的合目的性和审美的合目的性。康德对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思考是这样的:先设定自然有一个目的,自然的任何偶然现象可以经过反思从这个目的中得到理解,偶然现象后面有一个必然的原因,自然的目的性。明显可以看到,康德的自然的合目的性zweckmäβigkeit思路来自于笛卡尔的本体论神学,康德在接受笛卡尔的本体论神学时,有一个先验的反思批判过程,这里自然的合目的性不是建构性原则,而是调节性原则,但由于经过反思批判的过程,康德感到自然的合目的性作为建构性原则来理解,对我们理解自然没有什么坏处,所以干脆将自然的合目的性作为建构性原则来看,康德在《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谈这个过程。

  康德谈审美ästhetisch的合目的性,是这样的一个思路:人类的美感是人偶然的行为,当人看到事物的美康,不知为什么美,在反思中也找不到具体的原因,但反思中感到美契合一个最后的目的,康德审美的反思判断设定美应该有一个目的,合目的的无目的性。人的审美是一个特殊性活动,当反思审美的偶然性时,不能将审美与一个确定的必然的目的联系起来,就是审美的偶然与必然的矛盾,这样审美就存在二律背反:审美是没有共通感的,审美

  有共通感。康德认为,审美没有共通感是因为审美是人的心理活动,审美判断受每个个体的经验限制。这样,审美判断没有一个具体的客观的标准,是偶然的,相对的。审美有共通感,因为审美也是精神性活动,精神性是先验的,所以审美有共通感。《审美批判力的批判》分析审美理论。

  康德的审美的合目的性的思路与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思路其实是一样的,来自笛卡尔的本体论神学的模式,但为什么康德在自然的合目的性的证明中还能直接分析这个过程,在审美的合目的性的思考过程中,这样曲折表达这个思维过程,最后还是回到笛卡尔的证明方法? 康德为什么认为自然的合目的性比较容易得到本体论证明的联想,而审美目的性的偶然不如自然的合目的那样直接将应该换成建构性原则,而后来康德又说审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在《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中,对美有一个从无功利到美是道德的象征Symbolisch的过程,回到对审美的目的性的直接设定,这个思路与自然的合目的的设定没有区别,康德这样曲折的思维过程到底为什么?原因在于,审美是人的主体性行为,直接面对人自身,康德的自然的合目的性涉及人思考自然在宇宙中的位置的问题,审美的合目的性考虑人反思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思考自然比人思考人自身来得容易,所以存在康德的这些曲折的证明。康德最后感到人其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合目的性就可以综合到审美的合目的性之中。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七】

  康德的自然的合目的的设定如果建立在对牛顿的自然的数学原理的信心上的话,康德说牛顿的原理不能解释自然的丰富性,同样,没有一个最终目的的设定,自然的合目的和审美的目的性均不可得到说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物自体的设定,为自然的确定性设下一个深渊,康德的自然理性的知性就设定在这个深渊之上。那么,问题经过康德的哥白尼的革命后转变成,康德只认为自然的数学原理在观念中是可信的,而这些原理应用到自然的理解中也是可信的,思维和存在是统一的,而这个确定又是建立在深渊之上的,康德的世界中惟一可以得到确信的部分还有求于神,与笛卡尔的本体论神学没有两样。这个过程简单来看就是:神创造了自然界和人的理性,人的理性可以认识自然,思维与存在统一。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在笛卡尔和康德这里经过了一个主体性反思的过程。那么,康德为什么把话说得这样曲折呢?

  康德的自然和道德的两个世界的问题可以这样来推演,对于自然,康德的纯粹理性来认识:

  1.自然的先验的数学-物理图形;

  2.自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自然的丰富性。

  对于问题1,上帝设定了人的思维与自然的存在统一,在康德这里实际上是先验知性范畴与客观自然的数学-物理原理的统一。也就是人的主体为自然立法,这一个立法与自然不违背。康德的这一个推理过程的信心来自于笛卡尔的本体论神学的模式,休谟在反思笛卡尔时走向彻底的经验论,只从人的有限性和历史为前提出发来理解神,康德在这一方面与笛卡尔几乎相同的立场。那么康德和笛卡尔的这个神,无论是希腊的自然神论和犹太-基督教的一神论,实际上表达的是理性要找到一个终极原因,本质上对理性理解自然的关系不大。

  康德第2个问题,自然的偶然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康德思考上帝不会随便创造一棵小草,那么这棵小草就是必然的。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以后不再管理世界,世界自我运动,自然神论;上帝创造了世界,随时参与管理世界,一个活的人格的上帝。一个活的上帝在管理世界时也不违背神自己创造的自然规律。两种神论都不与纯粹理性相背。一棵小草只要在合适的自然条件下就会生长起来,两种神论不违背这一个从潜能到现实的规律。如果上帝死了,一切怎么办?康德与休谟没有走到这一步。

  康德在解决自然的合目的性时没有遇到很大的困惑,由于自然的合目的性这样一个问题还属于人的认知层面的问题,是关系到人的视野中自然和上帝的关系问题,自然自身谈不上有没有道德,所以,康德的道德律是谈人和上帝的关系,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最高的一部分,审美的合目的性就是康德思考人眼中上帝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的合目的性谈的是自然和上帝的关系。其实,在康德这里,审美的合目的性又对自然的合目的性的主体性再反思,两个目的论实际上可以综合成一个目的性。自然的合目的性有前康德时代的反思自然的色彩,审美的合目的性才真正是康德自己的理论特色。

  康德可以说是一个可知的不可知论者,或者说,是一个不可知的可知论者。其原因在于,康德既肯定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必然真理性,但是又在现象世界之外设立了一个永不可能被认识的自在世界——“物自体”。现象世界是物自体在人类理性中所呈现出的样子,但是由于人类心灵先天框架和范式的影响,认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而且永远无法校准。

  这些系统的哲学知识读来晦涩难懂,而且对专业只是要求如此之多,使我不得不按照郭老师开出的书目仔细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相信我得到的东西就是郭老师所耳提面命的东西的一部分。尽管这些小想法对于康德研究来说是冰山一角,但就是这一点也让我受益匪浅。感谢郭老师的教导,让我一窥哲学世界的奇妙与动人。

  大学生读后感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好书推荐

  大学生读后感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好书推荐

  想了解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中外名著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2763568.html
延伸阅读
读了这篇故事,你对这个故事的发展有有什么想法和感悟呢?来写写看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暑假读追风筝的人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暑假读追风筝的人有感(一)"许
2020-07-20
随着暑假的到来,我们可以多阅读一些名著,小王子便是这样一本不错的书籍,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许多道理。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暑假小王子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
2020-07-20
在这一本游记当中,我们体验了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有意想不到的曲折,也有温暖动人的瞬间。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格列佛游记读后感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0-07-20
如果每个人都能奉献出一些爱,世界究竟会变成怎样美好的世界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假期爱的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初中假期爱的教育读后感(一)《爱的
2020-07-17
读了此书,你个人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呢?来好好的总结记录下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暑假读简爱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暑假读简爱有感(一)《简爱》的作者是夏洛蒂·
2020-07-17
《匆匆》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匆匆》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学生《匆匆》读后感(一)“燕子去了,有再来
2018-08-29
《简爱》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与尊严的故事,并将人生的真谛融于其中。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简爱》读后感7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学生《简爱》读后感7
2019-09-21
《围城》是钱钟书所写的一部著作,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学生围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中学生围城读后感1第一次看《围城》,是好
2018-07-28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高尔基笔下的童年却并不如此,但也透着希望。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读后感小学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童年读后感小学生(一)我们的童年,是无
2019-11-26
中学生在读完《红与黑》后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学生《红与黑》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中学生《红与黑》读后感1
201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