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身体验美国留学生活之前,我们对于美国教育的了解都是来源于网络或者各类美国电影,我们觉得美国校园生活是非常轻松的,学生有非常多娱乐活动,上课也是非常轻松的。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快跟出国留学网一起来看看真实的美国留学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以前觉得美国的教育都是很人性化的教育,以为美国的教育都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学生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然而我发现这样的印象完全是错觉。
从国内某名校本科毕业后,去美国读经济学研究生之前,我和很多同胞一样,觉得美国的教育都是很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方式和观念都是“以人为本”“寓教于乐”什么的,以为美国的教育都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学生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很容易就出类拔萃等等。
然而,当我进入这所在美国排名100多位的大学真正就读之后,我发现从前的印象完全是错觉!美国的高等教育难度非常高,学生们的课程之沉重、学业之辛苦,比许多中国学生的程度高多了。
每一次作业都等于考试
就先从大家最熟悉的课后作业说起吧。我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老师布置的很多作业,其实是可做可不做,因为老师不收,第二天主要在课上给学生们评讲。这类作业都是良心活儿,用功的学生都自觉完成了,实在不会的就放着,不影响考评。
因此我开始也拿这个观念去对待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当时看完书已经晚上10点多了,第二天要上这门课。初来乍到的我,还是凭着国内学习养成的好习惯,坚持把题做完了。
当时写到了凌晨2点半,中间好几次想放弃去睡觉,但总觉得不太放心,最后还是坚持写完了。
躺下的时候我对自己很满意,心想我也许是班上最用功的学生之一吧。
结果,第二天上课,老师竟然把作业全都收了!
所有同学都做完了题。原来,我只是险些没成为拖后腿的那个人……
渐渐地,我才明白原来美国的作业也是计成绩的,最后要和所有平时的考试以及期末考试一起,折算成最后的总成绩。
这样的话,其实每周的作业都相当于一次小考。
再来说说正式的考试。
我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好像就没有期中考试,期中成绩老师大多是以出勤率来计算,而且只占30%。期末考试才是大头,70%,最多就是期中可能会有一篇论文当做成绩参考。
来美国上完了第一周的课我就傻了:我选的3门课全都有期中考试,而且不止一次,有的课是两次,有的课是三次,加上期末考试,基本上每个月每门课都会有一次考试!而且基本上是所有考试各占20%,作业占20%,重要性是一样的。
更可怕的是,这些作业和考试最后折算出的总成绩,会跟你一辈子。
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让你出示所有高等教育的平时成绩,因此你哪一次都不能马虎,包括作业!
每周学习时间:120小时
第一学期我选了3门课。当时不知深浅,以国内的经验来判断,还认为应该不难,而且从周五到周日,三天没课,想着每周上四休三,课余生活应该很惬意。
不用说,当然是大错特错。
前面已经说过了写作业的重要性和难度,这里必须补充的是:老师的授课,对你写作业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只讲自己觉得必须解释的部分,你要自己把所有书都看了,然后再把所有题都做了。
基本上老师每次课都讲一章。一章的内容大概30~40页书,这30~40页的书是大书,就是比国内16开纸大一点的那种书,英文小字密密麻麻,比中文的30~40页的内容要多不少,而且最关键的是,书中每一句话都有复杂的数学和逻辑关系,你要看透,需要思考很长时间,或者自己在草稿纸上推导和画图帮助理解。有时候十几页的书都要看五、六个小时。
每周我都要读3本这样的书(100多页)然后做3门课的作业。老师留的题都很难,每次作业也很费时间。数学作业相对最简单,4个小时应该可以写完,微观和计量经济学的作业一般都要十几个小时。
最可恨的是计量经济学的老师,讲课非常快,我拿到课本时,他已经结束前7章了,我们每周休息的三天,我都在赶他的进度,讲了一个月到期中考试时他已经讲了12章了,一本近千页的书,他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讲了快一半!
后来我粗略算了一下:每周每门课上课看书时间要30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要10小时,那么三门课一周学习就要用120小时。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一共才168小时……
所以实际上,虽然只有四天上课,其实那剩下的三天是完全无法休息的。一个同学发现我选了3门课很惊讶,说他选两门课都快受不了了,我居然选3门。开始我还不理解,现在明白了。下学期一定只选2门!
本科生主动选研究生的课
在来美国之前,我一直被美国的青春校园片误导,电影里的情节都是俊男靓女们调皮捣蛋、争风吃醋的。为此我还特地去问了几个美国同学,他们说,导演拍那样的电影,只是表达了学生“想拥有”那样的生活,而不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美国的大学校园生活其实是这样的——每个走在校园里的学生都背个书包,匆匆去上课或自习,没有一个在嬉戏打闹的。在咖啡厅等休息的地方,很多美国学生要么在看书写作业,要么在用电脑写作业,人人都很安静专心。
可以说,美国真实的大学生活,就是一个中国人理想中好学生的聚集地。
这里还要交代一下:我们上的研究生课程,学生中只有三四个是研究生,剩下的十几个都是本科生!人家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学习,还在本科阶段就自己主动选了研究生的课程,之前我选的“魔鬼3门课”,他们也都选。要知道他们还有自己的本科课程,我光这三门就快受不了了,他们要学至少4~5门课。
教授都喜欢被称为博士
说完了刻苦用功的学生,不得不特别说一说美国大学教授们的专业能力。
给我们上计量经济学的老师,光计量经济学的课本就有20多种,各种统计软件SAS、Gauss、SPSS等,都很精通,计算机编程也很牛,我还从他那里学了不少技巧。
我在这所大学里见识过的教授,个个都厉害。有一次刚上完微观经济学,后面上自然资源课的教授走进来,看见一黑板的数学公式和推导,立即说出这是Shepherd’s Lama(谢波德拉马定理)。一个教自然资源的,居然对数学定理这么了如指掌,我也是服了。
在美国大学当教授的,学历都是博士。在美国,“博士”这个词是非常有分量的,意味着真才实学。
在学校里,人们一般不会喊某位教授为教授,或者主任院长什么的,这些教授或者在学校里有“官衔”的人,都更喜欢大家叫他们某某博士,因为这个头衔代表了荣誉。
看到我之前说的研究生读得如何辛苦,你应该能想象到,读完博士的人,得吃了多少苦。这荣誉如此来之不易,怎会让人不珍惜不骄傲?
理论有效指导实践
美国人普遍相信,正确的理论一定可以有效指导实践。如果他们发现这个理论没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于是,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善理论。
计量经济学是靠统计量来估计模型的系数。我很想知道美国企业会不会真的用到这么理论化的东西。
就此问题,我专门问过一位美国同学。他的回答令我很吃惊——美国人几乎干什么都会用数学计算,比如你要开家小超市或快餐店,老板会找人去建立模型,然后按照模型去经营,因为他们相信这个是最科学、最优化的。
我问,如果不用模型只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呢?同学说,那基本上注定会破产,因为感觉的东西靠不住,永远也不如数学计算来得精确。他还说经营一个企业不用模型会破产,用错了模型,也会破产。
这位学生的父亲经营着一家苗木公司,我就问他,你父亲那家卖树苗的公司用模型吗?他说当然用;我接着又问,用不用模型处理日常生活?他居然说他也用!比如买辆车,他要根据当时的利率、油价、汽车的价钱和生产时间,建立一套模型,算出当利率和油价分别为多少时,他能接受的价格范围,以达到最优选择。
我想补充一句:这位学生自己的专业还不是学经济学的,是学森林学和地理学的……总之当时把我听得目瞪口呆。
想到以前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大赛上的各种优异表现,我觉得,在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我以前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理解是:不要套用课本上学的东西,因为那个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在社会上多历练历练,学点儿实际的本领吧。
现在我发现,原来不是课本里的东西解决不了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学得不够精不够透,所以不知道如何应用。
美国人普遍相信,正确的理论一定可以有效指导实践。如果他们发现这个理论没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于是,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善理论。
这就是为什么我学美国的课程感觉那么难的原因之一,因为人家要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不得不把理论改造得很复杂。实践证明:这样复杂的理论,确实可以解决实践问题。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留学咨询,请访问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