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洁
伦敦政经学院 国际关系 本科生
各色的明信片勾勒出伦敦不同的面貌。
现在是一个90后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的时代。爱闯爱写的大一学生朱洁,飘洋过海到英国,成为这留学军团中的一员,向大家讲述逐渐展开的新生活。—编者
到英国之后,我就一直将寄明信片的事情放在心上。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价廉、贴心、透着亲密的举动。收到明信片的人,仿佛能透过它正面的城市风光,和背面言简情深的亲笔字迹,看到我在伦敦过着怎样的生活。另外,将它们在欧洲这明信片的发源地寄出,又别有一番情调。
只是,想要将这件小清新的事情做到足够好,还是需要许多思量。
选择明信片就是要投入身心的第一步。伦敦窄小透风的巷子里,有许多的小店,门外置有放满明信片的小架子,供来去匆匆的旅客随手购买。我常常流连在这些小店外,于初冬的寒风之中,踌躇不定、瑟瑟发抖,将所有的卡片细细筛选。往往在很久之后,才能淘出几张最心爱的,然后兴奋地冲进温暖的店里付钱。
有了多次的选购经验,我深刻体会到,最成功的明信片能在方寸之间展现出庞大城市的缩影,让单薄的图像变得立体起来,透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在我眼中,最能代表这英国首都的图像,往往色调简明、构图大气。我至今最爱的一张,有着电闪雷鸣前的天空和冰冷的泰晤士河水,阴沉却不颓废,压抑中含着力量。横掠过的伦敦桥将水天隔开,桥后是伦敦极古老而重要的议会大楼,数不清的哥特式尖顶愤怒地向天空中冲着,似乎要与即将来临的风雨对峙。大本钟则静静地高耸在一角,时间定格在四点,正是冬季里太阳已经摇摇欲坠的时分。整个画面是灰蒙蒙的色调,有如老照片,沉甸甸的历史感从四面八方压下来。然而画面正中间,却有一点鲜红,那是伦敦桥上正慢慢驶过的一辆双层巴士。红艳艳的巴士点染了整幅图画,在凝重中注入一丝现代伦敦人的鲜活力量。
有类似感觉的图画,还有薄雾轻烟中的伦敦塔桥,或是灰黑栅栏前立着的大红电话亭。这些主调显得灰沉、最多沾染一丝正红的明信片,默默地藏在花花绿绿的架子上,却让人一旦看到就移不开眼。只消一眼,伦敦凝重而沉稳的独特气质就能钻进人心里。
稍次一等的明信片,展现的是伦敦风和日丽的一面。天空是轻盈的淡蓝,大朵大朵的白云欢畅地舒展着。天空下,是大气端庄的白金汉宫;路边,走过昂首挺胸的仪仗队,头顶黑绒高帽,身着经典的大红礼服,吹打着金色的乐器。难得的好阳光毫不吝啬地洒下来,将这支自豪的队伍的影子拉长。
这一类明信片里,凸显的是一种英国皇家的气质,光明、显赫、美好。只是与前一种比起来,似乎少了一种深度。毕竟那铺天盖地的历史感,折射出一个帝国经历过的无穷风云,饱含着文哲伟人的深思熟虑。太多的城市可以在明信片上喜气洋洋地沐浴在阳光下,唯有伦敦可以驾驭那阴沉得叫人略生惧意的背景。
最让我觉得糟糕的一类明信片,将伦敦的各大著名景点排排放,小小卡片上叠了八九处风景,就算是完工了。这在我看来是极不负责,又俗不可耐的创作。每一个景点都有着深刻而各异的背景、内涵和风格,却被随随便便地堆放在一块儿,令收到卡片的人没法深入体会任何一处。或许对浮光掠影的游客而言,寄一张这样的明信片回家去,就像是写了到此一游,说不定还补上了未来得及四处拍照的遗憾。可是,对于要在英国留学数年、细细品味城市灵魂、并将这难以捕捉的灵魂传到亲友心间的留学生来说,这一类明信片可就有些不足为道了。
明信片买了回来,怎么分配又是另一件大事。卡片按照自己的喜好买了,可是终究是要留在别人家中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作为亲友,自然应该明白最能令他们在打开邮箱时眼前一亮的一张是怎样的。给家中年纪已大的长辈,我往往还是挑一些颜色亮丽的,让老人家们开开心心地见一见伦敦明媚的那一面。给外婆寄一张穿着明蓝礼服、手持鲜花的英国女王的图像,因为她们的笑容是一样的慈祥;给爷爷寄一张圣詹姆斯花园图,让他在想象中的鸟语花香中打个小盹儿。给师恩如山的高中老师寄一张挺立金色阳光中的大本钟,祝他的事业蒸蒸日上。给家中有小宝宝的朋友送一张蓝天下的伦敦眼,因为小孩子总是喜欢摩天轮的……我心中真正第一等的、在阴郁中显威严的图像,则留给几位至交和知己,他们一定能立时接受单调色彩背后浓郁的历史文化感,与我共同体会这城市的精髓。
接下来,便是将饱满的情绪,化为寥寥数言,用一支钢笔镌刻在图画的背面。然后,在一角贴上一两张印着伊利莎白二世侧面头像的邮票。轻巧如鹅毛的卡片,就这样载着我浓浓的感情,漂洋过海,落入千里之外亲朋们的手掌心……
寒冷的冬日里,尤其是热闹的圣诞、元旦、春节期间,异乡人总会格外想念远方的亲朋,也被他们所深深思念。何不为那些关心自己的人精心挑选几张明信片,它们比冰冷的短信邮件更多彩,比模糊的电话问候更有实质,比瞬间即逝的视频更易存留。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